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愛與能力之爭:做太子的條件(2)(1 / 2)

排除宗室之外的威脅

皇帝選立太子,對入選對象有種種要求,因為這關係到千秋萬代的基業問題。但立嗣也往往受各種條件製約,有心計的老皇帝不僅注意太子本人的自身條件,而且對太子身邊的顧命大臣也要選配得當。一個好漢三個幫,將來太子要掌管天下,身邊的忠臣良將智多星雖不能少,但對有可能對幼主造成威脅的也必預先除之而後快。像唐太宗李世民,起初把長子李承乾立為太子,誰知這李承乾繼承娘舅突厥氏的粗魯野蠻的種性,剽悍不馴,他在幾乎所有場合都穿突厥服,行突厥禮,說突厥語,行為放蕩不羈。後來竟發展到勾結叔叔元昌等人密謀造反,事發後被貶為庶人,徙往邊地黔州。除李承乾外,唐太宗喜歡的另一個兒子是李泰。貞觀二年,唐太宗封李泰為越王,揚州大都督,十一年加封為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之後,唐太宗又給過李泰許多榮譽。照常理發展,在李承乾被廢後,李泰的立嗣當不成問題。可是半路上又殺出程咬金,李泰雖然聰明英武,但耐心差了點兒,沒等到帝位到手,就犯罪被貶為東萊郡王。兩次立嗣失敗,對唐太宗打擊頗大,於是由剛強轉柔弱,這次他改立的是以寬仁著稱的九子李治。

唐太宗立嗣標準的改變,頗能說明前麵“品行第一”中討論的問題,選才和選德可以並行不悖,但事實上,選才易出背叛者,選德又導致無能者執政,這真是帝王擇嗣的二難。

以太宗的為人,他所喜歡的應是“英果類我”者,而李治的懦弱在立嗣之後不久就被太宗發現了。但經李治的舅父、老臣長孫無忌的勸說,李治最終還是做穩了太子。太宗不再易儲,又要穩保帝業,所以他就不能不在輔佐大臣身上下工夫。想來想去,覺得寵臣李世工於心計又忠於朝廷,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這李世績原來並非唐室舊部,他原本也不姓李。《隋唐演義》裏的徐茂公,就是後來的李世績。徐茂公原名徐世績,曾是瓦崗軍首領翟讓的部下,翟讓被殺後轉隸於李密。後來李密投降大唐,而徐世績看出大唐乃天命所歸,就再次躋身做了唐室的順臣。他之所以被唐太宗看作是輔佐李治的最佳人選,這與他本人善察時變大有關係。比如他能洞察李氏父子的為人特點,並且很好地處理自己與新舊主人的各種關係。李密降唐不久,“其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都是李世績的轄區。李世績這時派人到關中去見李密,將這一大片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口記錄一同帶去,請李密獻給李淵以示歸附。李淵聽說這原來是李世績“不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盛讚李世績“感恩推功,實屬忠臣”。這是李世績進身李氏父子後的第一次見麵禮。

第二次是李密因反伏誅後,李世績依然奏請收葬,並且“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而散”。李世績在歸唐之後敢於鬥膽表示對背叛新主的舊主致哀悼思懷之情,卻贏得朝野一片讚譽和李氏父子的稱許,這是李世績事前希望得到的。果然,李氏父子對他不但不疑,反賜姓李,倍加重用。李世民更多次表示對李世績的寵信。一次,李世績生病,為給李世績治病,太宗李世民竟剪去自己蓄留多年的大胡子以作藥引子。由此顯示出來的君臣之恩,真應該說是無以複加了。李世民厚待李世績,當然也有他自己的算計。他知道太子李治於李世績無任何恩義,況且李治生性怯懦,沒有鐵鞭馭馬的氣派和膽識。而曆史上舊主謝世權臣謀反的先例有的是,像蜀魏延反劉禪,東魏高歡死而侯景投梁。唐太宗李世民也生怕自己歸天後,軟弱的李治駕馭不了功高望重的李世績。所以,李世民去世前就先自把李世績貶斥放逐了。按照李世民的想法,這是為太子做穩江山而必須掃清的一個障礙。

愛屋及烏

皇帝選儲立嗣時,皇後與皇帝的關係因素也十分重要。像東漢光武帝劉秀,易儲前先易皇後,易皇後成為下一步易儲的一個明確信號。原來,光武帝劉秀在起兵反莽的第二年,就娶了家鄉有名的美女陰麗華。之後,劉秀被綠林軍首領劉玄派往河北安撫收編地方武裝,遭到自稱是皇室後裔王朗的通緝,逃到信都(今河北冀縣)。當時天下百姓對新莽政權不滿,懷念漢室。劉秀為敗王朗,前往爭取占據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真定王劉揚,這劉揚乃是漢景帝的七世孫,且擁兵10萬。但劉揚向劉秀提出條件,就是劉秀與其甥女郭聖通成婚,他才肯出兵。為大業著想,劉秀隻好娶了郭聖通。這郭聖通也真爭氣,第一胎就給劉秀生了個兒子。母以子貴,再加上劉揚的勢力強大,劉秀稱王後,於建武元年六月,正式冊封郭聖通為皇後,立郭所生兒子劉疆為太子。而陰麗華隻能屈居為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