“沒錢,理什麼財啊!”
//@班主任來了
你有沒有在理財?
——沒有對不對?
為什麼不?
——沒錢對不對?
這麼多年,每當我遇到一個年輕人,問他這個問題,十有八九是給出這樣的答案。可事實是怎樣的?富人才沒錢呢!那些大老板的資金鏈一環掛一環,確實沒閑錢。
可是,你有錢啊!隻是認為太少,所以不需要管理,或者是不夠拿來“理財”。
才不是啦……
扔個案例給你分析一下:
A:在國字頭某某政府部門工作的科員A,工資5000元。大學畢業2年,國考進入。
B:在某知名外資百貨宣傳部門工作的職員B,月薪5000元,年終雙薪,同樣大學畢業2年,校園招聘進入。
一定要選的話,哪一個有錢?
選A
同學,你為什麼覺得A更有錢?不要跟我說你覺得他是某二代哦。
真實的情況是:
目前,公務員是不扣除養老金的,他們的收入除了基本工資,還有津貼、補貼和獎金,還可能享受地區附加津貼、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崗位津貼等,另外有住房、醫療等補貼、補助……通過考核的還享受年終獎金。
我不是鼓勵你去考公務員,而是說工資額不能反映收入水平、更不能反映是否有錢。
選B
真的這麼簡單?5000*122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包括:津貼、福利、保障體係,還包括成長空間(在投資領域有一個詞,叫市盈率)。
其實,表麵看起來,很難分辨誰更有錢,所以我們來細細拆一拆除了“工資”,工薪族還有什麼算收入?
舉例來說:
五險一金就要算入收入中(按北京市標準),
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單位20%(全部劃入統籌基金),個人8%(全部劃入個人帳戶);
醫療保險繳費比例:單位10%,個人2%+3元;
失業保險繳費比例:單位1.5%,個人0.2%;
工傷保險根據單位被劃分的行業範圍來確定它的工傷費率,在0.5%~2%之間;
生育保險繳費比例:單位0.8%,個人不交錢。
住房公積金:個人12%,企業12%。
除了以上固定收入之外,差旅補助、績效、提成、獎金、分紅、股權、期權甚至是回扣等等,都是你的收入。此外,意外收入也存在,如:中獎、獲贈、遺產等等。
收入是搞懂財務(也就是錢)問題的第一件事兒:它應該是日常活動中各種經濟利益的總流入。——也就是說,隻要能換成錢,都算!
我們來盤點下收入大名單:
1. 薪資類
包括工資、津貼、補貼、補助、績效、獎金、提成
2. 福利類
包括五險一金、補充保險、非工資性補貼(如交通費、衛生費、托兒補助費、計劃生育補貼、取暖補貼、防暑降溫費等)、特殊崗位津貼等
3. 勞務類
創造發明的各種獎金、勞務費(像課題費、稿費、翻譯費、講課費之類),第二收入、兼職收入,谘詢顧問費
4. 實物類
收到的各種可折現或者具有現金價值的禮品、禮物、卡、券(羊毛也算吧?)
5. 財產類
從銀行和企業獲得的存款利息、債券利、股息和股金分紅
6、轉移來的
饋贈、遺產、意外事故補償、捐贈等
7、風險類的
好處費、回扣、搶劫(這一類都強烈不推薦哦~)
8、意外來的
彩票、彩券、抽獎甚至是撿來的都算(這一類都十分不靠譜哦~)
為什麼一直像打雞血一樣告訴你你有錢呢?
有張表分享給你看:
(圖片來自互聯網)
答案就是:
人的一生,收入趨勢是可預測的。跟生理、經驗、能力和所處行業都有關係。一般來講,35~55這20年是一生的收入高峰期,如果你在這個時間段沒積累足夠退休後30年所需的話……那就,隻能生個厲害的小孩啦。
總結:別再總喊沒錢啦,好好了解一下你的收入,尋找改善方案,才能規劃靠譜的人生。
(本文選自她理財與華章數字聯合出版的《21天變財女》,此書已在各大電子書平台上架)
提高收入的方法:
1、努力工作,升職加薪
2、跳槽、改行、創業
3、理財,提高財產性收入
4、置業,提高資產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