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養生之道(1 / 2)

12.養生之道

【原文】

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

【譯文】

天地間的動植物有生就必然有死,一個人假如能明白這個道理,對於自己的養生之道就不必太過於費盡苦心。

【解讀】

東晉的時候,陶淵明曾作了三首“挽歌詩”,其中一首說: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那時候,人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那時候的王公貴族,三四十歲就沒命了因為那時人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陶淵明已經45歲了,他知道自己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倒下。但陶淵明不信命,他覺得生死都是自然規律,是無力抗拒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就把死看的很淡薄。然而能像陶淵明這樣把生死看得如此簡單,能提出“有生必有死”這樣的命題,在當時的環境下已經領先當時的思想。

有些人幻想長生不老,幻想得道成仙,煉丹念咒;有也些人吃山珍海味,用人參泡酒喝,甚至大補特補,企圖青春常在,容顏永駐。但終究沒能做到。

自古養生之道各有千秋,養生模式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離開了適度就會成為禍害。所謂適度,就是以自身的具體條件為根本,正確運用一些方法,或多或少都是不當的。孫思邈曾經給世人總結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十二少”秘訣:“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他認為人的七情六欲,是難以回避的精神活動,如果放縱或者抑製對身體都會沒什麼好處的。為此,要做到適度,就貴在一個“少”字上。就是保持中庸之道,所節製,不太過,不走偏鋒,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

人們在倡導“十二少”的同時還提出了所忌諱的“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人們把這“十二多”視為“喪生之本”。

養生理論認為“十二少”是養生的真諦,而這“十二多”是喪生之本。隻有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現代養生學認為,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