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機關算盡誤人誤己
【原文】
漁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貧,雀又乘其後。機裏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
【譯文】
本來是張網捕魚,不料鴻雁竟碰上落在網中;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蟬,不料後麵卻有一隻黃雀想要吃它,可見天地間事太奧妙,玄機中還藏有玄機,變幻中又會發生另外的變幻,人的智慧計謀又有什麼可仗恃的呢?
【解讀】
孔子認為,人要“盡人事以聽天命”。因為,對於人來講,不可知的東西太多了,許多事往往用盡心思仍一無所得。就像大家熟知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故事顯示中也演義著。
《莊子》裏有這樣一則寓言:
莊子在雕陵栗樹林裏遊玩,看見一隻奇異的怪鵲從南方飛來,翅膀寬達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著莊子的額頭而停歇在果樹林裏。
莊子說:“這是啥鳥呀?翅膀大而不能遠飛,眼睛大而目光遲鈍。”於是提起衣裳,快步走過去,拿著彈弓窺伺它的動靜。
這時;忽見一隻蟬兒,正得著美葉蔭蔽,完全沉浸在大自然之中;說時遲,那時快,有隻螳螂借著樹葉掩蔽著,伸出臂來一舉而捕住蟬兒,螳螂意在搏蟬,見有所得而顯露自己的形跡;恰巧這隻怪鵲乘它捕蟬的時候,攫食螳螂,怪鵲見利而不覺自己性命的危險。
見了這個場麵,莊子不覺心驚,警惕著說:“唉!物與物互相累害,這是由於兩類之間互相招引貪圖所致!”
想到這裏趕緊扔下彈弓,回頭就跑。恰在此時,看守果園的人以為他偷栗了,便追逐著痛罵他。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有名的典故就是從這則寓言來的。由這寓言引申出一個結論:成心謀算他物,結果常常是招引別物來謀害自己。因而,不耍小聰明,這樣才能避免事物的循環鬥爭中。
王熙鳳是《紅樓夢》中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王熙鳳,賈璉之妻,王夫人的內侄女。在賈府算是會想辦法,使用種種計謀,想使賈府振興起來的人物,可是他也積攢些家私。然而就算她多麼的努力,多麼“鞠躬盡瘁”,換來了賈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滿,結果是死後連女兒也保不住。“於世路上好機變,言談去得”,“心性又極深細,竟是個男人萬不及一的。”“少說著隻怕有一萬心眼子,再要賭口齒,十個會說的男人也說不過她呢!”“從小兒大妹妹玩笑時就有殺伐決斷,如今出了閣,在那府裏辦事,越發曆練老成了。”“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細算盤”,“天下人都叫你算計了去”,“嘴甜心苦,兩麵三刀。”“上頭笑著,腳底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這些熟悉“鳳姐”為人的各色人等對“鳳姐”的評價,給大家展現的一個機關算盡太聰明的人物。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個精明的人物,卻落得孤家寡人,一生碌碌無為。
王熙鳳因為他不會應付各色人等的技巧,那麼無論他治家再有才能,也隻能是悲涼的結局。
李紈是那種恪守婦道能夠獨善其身的傳統淑女典型。一生並不轟轟烈烈,也不勞心竭力,卻因為人緣好,因為有個好兒子賈蘭而最終鳳冠霞帔,她的宿命也是最好的。
《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判詞如下: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
就像鄭板橋說的。“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
在現實的社會中當我們進入一份新的角色,麵對嶄新而陌生的環境,這時最關鍵的不是作出多大成績,而是要磨合自己的人際關係。你莫要把力氣用錯了地方。隻有先站得住腳,然後才能轉移到事業上來。
當社會不要太展露自己的鋒芒。你的目的就是使自己顯得比別人更能幹、更高明,但這隻會增加同事的威脅感,聯合起來對付你,使你陷於孤立窘境,這樣得不償失的事我想是沒人會去做的。
謙虛的下屬往往容易獲得領導的喜歡,所以作為下屬你就不要太愛表現自己。如果急於表現自己,會讓領導覺得你好出風頭、有個人主義傾向,不利於機關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因而他肯定不會支持你。還有就是急於表現自己,會使你得罪同事,和老同事做戰你是沒有勝的可能的,他很可能會批評你,給你一些小的教訓,作為警示。
人都是一樣喜歡與單純的人交往。因為與他們交往輕鬆、自然,不用費盡心機,這倒不是說單純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隨意欺騙與作弄的,而是說他心地純淨、平和、淡泊。這樣的人有時候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荀子所說那樣:“溫和如玉,完美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