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會適應,融入環境(1 / 3)

《茶花女》reference_book_ids\":[6989191450676169735,6915002082147699725,7070438695261785102,726707738164121094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二章 學會適應,融入環境

對於我們所處的現實環境而言,與其選擇違逆與對抗,不如選擇適應和融入更對我們有利。

適應現實,就是要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環境、適應他人。缺乏適應能力的人,因為與社會的隔膜與疏離,在其心中就難以排除憤世嫉俗的潛流或妄自菲薄的悲歎。

學會適應,我們緊鎖的眉頭會悄然舒展,我們黯然的神情會燦爛綻放,我們閉塞的心靈會轟然打開,我們狹仄的人生會豁然開朗……

生活並不總是公平的

生活並不總是公平的,這是現實。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常犯的一個錯誤便是為自己或他人感到遺憾,認為生活應該是公平的,或者終歸有一天總會公平的。其實不然,這種絕對公平現在不會有,將來也不會有。

認識到生活中充滿著不公平這一事實的一個好處便是它能激勵我們去盡己所能,而不再自憐自傷。我們知道讓每件事情都完美並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挑戰。每個人在成長、麵對困難、做艱難抉擇的過程中,都有感到成了犧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對待的時候。

承認生活並不總是公平這一事實並不意味我們不必盡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變整個世界,恰恰相反,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或不承認生活並不公平時,我們往往陷入心理失衡的境地,導致憤世、悲觀等對世態度,而這種態度是一種於事無補的失敗主義的情緒,它隻能令人感覺比現在更糟。但當我們真正清楚生活並不公平時,我們會對他人也對自己懷有同情,充滿理解,所到之處都會散發出充滿愛意的仁慈。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思考人世間的種種不公正時,就要及時提醒自己這一基本的事實。我們或許會驚喜地發現它會將自己從自憐自傷中拉出來,采取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行動。

總之,我們承認生活不總是公平的客觀事實,並不意味著一切消極的開始,正因為我們坦然接受了這個事實,我們才能放平心態,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定位。許多不公平的事,我們是沒有辦法逃避的,也是不能由自己選擇的。我們隻能坦然接受已經存在的事實並進行自我調整,抗拒這一切不但可能毀了自己沒有的生活,而且也許會使自己的精神崩潰。因此,人在無法改變不公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並去適應它。

命運總是變幻莫測,如果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這當然很好,我們也很樂意接受。但事情卻往往並非如此,有時,它帶給我們的會是可怕的災難,這時如果我們不能學會接受它,反而讓災難主宰了我們的心靈,那生活就會永遠地失去陽光。

威廉·詹姆士曾說:“心甘情願地接受吧!接受事實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新英格蘭的婦女運動名人格麗·富勒曾將一句話奉為真理,這句話是:“我接受整個宇宙。”是的,我們也應該能接受不可避免而無法改變的事實。即使我們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能改變事實分毫,我們惟一能改變的,隻有自己。卡耐基也說:“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種不可改變的情況。我像個笨蛋,不斷作無謂的反抗,結果帶來無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慘。後來,經過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實。”麵對不可避免而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就應該學著做到詩人惠特曼所說的那樣:“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等挫折。”

勇敢地麵對現實,並不等於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隻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機會,我們都應該奮鬥!但是,當我們發現情勢已不可挽回時,我們最好就不要再胡思亂想,拒絕麵對,而是要勇敢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惟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不至摔跟頭。

班納德是一位德國老人,在他50歲時,在這個世界上,他已遭受過150次磨難的洗禮,從而成為世界上最倒黴的人,但這些也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堅強的人。

在他出生13個月時,摔傷了後背;之後又從樓梯上掉下來摔殘了一隻腳;再後來爬樹時又摔傷了四肢;一次騎車時,忽地一陣大風,不知從何處而來,把他吹了個人仰車翻,膝蓋又受了重傷;14歲時掉進了下水道,差點窒息。班納德與汽車也特別有緣,一次,一輛汽車失控,把他的頭撞了一個大洞,血如泉湧;又有一輛垃圾車,倒垃圾時將他埋在了下麵;還有一次他在理發屋中坐著,突然一輛飛馳的汽車駛了進來……

他一生倒黴無數,在最倒黴的一年中,竟遇到了17次意外。

但最令人驚奇的是,老人依舊健康地活著,心中充滿著自信,因為他曆經了百餘次生命磨難的洗禮,他還怕什麼呢?

我們在埋怨自己的生活不公平、人生多磨難的同時,想想這位老人的經曆。或許還有更多多災多難的人們,與他們相比我們所經過的困難和挫折算什麼呢?

所以,我們承認生活不總是公平的,並積極地去適應它。這樣,我們才能擺脫消極,放平心態,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健。

適者才能生存

一億年前,地球上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了變故,恐龍在很短的時間中滅絕,至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但惟一能確定的就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在而遭到絕跡的下場。

如今,人類已經邁進了一個信息、科技、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科技文明已將全球經濟變得更加一體化或多元化。麵對日新月異的變化,抱怨和滿腹牢騷是無濟於中的。麵對變化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

有個人在社會上總是落魄,不得意,便有人向他推薦去找智者。

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智者不答,隻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大悟似的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智者沒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又說:“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智者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輕輕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見了。

這人陷入了沉思。

智者俯身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智者的話咀嚼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個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無影無蹤,而且一切無法改變!”這人說完,眼睛緊盯著智者的眼睛,他急於得到智者的肯定。

“是這樣。”智者拈須,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說完,智者出門,這人隨後。在屋簷下,智者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智者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迷惑,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藏著什麼玄機。

智者說:“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長期打擊造成的結果。”

此人於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智者說:“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

這個人答:“那麼,我找到答案了!”

智者不語,用微笑和沉默與這個人對話。這人離開了智者,重新回到了社會,他用行動與智者對話。這世間又多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人。

所以說,人生是要求我們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讓社會來適應我們。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更新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處在一種急速變革的時代,這種趨勢是無法改變和逃避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適應,被淘汰的命運就會降臨到我們身上。就像下麵要說的這個工人一樣。

在某個鍾表廠,有一位工作非常賣力的工人,他的任務就是在生產線上給手表裝配零件。這件事他一幹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練,而且很少出過差錯,幾乎每年的優秀員工獎都屬於他。

可是後來,企業新上了一套完全由電腦操作的自動化生產線,他的工作都改由機器來完成了,結果他失去了工作。原來,他本來文化水平就不高,在這10年中又沒有掌握其他技術,對於電腦更是一竅不通,一下子,他從優秀員工變成了多餘的人。

在他離開工廠的時候,廠長先是對他多年的工作態度讚揚了一番,然後誠懇地對他說:“其實引進新設備的計劃我在幾年前就告訴你們了,目的就是想讓你們有個思想準備,去學習一下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幹同樣工作的小胡不僅自學了電腦,還找來了新設備的說明書來研究,現在他已經是車間主任了。我並不是沒有給你適應的時間和機會,但你都放棄了。”

人要適應環境才能夠最終求得生存,不能適應環境的人最終都沒有辦法為自己的生存尋找出路。在生活中,最終能夠生存下去的一定是適應環境的人,隻有那些適應環境的人才會真正明白生存的意義,才會堅定地生存下去。

無法改變就要學會適應

美國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學府,它的名字幾乎為全世界的知識分子所知曉,它的入學考試需要平均90分以上的成績,它一門課的學費,可以相當於美國普通家庭整月的開銷,它的學生常穿著印有校名的T恤在街上招搖……

但是,這個學校有著嚴重困擾的問題,因為它緊鄰一個治安極壞的貧民區,學校的玻璃經常被頑童打破,學生的車子總是失竊,學生在晚上被搶劫不是新聞,女學生甚至遭到被強暴的命運。

“一所偉大的學校,怎麼能有如此糟糕的鄰居!”董事會議憤怒地一致通過,“把那些不安分的鄰居趕走!”方法很簡單——以學校雄厚的財力把貧民區的土地和房屋全部買下,改為校園。

於是校園變大了。但是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為嚴重,因為那些貧民雖然搬走,卻隻是向外移,隔著青青的草地,學校又與新貧民區相接。加上擴大的校園更難於管理,治安狀況更糟了。

董事會失去了主意,請來當地的警官共謀對策。“當我們與鄰居相處困難時,最好的辦法不是把鄰人趕走,更不是將自己封閉,反而應該試著去了解、溝通,進而影響、教育他們。”警官說。

校董們相顧無言,啞然失笑,他們發現身為世界最著名學府的董事,竟然忘記了教育的功能。

他們設立了平民補習班,送研究生去貧民區調查探訪,捐贈教育器材給鄰近的中小學,並輔導就業,更開辟部分校園為運動場,供貧民區的青少年們使用。

沒有幾年,這所學校的治安環境已經大大地改善,而那鄰近的貧民區,更眼看著步入了小康。

置身於一個“壞”環境,光靠抱怨是改變不了什麼的。要麼你就去改變它,要麼你就去適應它——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在某城鎮的一條街上,住著兩戶人家。一家是富人,一家是鞣皮匠。

富人家的屋子非常氣派,高高的屋簷,雕花的門窗,寬寬的走廊用圓圓的柱子支撐著,夏天坐在走廊上,讓微風吹著,特別清爽。

鞣皮匠家的房子可差遠了,低低矮矮的不說,那窗戶小得隻能進一隻貓,那門矮得人要低著頭、彎著腰才能進去。

富人的房子雖好,但他10分鍾也不敢在走廊上坐,因為,他實在無法忍受鞣皮匠家裏飄過來的難聞的氣味。

鞣皮匠整天都要幹活,於是,一張又一張的驢皮、馬皮、豬皮、狗皮……都運到他家。他操起刀,一張一張地刮,然後用配好的料一張一張地鞣。

髒水像小河一樣從鞣匠家的屋子裏流出。無論誰走過那裏都要緊緊地捂住鼻子,如果捂得不嚴,就會被熏得嘔吐。

富人在這種臭氣中過日子,真是難受死了。於是,他多次來到鞣皮匠的家裏,對他說:

“喂,你無論如何也不能再這樣幹下去了,如果你不盡快搬家,我總有一天要死在這裏。我這裏有一個金幣,你拿上它快點搬家吧!”

鞣皮匠知道,無論到哪裏人們都不會歡迎他,於是,他對富人說:

“老爺,我不要你的金幣,不過請你放心,我已經找好了房子,要不了幾天我就會搬走,請你放心好了。”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每當富人來催,鞣皮匠都是這幾句話。

隨著時光的流逝,鞣皮匠家的這股臭味仿佛變了,因為富人來催他搬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到最後,富人每天坐在走廊上,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再也不讓鞣皮匠為難了。

富人的變化使鞣皮匠十分納悶。有一天,鞣皮匠見到了富人,問他道:“老爺,現在我們這條街有什麼變化嗎?”

富人說:“沒有啊,我覺得在這裏住十分舒服。”

原來富人己經適應這種味道了。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個漂亮的人看久了也就不會覺得多好看,一個醜陋的人看多了也就不覺得他有多難看。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你能改變就設法改變,怨天尤人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當你改變不了就要學會適應。

改變自己對環境的態度

有一個女人,她的名字叫艾麗絲。戰爭時期,她的先生駐守在加州莫嘉佛沙漠附近的陸軍訓練營裏,她為了和他接近一點,也搬到那裏去住。到了那裏才知道,那裏沒有一點點的浪漫。她很討厭那個地方,簡直是深惡痛絕。她從來沒有那樣苦惱過,她先生被派到莫嘉佛沙漠裏去出差,她一個人被留在一間小小的破屋裏。那裏熱得叫人受不了,即使是在大仙人掌的陰影下,還是有很高的溫度。除了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之外,沒有人可以和她談話,而那些人又不會講英語。風不停地吹著,到處都是沙子!

她這樣說:“我當時真是難過得一塌糊塗,我寫了封信給我的父母,告訴他們我受不了,要回家。我說我連一分鍾也待不下去,還不如住到監獄裏去算了。我父親的回信隻有兩行字。這兩行字一直回響在我的記憶中,使我的生命為之改變。

‘兩個人從監獄的鐵欄裏往外看,一個看見的盡是爛泥,另外一個看見的則是滿天星鬥。’

我把這兩行字念了一遍又一遍,自己覺得非常慚愧。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出那樣的情形下還有什麼好的地方。我要去看那些‘星星’。

我和當地的人交上了朋友,他們的反應令我十分驚奇。當我表示對他們所織的布和所做的陶器有興趣的時候,他們就把那些不肯賣給觀光客、而且最喜歡的東西送給我當禮物。我仔細欣賞仙人掌和絲蘭使人著迷的形態,我欣賞沙漠的日落,還去找貝殼。在300萬年前,那一片沙漠還是海床。

是什麼使我產生這樣驚人的改變呢?莫嘉佛沙漠絲毫沒有改變,那些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可是我變了。我改變了我的態度。在這些變化之下,我把那些令人頹喪的境遇和切身的感受,寫了一本叫《光明的城壘》的小說……我從自己設下的‘監獄’往外望,並找到了‘星星’。”

快樂和幸福並不是別人賜予的,需要自己去爭取。而“爭取”的方法,有時隻是改變一下你對周圍人、事、物的態度。

去努力認識、感受和適應它們,那時你對什麼都不會感到厭惡了,相反,你倒會對它們感興趣,喜歡上它們。

蘇格拉底是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裏。盡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後搬了出去。屋子裏隻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裏。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裏環境是最差的,上麵老是往下麵潑汙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髒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的花,種一畦一畦的菜,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啊!”蘇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層的房間讓給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家有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第七層,可是每天他仍是快快樂樂的。

那人問道:“先生,住七層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呀!”

蘇格拉底說:“是啊,好處可真不少呢!僅舉幾例吧:每天上下幾次,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幹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

後來,那人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呀?”

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是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確實如此,在工作中,平和、樂觀的心態是最重要的。任何對客觀環境的不滿和怨天尤人都是無濟於事的,隻有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去麵對工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也就是說,我們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態。

做人要有點承受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經進行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一實驗人員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當南瓜逐漸長大時,對這個鐵圈產生的壓力有多大。最初他們估計南瓜最大能夠承受500磅的壓力。

在實驗的第一個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壓力;實驗到第二個月時,這個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壓力;當它承受到2000磅的壓力時,研究人員必須對鐵圈加固,以免南瓜將鐵圈撐開,最後,整個南瓜承受了超過5000磅的壓力後瓜皮才產生破裂。他們打開南爪,發現它已經無法再食用,因為它的中間充滿了堅韌牢固的層層纖維;為了吸收充足的養分,以便於突破限製它生長的鐵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

由南瓜的成長想到人生,我們對於自己能夠變得多麼堅強常常毫無概念!假如南瓜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那麼人類在相同的環境下又能承受多少呢?

在許多情況下,我們有許多人不如南瓜。盡管有比南瓜更堅強的承受力,但他們沒有承受的勇氣,甚至有時候壓力還沒有加到他們身上時,他們就已經趴下了。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不敢與壓力抗衡,因為現實中有許多被困難、被挫折、失敗壓垮的人啊!

比如說,如果你在公司的集體當中,要處理好各個方麵的關係包括:你和領導之間的關係,同級之間的關係,你和下屬之間的關係,因為關係複雜,處理這些問題非常耗費你的時間和精力。處理不好,還會遭到來自各方麵的非議和指責;如果你跟領導的關係走得很近,員工會說你是在溜須拍馬,以圖順著高竿往上爬;如果你關心了一位女同事,馬上有人會在你背後指手畫腳,說你別有企圖。總之,指責和非議會排山倒海般向你壓來,對你形成巨大的思想壓力。

如果你升為了領導,同樣有更大的壓力等著你,這可是一個全新的角色。誠然,你要處理好與下屬的關係,要了解向一個新上司報告的藝術,要對你的部門甚至整個公司作一番評估,這一切,都會給你帶來體力和精神上的壓力。

因此,緩解壓力對你來說就顯得很重要。緩解壓力其實就是一個適應環境的過程。如果環境對一個人的要求高於他所能達到的,那麼,壓力就會增大;如果環境對人沒有什麼要求,也不具有什麼挑戰性,更談不上激動人心的話,那麼,人們對這一切總會無動於衷,自然談不上會有什麼壓力了;如果環境對人要求太多了,那麼,為了應付一切,人們就會出現諸如失眠、心跳增加、胃疼或頭疼之類的症狀,不同人在遭遇到壓力時會有不同的生理反應。

太多的壓力會讓你感到應接不暇,於是事情就一件件地積壓、無法完成,然後你就會感到不安、焦慮,或者擔驚受怕。而壓力過少的話,又會讓你覺得手頭上的時間太多了,因而會覺得枯燥乏味、疲憊或失望,認為生活一點意思也沒有。

壓力並非總是件壞事,比如,當你在一大群聽眾麵前講演的時候,你會感到壓力。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還感到胃部痙攣;但同時,你也對這種興奮感到樂在其中,而且對你講演這回事還很渴望,因為由此帶來的壓力給你動力。在考試的時候,適度的緊張又增加腎上腺的分泌,這也許會使應付者受益匪淺;但是,如果過分緊張,造成了腎上腺素分泌過多,那麼產生的效果就會恰好相反使你無法集中精神。

在美國,有人曾做過一項研究,調查了56個工作的主管,發現他們在8小時時間裏平均要有583項活動,這就是每隔48秒就得采取一個行動,這個調查表明,他們總是一刻不停地在幹著什麼。另外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例如,在英國160位經理都發現,每隔兩天,他們才會有半小時左右不受任何事或人為打擾的時間。所有這方麵的研究都顯示,主管們從這個問題跳到那個問題,對當時需要做出種種反應,一點也不得空。而一半以上的管理行為持續不到9分鍾。

你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

在你知道一整天都得在持續的快節奏下工作之後,你就得計劃著讓自己休息輕鬆一下,比如,每隔一個半小時,就休息5至10分鍾,什麼也別幹,坐著想些事,放鬆、深呼吸、伸伸腿、喝杯茶或咖啡。別讓你自己老是被人推擠著往前走。因為如果你不停下來加加油的話,你的效率會降低。

大量的壓力都來源於那些沒有達成的期望,包括你自己的和別人的。在工作中,一般遇到的情況是,你的領導的要求沒有達到,但是,有時候如果你給你自己設立了不切實際的目標,情況也許還要糟糕。我們也會因為家庭事務而感到處在壓力之下。我們因擔心生病的孩子而不安,為我們工作焦慮,或者因和朋友吵架而深感自責。

壓力也來自於你對那些也許永遠也不會出現的問題的擔心,比如說,有人會在乘飛機之前緊張至極,害怕飛機會墜毀。對待因擔心這些也許永不會出現的事而產生的壓力,最要緊的就是分析一下這些問題,看它們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出現,你碰上這種事的概率是多少?有避免之法嗎?如果你認為的事概率幾乎等於零的話,還有什麼要擔心的呢?

如果你總是希望自己去完成比自己所能完成的要多得多的工作,那麼,一天下來,你就會因完成的工作比計劃的要少而感到沮喪不安,這些都是一些不必要而又特別耗費精力的擔心,這也擔心,那也擔心,那樣你將是一個不會工作的人。

要經得起折騰

在一個小區的樓群裏,住著兩位很特別的人,33號住著一個年輕人,左鄰32號是位老人。

老人一生相當坎坷,多種不幸都降臨到他的頭上:年輕時由於戰亂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一條腿也在空襲中不幸被炸斷;“文革”中,妻子忍受不了無休止的折磨,最終沒能和他同舟共濟,並跟他劃清了界限,離他而去;不久,和他相依為命的兒子又喪生於車禍。

可是在年輕人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爽朗而又隨和。

而隔壁鄰居的那個年輕人卻與之相反,常常是愁眉苦臉,什麼時候都顯得很憂鬱。當他聽別人講32號那個老人一生中的經曆以後,就想和老人聊聊。於是年輕人便找了個機會到了老人的家裏聊起了天,並把他的愁事跟老人說了。老人並沒有說什麼,隻是笑。

年輕人終於忍不住了,便問:“您經受了那麼多苦難和不幸,可是為什麼看不出您悲傷呢?”老人無言地將年輕人看了很久,然後,將一片樹葉舉到年輕人眼前:

“你瞧,它像什麼?”

“這也許是白楊樹葉,而至於像什麼……”年輕人答道。

老人拿著手中的樹葉對年輕人說:“你能說它不像一顆心嗎?或者說就是一顆心?”

這是真的,是十分類似心髒的形狀。年輕人的心為之輕輕一顫。

“再看看它上麵都有些什麼?”老人繼續說道,一邊說著,一邊把手中的樹葉更近地向年輕人湊過去。年輕人清楚地看到,那上麵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葉子中間被針紮了很多次似的。

老人收回樹葉,放到手掌中,用沉重而舒緩的聲音說:“它在春風中綻出,在陽光中長大。從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過了自己的一生。這期間,它經受了蟲咬石擊,以致千瘡百孔,可是它並沒有凋零。它之所以享盡天年,完全是因為對陽光、泥土、雨露充滿了熱愛,對自己的生命充滿了熱愛,相比之下,那些打擊又算得了什麼呢?”

老人最後把葉子放在年輕人的手裏,他說:“這答案交給你啦,這是一部曆史,更是一部哲學啊。”

如今,年輕人仍完好無損地保存著這片樹葉。每當年輕人在人生中突遭打擊的時候,總能從它那裏吸取足夠的冷靜和力量,不論在怎樣的艱難之中,總能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文革”時,很多人被下放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遭了不少罪,挨了不少打。可是,有一個中學教師說,這也是一種享受,這倒不是因為他過得很舒坦。其實,在他身上有18處傷疤,每一個傷疤都是一個故事,他說自己準備把以往生活的片斷都寫出來,耐人尋味得很。

在農村期間,他把以前學過木匠的本事拿出來了,十裏八村有啥事都找他。

有一天,一個村民的老娘死了,找他打一口棺材,他手到擒來。誰知,當晚就叫造反派抓走了:“你說你自己站到什麼路線上去了,我們辛辛苦苦在破四舊,你卻跟革委會對著幹。”於是,他被勒令在爐前哈腰,爐火正旺,哈著腰的他汗珠滴到爐子上,發出吱吱的聲音,就這麼挺了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