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盧象升:寂寞忠肅(2)(3 / 3)

崇禎十年四月,盧象升在總結多年作戰經驗的基礎上,向崇禎上了一個奏章,叫《選用奇兵疏》,設想建立一支一千五百人左右的“特種部隊”,專門用來劫營和奇襲。這從另一角度反映現了盧象升的戰術思想,也點出了當時明朝軍隊單兵作戰能力薄弱的致命傷。盧象升在鄖陽的成功,靠的是長驅直入,在洛陽的勝利,是以數千騎兵擊潰闖王百裏聯營,在滁州,靠的是三千關寧鐵騎蹂躪闖王數十萬大軍,這些勝利,都是靠長途奇襲,所謂“出奇製勝”,野戰和奇襲,是他喜愛和擅長的戰術。他在奏章裏說:“皇上英明天縱,於宣、雲兵力洞察無遺,臣何敢多控。”既歌頌皇帝的英武神明,又表明自己的忠心,怕的是言官和廷臣攻擊他擁兵自重。但這支“特種部隊”好象沒能建立,所能查到的文獻裏隻說盧象升在宣大親手訓練出了二萬勁旅,可惜後來他沒有了“指揮權”。

十二月十五日,副將劉欽在成堆的屍體中找到了盧象升的遺體,於是用白網巾麻衣包裹,身上蓋滿了“督師之印”。參軍楊廷麟將盧象升的遺體迎入真定,進行仔細的清洗整理,核驗了傷勢。軍兵和百姓聞之,“號踴畿南數郡,家祭巷哭”,都說盧尚書死了,大家都沒指望了。然而,楊嗣昌一夥對盧象升的死訊不敢十分確認,順德知府於穎將盧象升的死狀報於楊嗣昌,楊“匿之”,並沒有立即報告崇禎。在楊嗣昌而言,希望手下人說盧象升沒死,這樣就可以把怯懦、畏戰之類的罪名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了。於是派自己的手下偵事總旗官俞振龍前去看個究竟,俞振龍如實相告,楊嗣昌竟遷怒於他,“鞭之三日夜”,將俞振龍活活打死,俞振龍死時還高呼:“天道神明,難枉忠臣。”

由於楊嗣昌的故意刁難,盧象升的屍體過了八十天後才得以收斂,“至明年二月二十八日始大殮,神色如生”。是啊,盧象升的死並沒有擋住清兵入關的步伐,同時,讓西麵的農民軍又自到了“複起”的希望。第二年,盧象升的妻子王氏請恤,第三年,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又請,都不允許。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而畏罪自殺後,朝廷才追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南明福王時,追諡忠烈,建祠奉祀。後來清兵南下,盧象升的弟弟、進士盧象觀、盧象晉、盧象同與流落到宜興的江西人陳安[陳坦公]舉義兵堅持抗清,最後,象觀赴水而死,象晉出家為僧,從弟象同及其部將陳安死得非常劇烈,盧家抗清殉難的人有一百餘人。

英雄走了,他非常光彩。殫精竭慮的崇禎皇帝是極不願意當個“亡國之君”的,但他的朝堂之中,有的是太多的“亡國之臣”。我們至今仍無法想象,一個內政不修的國度,如何能贏得了什麼戰爭?在大明落幕之際,“親者痛、仇者快”的悲劇是一曲連著一曲、一台連著一台,熊廷弼是這樣、袁崇煥是這樣、盧象升也是這樣。或許我們的盧象升還應該算是最幸運的一位,畢竟,他死於戰場、英名永駐。當年,熊廷弼被捕審問時,路人必擲瓦礫石塊,熊滿麵流血;袁崇煥被磔殺時,京師百姓爭相買其肉“啖之”,在吃他肉的同時還要罵他“漢奸”。寫到這裏,我不得不驚歎盧象升隻求一死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