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繩鋸術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水翻渠成,瓜熱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譯文】
把繩索當鋸子摩擦久了可鋸斷木頭:水滴落在石頭上時間一久就可貫通堅石,同理做學問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細水彙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細流,瓜果成熟之後自然會脫離枝蔓而掉落,同理修行學道的人也要聽任自然才能獲得正果。
【解讀】
據漢·枚乘《諫吳王書》:“泰山之流穿石,殫極之便斷幹,水非鑽石,索非鋸木,漸摩之使然。”
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故事,李白在求學時遇一老人在磨鐵棒,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奇怪地問原因,老人很自信地說: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李白由此明白愚公移山的寓言。人們更加熟悉的古訓“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兩個漁夫聽說海螺在市場上特別搶手,於是一大早就出去撿海螺,年輕的漁夫心想:“我眼睛好使,腿腳又利落,比起那個老的來,我的收獲肯定要多得多,而且一定要挑那些大的好的揀。”
一老一少開始忙活起來。老漁夫隻要看見海螺就如獲至寶地撿起來,年輕人卻瞞不在乎的樣子,心裏想:“這麼小的他也要,我一定會有更大的!”
過了不長時間老人的袋子裏就有了一小半了,年輕人的袋子卻還是還是軟塌塌的。然而在這個時候這個年輕人還是不屑一顧地說:“那有什麼!我走得快,而且眼睛尖,隻要我發現一處海螺多的地方,一會我就會超過你的。”
可惜的是年輕的漁夫大半天卻什麼也沒得到,整整一天也沒發現海螺又多又大的地方,他的袋子裏還是隻有一點,彎了幾次腰得到的收獲,在這個時候老人的袋子早已滿滿的了。在他倆一起回去的時候,遇見另一個漁夫。那個人問道:“那個地方的海螺多嗎?”
老漁夫樂嗬嗬地回答說:“多啊!很多啊!你看我一天撿了這麼多呢!”
年輕漁夫也小聲地說裏麵:“哪兒有什麼海螺啊!一塊地方隻有零星的幾個,不值得撿!”這個故事留給我們思考的就是為什麼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裏得出的結論卻如此懸殊呢?這裏的根本原因是:老漁夫沒有像年輕漁夫那樣心高氣傲,他珍惜每一顆海螺,哪怕是小的也寧願為一個海螺而折腰。年輕人總想著“一口就能吃胖”的地方不出手,可是哪兒有這樣的機會供他一個人發達呢?小的不要,零散的不要,又怎能得到最大最理想的呢?
以前的商人做生意的時候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小機會的,他們既表現了其“大魚”、“小魚”兼得的盈利思想,又表現了其高明的經營技巧。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居家過日子正是如此,如果我們經常去商店就會發現,其實小商品招攬眾多顧客的最多,也隻有這樣生意才會興隆,廣告民眾:“本店貨全,大受歡迎!”從而提高聲譽,便會由小主顧引變成大主顧,由薄利的小生意做成厚利才能做大。如此看來隻有重視小利才能成就大的利。可惜的是生活當中很少有人能看透這個道理,隻想著自己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出來,好高騖遠,結果往往事事無成!殊不知,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情才是構成成功的骨架!
對於一些細枝末節,我們絕不能夠將其草草一筆帶過!蠅頭小利,我們同樣要重視起來!同樣對於不良處事習慣,也不能姑息遷就。古語有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的品行也是由一點一滴的小習慣養成的,好的或者是壞的,而當一個人小行為成為習慣的時候就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好習慣就可以成就一個人,壞習慣則會毀了一個人!
積善成德,點點滴滴,從小做起。或許,當你認真把握細枝末節之時,找到其中暗藏的玄機,或許人生的轉折點就蘊藏在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