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優秀小學生都喜歡讀的斷案推理故事(3)(1 / 3)

丁謂在宋朝是有名的聰明人。有一年,皇宮著火了,一夜之間,輝煌的宮殿成了一片廢墟。如何在廢墟上重建一座輝煌的宮殿呢?皇帝為此很頭疼。後來,他想到了丁謂。

皇帝跟丁謂說:“你要趕快把這些廢墟清理好,還要修好新的房子。城裏的人多車也多,不能因為給皇宮修房子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

這個工程太龐大了,可是皇帝的命令又不能違抗,丁謂很傷腦筋,他分析了一下眼前的形勢,找到了麵臨的幾大難題:第一,要把堆成山一樣的垃圾清理運走;第二,要運來大量的木材和石頭;第三,要運來大量的新土修房子。

可是,不管是運來建築材料,還是運走垃圾,都是個運輸的大工程。如果安排得不好,整個工地就會亂七八糟。

這應該怎樣安排呢?他沒有著急開工,而是先在家裏冥思苦想,籌劃了一番,製定了詳細的計劃。第二天,他來到工地,胸有成竹地調派人手,分配任務。

他是怎麼做的呢?

答案:首先,他在施工地點的周圍挖了很多又深又大的溝,這樣挖出來的新土可以用來修房子。這些溝本身還有另外的妙用,他把城外的一條河裏的水引到溝裏,等於造出了很多人工河流,可以用竹筏來運建築木材和石頭,解決了運輸問題。最後,等工程完成了,就可以把水再排回河裏,原來廢墟上的垃圾也可以填到溝裏,使溝又變成平地。

聽起來很複雜嗎?其實整個過程就是這樣:

挖溝(取土)——引水入溝(水道運輸)——填溝(處理垃圾)

丁謂按照這個方案,使整個施工過程有條不紊,而且節約了很多人力和錢財,得到了皇帝的稱讚,老百姓也沒有抱怨。

漢斯的無本致富法

德國原來並不像現在這樣是一個國家,六百多年前,現在的德國由許多小公國分割占領,各自為王。每個公國都由一個國王統治。有兩個相鄰的公國,開始,他們的關係很好,在兩國互相做生意的時候,貨幣都是通用的。就是說,A國的100元,可以兌換B國的100元。可是,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公國不久因為一些矛盾,關係緊張了起來,兩國國王誰也不肯相讓。於是,A國國王下了一道命令:B國的100元隻能兌換A國的90元。B國國王聽說了,心想你不仁我也不義,也下了一道命令,宣布A國的100元也隻能兌換B國的90元。

當時有位聰明的人,叫做漢斯,他看到兩國關係緊張,對兩國的安定非常不利,而且他認為,這樣兌換雙方貨幣的方法,是非常愚蠢的。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要促使兩國重新友好。他先來到A國,對國王說:“陛下,這樣的決定太愚蠢了,如果陛下肯給我100元錢做本錢的話,我隻要稍稍跑跑腿,就可以賺來大錢!”A國國王當然不信,不過他知道漢斯是有名的聰明人,也許他會有什麼驚人之舉也說不定。於是就給了他A國的貨幣100元,看他到底能賺到什麼大錢。而漢斯又到了B國,又把這番話對B國國王說了一遍,B國王同樣將信將疑,不過也把錢給了他。

漢斯拿到兩國的貨幣各100元,便開始了他賺錢的旅程。他先是用A國的鈔票100元在A國購買了價值10元的貨物,而在找錢的時候,他對賣主說,自己要到B國去,要求賣主找給B國的鈔票,因為這時A國的90元等於B國的100元,所以賣主就找給他一張100元的B國鈔票。再加上漢斯原有的100元B國鈔票,這時他共有200元。然後他又來到B國,用那200元購買了20元貨物,再要求找回A國鈔票,而因為B國的90元兌換A國的100元,這樣他又用B國的180元換得了A國200元,然後又回到A國。這樣一來一往,他賺得了A國10元、B國20元的貨物,而原有的錢卻還保持著200元。

再往後,漢斯仍然照此行事:他在A國再用200元購買20元的貨物,換得200元B國鈔票;再在B國購買20元貨物……每一次結束,他手裏永遠有200元其中一國的鈔票,而且會在兩國各賺下價值20元的貨物。

這樣,沒有幾天,漢斯就發了一大筆財。他把賺來的財物分別給兩國國王看。兩國國王看了,大為震驚,都認識到以前宣布的兌換貨幣命令的錯誤,於是,就把它取消了。從此,兩個國家又像以前那樣親密了。

答案:漢斯利用了兩國貨幣兌換的比例巧妙的向國王證實了這樣做的弊端。如果沒有漢斯,兩國國王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是多麼愚蠢。

決定生死的抉擇

很久很久以前,皇帝擁有對王國內一切生物的生殺大權,他們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經常做出一些十分可笑的舉動。有這麼一位皇帝,他聽說一個人非常聰明,這讓皇帝十分嫉妒,於是,他把這個人抓進一間房子裏。

這間房子有兩扇門。根據皇帝的規定,從其中某一扇門走出去,可以獲得自由;而從另一扇門走出,則將淪為奴隸。但是門上並不標記,難以斷定哪一扇門通往自由。

而且這間房裏還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說話句句是真,另一個人說話句句是假。但是,誰說假話,外表毫無跡象,真假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