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身外之物毋須煩惱(1 / 1)

14.身外之物毋須煩惱

【原文】

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譯文】

凡俗之人把能夠滿足心願當成是快樂,然而卻被貪圖快樂的心引誘到痛苦中;通達的人把能忍受各種折磨作為快樂,最後終因能忍辱負重而得到真正的解脫。

【解讀】

先講一個故事:

以前有兩個窮人,一個叫阿賓,一個叫阿旺。他們相同的都是欠了黑社會一屁股債,就商量好趁著天黑逃跑。他們累了在路邊休息時,阿賓說:“唉,你說,如果咱們這麼走著走著忽然撿到一大筆錢的話應該怎麼分呢?”

阿旺說:“如果撿到那麼多錢的話,當然是每人分一半,你應該給我分一半。”

阿賓:“你想得倒是不錯。那可不行。錢這東西,誰撿到了就是誰的,憑什麼分給你一半?”

阿旺生氣了,叫道:“什麼?咱們一起趕路,撿到了錢當然是一人各半了,難道你還想獨吞不成?想不到你居然是這種貪財之人,太不夠朋友了!”結果是越說越激動。

阿賓也急了,嚷道:“你憑什麼罵我呀?你算是什麼東西?”

就這樣兩個人越吵越激動,結果是還沒看到錢這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無巧不成書,就在此時候正好有一個僧人從他們身邊經過,看到他們在大打出手,便過來勸解道:“喂!你們這是幹什麼呀?究竟為了什麼打成這樣呢?”

阿旺說道:“來得正好,就請你來給我們評評理,我們兩個人一起出門,這個家夥撿了錢卻不肯分給我,想要獨吞。”

阿賓:“對,請你評一評理,我撿到的錢當然是我的,這個小子憑什麼要分一半,太無恥了吧。”

那位僧人說:“你們都別激動,讓我給你們調解調解。你們先告訴我,到底撿了多少錢呢?”聽了這個問題,阿旺、阿賓都傻了眼,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還沒有撿到呢。”

僧人聞言不禁哈哈大笑,說道:“你們為本來沒有的東西打起來,這又何苦呢?”話又說回來了,即使真的撿到了錢,也不必為這種本質為“無”的身外之物而煩惱吧。

大家或許覺得這兩個人很好笑吧,但是在世界上確實發生過很多奪取“有”的戰爭。比如爭奪土地、爭奪財富。土地和財富固然有用,然而人們有沒有想過,這種“有”是從何處來的?沒錯,是從“無”中來的。“無”相當於佛家講的“虛空”。所以這些“有”終將歸於虛空,那麼為了它而起爭執,這確實是得不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