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運用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以下七點:
(1)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等同養,於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唯一;此外,還有藥物的補養為輔助。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必然影響健康。況且現在人大多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隻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偏盛偏衰,這樣破壞了新陳代謝的基本規律,自然得不償失。
(2)運動適度。運動是生命之源。運動過度傷身,運動不足無效。倘若隻是一味閉門守舍,足不出戶,必將導致精神不振,頭昏眼花,食欲下降等一係列問題。如果鍛煉強度過大,超負荷進行力不從心的運動,那也會嚴重的影響健康。動靜結合乃是養生妙法。
(3)營養適度。營養是生命之本。醫學專家認為:“均衡飲食才是強健體魄的關鍵。”營養過剩易因胖得病,營養不足又容易體弱易病。合理的膳食結構是:高蛋白、低脂肪、多維生素、少食糖、高纖維、限鹽量。就像俗話說的三餐質量:早好、午飽、晚少。
(4)情緒適度。經常保持樂觀平衡穩定的情緒是人們不常注意的一點。勿過喜,防樂極生悲;勿過悲,過悲是萬病禍根。馬克思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憊和痛楚。”這就告訴人們,大家要知道好的精神狀態可以延長生命。
(5)睡眠適度。睡眠過多或不足,都會疲倦。日本一項十萬人參加、曆時十年的大規模跟蹤調查表明,每天睡七小時的人最長壽。專家們在新一期美國睡眠協會會刊上撰文說,不論男女每天睡七小時最合適,睡得多或是少死亡率都會比較高。
(6)動腦適度。退休後的老人,長期不用腦,腦細胞退化則快,是患老年癡呆症的原因之一。但用腦過度,腦細胞會因缺乏能量,而逐漸喪失功能。這個度量需要自己細心把握。
(7)用藥適度。是藥皆有毒,治病藥或是保健藥都有副作用。但是也不可以自作主張亂用藥,需要知是藥三分毒,隨便增減,務必遵醫囑,按時定量,需要知是藥三分毒,才能恰到好處。
養生,難得的就是貴在適度,恰到好處,不可太過。若養之太過則會被約束: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異便閉門不出,食之唯恐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狀態,不但有損健康,看來養生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