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海戰也強悍(2 / 2)

張遠喜道:“那末將就放心了,皇上英明,大將軍英明!”

東書道:“大將軍對濟州島可是很看重的,不容有失。要不然前幾天怎麼會有三千新兵來到濟州,補充大公子天策軍的的損耗呢!”

凡厲道:“是啊!這三千人到位後,我旅不但補充了損耗,還有些超編製了。”

袁溫道:“眼下日軍推進到開城以南,高麗棒子當無暇顧及濟州島,你們一定要抓緊時機完善島上防線,若是高麗棒子將我軍擊敗南進,遲早會對濟州島下手的。”

凡厲道:“我們正在島上便於登凡的地方設置石炮,加固防線,同時在海中安置樁木,這樁木深入海底,尖頭斜上,有些還包了鐵尖頭,可以阻攔來犯戰船靠近岸邊。眼下鐵尖頭不足,衛將軍回去若是能請兵部後勤司多發些來就太好了。”

袁溫道:“此事你等放心,我已派快船回徐州書致丞相大人,請她優先滿足濟州軍需。”

濟州島海戰結束後,經過了一年多的恢複和發展,到帝國29年,朝庭控製下的各地民生恢複,經濟發展,財力漸強,軍隊編製也已補齊,包括禁軍四師(1、2、3、4)二營(騎兵營、炮兵營)、天策軍(八個師分駐各路)、邊軍、西涼軍、海上禁軍四個師人強馬壯,總兵力差不多有三十萬。華夏大學三期二千名學員的畢業總算解決了低級軍官的缺乏,軍械上也有了較大改善。煥然一新鬥誌昂揚的吳軍需要用戰鬥來檢驗和提高它的戰鬥力。

此時,在高麗半島上,在開城附近敵我雙方曠日持久的拉鋸終於分出了勝負,高句麗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十幾萬緹多軍被殲大半,剩下的一路南潰,高句麗軍恢複了半島上的絕大部分地區。緹多軍和一年多前一樣,又被高句麗軍壓製到海邊的伽倻和任那地區,借著海上吳軍濟州艦隊的支持苦苦支撐。

但在吳軍的打擊和勸降下,高麗土兵大多四下逃散,高麗王無曹控製,隻好帶著剩下的千餘高句麗軍回身突圍,企圖逃回開城。

高句麗軍逃到距開城數裏之外後又被追擊的吳軍合圍,東書並不急於消滅馬速忽,而是圍住高句麗軍不斷消耗對方。

城頭上的高句麗大將樸素見高麗王被圍,率三千高句麗軍殺出東門,好不容易彙合了高麗王,回身想殺回開城,卻被吳軍擋住了去路,陷入苦戰。三四千高句麗軍和一萬多吳軍在開城東門外混戰在一起。開城內則火光四起,潛入城中的吳軍乘機起事,開城東門在內外夾擊下落入吳軍手中。

高句麗軍越殺越少,土兵投降和逃散的越來越多,樸素見和高麗王見回城無望,突然轉向向北突圍,千餘回兵的拚死衝擊使吳軍的包圍圈裂開了一個口子,樸素見和高麗王跳出了吳軍合圍,向北急逃。東書怎肯甘休,帶兵急追。

“大王你先走,我來頂住吳軍!”樸帶著數百回兵回身廝殺,死死頂住。身重一箭二刀的高麗王則借機向北逃逸,消失在叢林中。

樸素的垂死掙紮被絞滅後,開城的高句麗兵也逐漸放棄了抵抗,開城被吳軍奪取。

二十多日後,東書在開城治府內排開了香案,迎接朝庭派來的禦使馬國發宣讀聖旨。朝庭封東書為忠夏候,同馬國發一起來的有朝廷新任命的韓州(朝廷計劃消滅高句麗之後在原高麗故地設立韓州,嗬嗬這名號有點像後世的大韓民國吧!)刺史歐育和韓州天策軍大將雍闓。

吳軍勝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中國,長江以東吳境之內固然是鞭炮齊鳴歡欣鼓舞,河北各地的義軍更加活躍,連一些土豪和一些土匪也“舉義旗,迎王師”,前來投靠吳軍。有的城市不等吳軍開到,就驅逐南宮安官員,豎起帝國旗幟。

經過短暫修整補充,吳軍繼續向北,期函關率軍偽裝成燕軍敗軍奇襲奪取了真定,切斷了南宮安的最後據點北平和外界之間的聯絡,隨後率十萬大軍掃蕩北平以外的地區;我率二十多萬大軍和天策軍一路向北攻擊,於帝國29年六月陳兵北平(北京)城下,完成了對南宮安都城的包圍。

楊祚和卑衍搜羅敗兵逃回北平後,計點之下,兩路大軍帶出去五十萬兵馬隻回來了十萬出頭,其實這幾路燕軍原本沒有死傷這麼多,但許多偽軍士兵在回北平的路上開了小差,所以最後回到北平的也就二十來萬,加上原來留守周邊的數萬燕軍,並在北平又強征了十數萬,合計倒是又湊了約四十萬守軍。

就這樣,幾路燕軍先後敗退,北平成為孤城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