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袁崇煥:生不逢時的民族英雄(1)(1 / 2)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祖籍廣西梧州。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軍事家、文學家、抗清(後金)名將、民族英雄。先後取得了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廣渠門之戰等勝利。己巳之變,後金實施反間計,最後被崇禎帝以通敵謀叛等罪名磔殺。《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從感情上講,在我心目中,袁崇煥是最值得宣揚的戰神,以其文官出身(曾國藩也是,但是屬於鎮壓民眾的劊子手,對內鎮壓是能手,對外抗敵則是軟蛋),卻韜略激蕩而胸藏十萬甲兵(北宋範仲淹也曾以文官領軍征討西夏,強悍的西夏軍竟不能擋,自視甚高的西夏王元昊稱其胸藏十萬甲兵、韜略過人,視其為心腹大患,但範仲淹卻以其孤傲而備遭排擠,不久即被貶官流放,雖身懷大誌卻不得伸,不過登樓臨水一歎,且把胸中韜略激蕩沉寂於眼前死水微瀾,隻將接天碧波萬頃升騰為筆下書憤淋離,隻留下《嶽陽樓記》餘世,終其半生隻能是泛舟湖上、終老山林,與袁崇煥的堅忍不拔、隱忍伸誌相比,範仲淹的過於孤傲、不和與世,導致其報國之誌隻能是空談。

須知明朝軍隊外出作戰,向來是太監擔任監軍隨行,基本上講就是天天在一幫閹黨的褲襠下麵鑽來鑽去,凡事都要唯太監馬首,要“早請示、晚彙報”,否則動輒就是上綱上線扣帽子殺頭貶官,而崇禎皇帝尤其多疑,喜好剛愎自用,滿朝的文武大臣不是殺就是貶,沒有一個能順眼的人,基本上換了幾波人,以致人人自危、無人敢言,崇禎一生中隻相信的就是身邊的一幫內待太監,如果沒有堅忍不拔的意誌和決死報國的毅力,象範仲淹那般孤傲,袁崇煥絕對堅持不到第二天日出,隻能是有頭睡覺、沒頭起床。

袁崇煥投筆從軍之時,已是內憂外患之世,明朝的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瘡百孔。以其文弱之身,上事自用之昏主,朝野又遍布奸黨壓製清流,居然能在亂世上崛起,投筆從軍而重整山河,收關外流民,鑄********,整老弱之師,引十三門佛朗機巨炮(這是曆史上少有的果敢從國外引入新式武器),擊一代雄主努爾哈赤於馬下(致其不久傷重不治而亡),卻皇太極十年徘徊於關外,而不能奈何。數十年間縱橫遼東,而無人能敵。以明之積弱,與漢唐之強盛相比,袁崇煥能有如此功績,遠非衛青等人堪比。

雖終陷於範文程反間計得逞,可恨朱由檢一小兒昏主,自毀長城、自廢武功。自袁崇煥死後,山海關內再無人能堪此大任,終致大明國破族亡。隻要範文程陣前一句話:你們隻要看看袁崇煥是何等下場?便致諸明軍大將下旗稱臣,傾刻間三軍俯首。

公元1643年,李闖攻入北京,朱由檢急命崇煥手下大將吳三桂入京勤王。然吳三桂坐擁八萬關寧軍(為明軍之最精銳武裝),卻按兵不動,隻等明朝滅亡(並非為吳三桂平反)。崇禎皇帝上吊於煤山前,身邊隻餘一名太監陪同。要怪,隻能怪崇禎自己。

當年李自成屢戰屢敗,隻餘百人而遁入車廂峽中時,四麵楚歌、十麵埋伏之下,聞陝西、河南大旱,赤地千裏、民不聊生,而官吏仍橫征暴斂,以“遼餉”為最重(即征討遼東之軍費,實際上根本沒有用在征遼上)。於是李闖大喜過望,一拍大腿之下大喊“機會來了”。此後數月,李闖軍一路收容饑民擴軍,由百人迅速擴充至五十萬餘,最終成了氣候。最終當李闖軍攻入北京城,打開崇禎皇帝的銀庫時,李自成驚呆了,天天在喊窮的崇禎皇帝,根本不窮,征來的“遼餉”都躺在了倉庫裏,直堆到了天上。

“崇禎跌倒,自成吃飽”。如果這些銀庫裏的銀子都用在了征遼上,恐怕袁崇煥早就橫掃關外,一直打到韓國釜山了。須知袁崇煥是省吃儉用、到處籌措,才積攢了少許銀兩,跟葡萄牙換來了13門佛郎機巨炮的,如果崇禎掃掃倉庫底,恐怕都能讓袁崇煥屁股流油了,何必到處去化緣,隻需買來百十門佛郎機,管叫不識熱兵器厲害的努爾哈赤蠻子全軍履沒。而正是這13門遼遠城牆上的巨炮,讓努爾哈赤辛苦一輩子積攢起來的軍事家底,幾乎全部拚光了。實際上傳到皇太極手中的,已經是個爛攤子,重新白手起家的皇太極無奈,最終選擇了重用範文程等漢族文官,於是就有了硬的不成軟的來,就有了近乎弱智的“反間計”的再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