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束縛我們前進的是那些沉重的枷鎖,一旦我們把它當成了習慣後,就永遠跳不出那個陳舊的框框。
在一家效益不錯的公司裏,總經理叮囑全體員工:“誰也不要走進8樓那個沒掛門牌的房間。”但他沒解釋為什麼,員工都牢牢記住了總經理的叮囑。
一個月後,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員工,總經理對新員工又交代了一次上麵的叮囑。
“為什麼?’’這時有個年輕人小聲嘀咕了一句。
“不為什麼。”總經理滿臉嚴肅地答道。
回到崗位上,年輕人還在不解地思考著總經理的叮囑,其他人便勸他幹好自己的工作,別瞎操心,聽總經理的沒錯,但年輕人卻偏要走進那個房間看看。
他輕輕地叩門,沒有反應,再輕輕一推,虛掩的門開了,隻見裏麵放著一個紙牌,上麵用紅筆寫著:把紙牌送給總經理。
這時,聞知年輕人闖入那個房間的人開始為他擔憂,勸他趕緊把紙牌放回去,大家替他保密。但年輕人卻直奔15樓的總經理辦公室。
當他將那個紙牌交到總經理手中時,總經理宣布了一項驚人的結果,“從現在起,你被任命為銷售部經理。”
“就因為我把這個紙牌拿來了?”
“沒錯,我已經等了快半年了,相信你能勝任這份工作。”總經理充滿自信地說。
果然年輕人把銷售部的工作搞得紅紅火火。
勇於走進某些禁區,你會采摘到豐碩的果實,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開拓者的風貌。
勇敢的個性,在工作上必會有所表現、突破,無論在哪個部門都是別人急於網羅的對象。
如果某人老是呆在同一個地方容易守舊,時間久了會喪失創造力,也會成為他人的包袱對象。如果你是隻想讓你的人生平平淡淡,你可以維持現狀,但你想出人頭地,就要奮力去爭取每個升遷機會。
可見,舊觀念就是你的牢籠,你要想自由,你就要自己去打破它。
一個小孩在看完馬戲團精彩的表演後,隨著父親到帳篷外拿幹草喂養表演完的動物。
這時,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問父親:“爸,大象那麼有力氣,為什麼它們的腳上隻係著一條小小的鐵鏈,難道它無法掙開那條鐵鏈逃脫嗎?”
父親笑了笑,耐心為孩子解釋:“沒錯,大象是掙不開那條細細的鐵鏈。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同樣的鐵鏈來係小象,那時候的小象,力氣還不夠大,小象起初也想掙開鐵鏈的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開鐵鏈,也就放棄了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它就甘心受那條鐵鏈的限製,而不再想逃脫了。”
正當父親解說之際,馬戲團裏失火了,大火隨著草料、帳篷等物,燃燒得十分迅速,蔓延到了動物的休息區。
動物們受火勢所逼,十分焦躁不安,而大象更是頻頻跺腳,仍是掙不開腳上的鐵鏈。
炙熱的火勢終於逼近大象,隻見一隻大象己將被火燒到,它灼痛之餘,猛然一抬腳,竟輕易將腳上的鐵鏈掙斷,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帶。
其他的大象,有一兩隻見同伴掙斷鐵鏈逃脫,立刻也模仿它的動作,用力掙斷鐵鏈。但有的大象卻不肯去嚐試,隻顧不斷地焦急轉圈跺腳,於是遭大火席卷,無一幸存。
在大象成長過程中,人類聰明地利用一條鐵鏈限製了它,雖然那樣的鐵鏈根本係不住有力的大象。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就是這許多的舊觀念,壓製著我們的生存與發展。它們並不可怕,甚至不堪一擊,隻是我們不敢去嚐試,自己囚禁了自己。你隻有把心靈的枷鎖打開,才能找到自己的空間。
不按常理出牌
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自己被一些無法擺脫的麻煩困擾住了,按常理去解決,就會做出一些不情願的讓步或犧牲,但換個似乎不合常情的辦法去解決,卻意外地得到了名利雙收的效果。
麥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歡跟隨工作而來的豐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隻增不減。但是,另一方麵,他非常討厭他的上司,經過多年的忍受,他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
回到家中,麥克把這一切告訴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個教師,那天剛剛教學生如何重新界定問題,也就是把正在麵對的問題換一個角度考慮,把正在麵對的問題完全顛倒過來看,這不僅要跟你以往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這問題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課的內容講給了麥克聽,麥克也是高智商的人,他聽了妻子的話後,一個大膽的創意在他腦中浮現了。
第二天,他又來到獵頭公司,這次他是請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他的上司接到了獵頭公司打來的電話,請他去別的公司高就,盡管他完全不知道這是他的下屬和獵頭公司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正好這位上司對於自己現在的工作也厭倦了,所以沒有考慮多久,他就接受了這份新工作。
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結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來了。麥克申請了這個位置,於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上司的位置。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麥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份新工作,以躲開令自己討厭的上司。但他的妻子讓他懂得了如何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結果,他不僅仍然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擺脫了令自己煩惱的上司,還得到了意外的升遷。
類似麥克的煩心事,我們也可能會遇到,在麵對問題時,不能隻從問題的直觀角度去思考,要不斷發揮自己智慧的潛力,從相反的方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使問題出現新的轉折,對我們來說,很可能就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國宋朝時的潭州城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個非常闊綽的財主姓魏,他有一個寶貝兒子。一次他兒子見鄰居的孩子用魚鉤引釣小雞的遊戲非常有趣,便學著小雞的樣子用嘴去叼魚鉤。可一不小心,魚鉤卡在了他的喉嚨裏。這下可急壞了他的家人,大夫們看後均束手無策,一時間魏家慌了神。
後來經人介紹,請來一位姓莫的經驗豐富的老人。莫老人叫魏家準備了一個蠶繭、一串佛珠和一些豬油。他先將蠶繭剪下一塊,搓軟並注了豬油,然後在蠶繭上開了一個小孔,用小孩嘴邊留下的魚鉤線把它穿上,命令小孩張開嘴,將蠶繭塞入小孩口中,緊接著如法炮製,將佛珠依線穿上,令孩子吞下,這樣串緊的佛珠如一條硬棒,直抵喉中的魚鉤,莫老人用力向下一按佛珠,魚鉤便從喉嚨處退了下來,因塗了豬油的蠶繭已將魚鉤緊緊地包住,莫老人便輕輕地順利地將魚鉤從孩子的喉部提了上來,眾人見了,無不驚歎稱奇。
從喉嚨裏取出魚鉤,一般人都會想到往上提這個想法,但往上提勢必會刺破孩子的咽喉。而莫老人先用蠶繭裹魚鉤,然後“向下按”,把魚鉤輕輕地從喉部退下,再將它順利地“提出來”,解決了別人未能解決的問題。
將事物的依存條件倒過來想,也就是我們常說了利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思考問題,也可使許多事難以處理的問,惟利地解決好,下麵我們看一個發生在島國日本農村的故事,相信對你會有啟示。
島國日本兵庫縣有個小村子,在已經非常富足的日本,還是個非常貧窮的地方。
因為村子土地貧脊,什麼出產都沒有,加上交通閉塞,既不通鐵路,又不通公路,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象。多少年來,村裏的人都想盡快地擺脫貧困,但誰也沒有致富的法子。為此,他們從首都東京請來了一位專家,幫助他們來出點子。
專家從左到右,從東到西對全村進行了實地考察,按照“要想出售得多,才能換回得多”的順著想的思路思考,卻怎麼也想不出一個切實有效的良方來。出售什麼?村裏什麼都沒有,搞旅遊開發吧,又沒有任何景點可供遊人遊覽,有的,隻是徹頭徹尾,實實在在的窮。窮?!對了,何不從它入手,專家靈機一動。於是他向村民提出:你們要想富起來,又沒什麼產品和可利用資源可供出售,那就隻有出售你們的貧窮和落後。從現在起,你們就不要再住房子了,要住到樹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了,要披樹葉穿獸皮,像幾千年前的老祖宗那樣生活。這樣城裏人就會來參觀旅遊,你們的日子就會富裕起來。
“太荒唐可笑了!”村民們大惑不解。經專家的一再解釋、說服,大家才勉強同意一試。
後來,經過媒體和記者的報道宣傳,這個小村很快便引來了無數的好奇者,一來二去,村裏真的富了起來。
這位專家的致富思路,聽起來非常離奇,但實際上卻非常簡單,他不過是把致使村子落後的原因:“無人關心”和“無人幫助”,倒過來想,將它顛倒過來變成“眾人矚目”和“眾人支援”而已。也就是這看似簡單的顛倒,竟然能解決了“村裏真的富了起來”這個大問題。
任何事物,隨著矛盾的主觀與客觀的製約轉化,也必定會給結果帶來變化,可謂物極必反,“順著”不能化解的矛盾,也許在“倒過來”時就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