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秦良玉:鴛鴦袖時握兵符(1 / 3)

秦良玉,明朝末年戰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帥、民族英雄、軍事家。曾率“白杆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累功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後南明朝廷追諡曰“忠貞”。

秦良玉(1574——1648年) ,漢族,字貞素。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後嫁入石柱縣馬氏。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

秦良玉的娘家是忠州秦氏,肇遷祖秦安司於元朝至正十一年從湖北麻城縣遷入四川境內,其後裔居住於忠縣等地。秦良玉是秦安司的第九世孫女。秦良玉的夫家馬氏為漢朝將軍馬援之後,皆以忠烈傳家聲。

《明史》·秦良玉本傳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杆兵,為遠近所憚。”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根據重慶官方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據藏於重慶博物館的秦良玉藍緞平金繡蟒袍,此袍長171cm,袖長96.5cm)

中國曆史上,正式被當朝皇帝冊封為女將軍的,實際上隻有秦良玉一位。然而,歲月淹沒了這位驍勇善戰的女將軍秦良玉。秦良玉,字貞素,漢族,明萬曆二年(1574年)出生於四川忠州(現重慶市忠縣)鳴玉溪。秦良玉的娘家出自著名的忠州秦氏家族,始祖秦安司於元朝至正十一年從湖北麻城縣遷入四川境內,其後裔居住於忠縣等地。秦良玉是秦安司的第九世孫女——出自《忠州秦氏宗譜》。她的父親秦葵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歲貢生,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親尤其鍾愛她,認為雖是女孩子,也應習兵自衛,以免在兵火戰亂中“徒為寇魚肉”。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義)宣慰使楊應龍,割據地方,魚肉鄉裏,朝庭調他東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師,反而乘機煽動叛亂。次年二月朝庭集結重兵,兵分八路圍剿叛軍,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隨,在平叛戰爭中,秦良玉初露鋒芒,“連破金築七塞,取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馬千乘被太監邱乘雲誣陷,冤死雲陽獄中,朝庭因秦良玉屢立戰功,遂令襲職,代領石柱宣撫使。從此秦良玉卸裙釵、易冠帶。侍女衛隊皆戎裝雄服,南征北討,聲威遠震。明末社會****中,秦良玉站在明王朝一邊。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東攻占永平、灤州、遷安三城,形勢極為險峻。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征調天下兵馬勤王。秦良玉聞訊,火速“出家財濟餉”,兩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當時各地先後趕來的十餘萬官軍,均屯駐在薊門近畿一帶,互相觀望,畏縮不前。獨秦良玉所部率先奮勇出擊,在友軍配合下,奮力收複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對北京的威脅。為此,崇禎皇帝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並在平台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後,明毅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禦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蜀錦征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女將軍、民族英雄、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曆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女子,唯一封侯女將軍,二十四史唯一單獨作傳的女子。上柱國光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駐四川等多處提督、總兵官,鎮東將軍,少保加封太保兼太子太保,一品夫人,忠貞侯。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

由於其父秦葵乃明朝貢生出身,秦良玉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熏陶。忠臣烈士之義,感身報國之情,秦葵一直向子女傳授不懈。身為知識分子,秦葵已經有預感大亂將至,常研習兵書,舞劍論兵。他對兒女一視同仁,讓秦良玉與其兄秦邦屏與弟弟秦民屏一起讀典籍,學騎射。可喜的是,比起兄弟來,秦良玉秉賦超群,文翰得風流,兵劍諳神韻,使得秦葵憮然歎息道:“可惜孩兒你是女流,否則,日後定能封侯奪冠。”秦良玉慷慨朗言:“倘使女兒得掌兵柄,應不輸平陽公主(唐高祖李淵之女)和冼夫人(隋明嶺南的少數民族首領)。”天作良緣。秦良玉成人後,嫁與石柱土司馬千乘。這位馬土司雖是一方土酋,但其祖宗大有名,乃漢朝“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郎才女貌,神仙伴侶,二人伉儷情深,夫唱婦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