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重要的成功定律隻有一條——敬業勤奮,所以缺少敬業勤奮的人,隻能在失敗的邊緣徘徊。
李嘉誠作為世界級財富巨人,不是靠天上掉餡餅的幸運,而是靠自己敬業勤奮的努力奮鬥,一步步由小到大,創造出富可敵國的財富神話。
1、人勤則達,家勤則發
所謂“人勤則達,家勤則發。”是指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以勤儉為根本,無論你的資質平庸還是聰慧,家境貧窮還是富裕,都不是成大事的決定要素。
走到人生第七十個年頭,李嘉誠對自己數十年的奮鬥感慨萬千,麵對世人追問,他終於說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因為我勤奮、我節儉,有毅力,肯求知,善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三言兩語,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訣。
同時他也坦言:“理財致富就是這樣,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到中年時賺錢已經不重要,這時候反而是如何管錢比較重要。”李嘉誠一生都在為他的財富奮鬥。
1952年,李嘉誠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開設塑膠廠,取名長江。他向別人解釋取名為長江的原因:“不要嫌棄細小河流,河水彙流,可以成為長江。要不斷吸收新知識,留意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甚至要稍跑在社會之前。”
20世紀50年代香港工業剛起步,香港有大批廉價勞工,經營小本生意,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耐勞,最辛苦是做窮生意。創業時,資金不足,推銷、設計,樣樣都要親手做。
李嘉誠回憶當年創業時的艱辛說:“當年長江塑膠廠隻是生產一些普通的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由過口洋行運銷歐美。在最初的10年間,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進行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用兩個鬧鍾,才能驚醒起床,這可以說是最艱難的時刻。”在香港,李嘉誠也許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到今日,70多歲的李嘉誠依然健步如飛,很多年輕人都趕不上他。也許就是那時候養成的習慣吧!
一天,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雜誌,他注意到一部製造塑料瓶的機器,可以造出較優質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當時香港沒有這種機器,如到外國訂購,又價錢昂貴。於是,李嘉誠不斷研究,最後製造出機器。“靠這部機器,在最短時間,令我至少賺了幾萬元。”到現在,李嘉誠仍不斷閱讀書籍雜誌。每有好文章,必定讓下屬翻譯成中文,他好閱讀。
要把窮生意做大,節儉是關鍵。多年來,香港商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李嘉誠口袋裏的一枚硬幣滾落到一個角落裏,他彎腰去拾,卻沒有拾到。一旁的門童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的手裏。李嘉誠給了100港幣的小費作為酬謝。旁人問起,李嘉誠說:“硬幣若不拾起,便沒有用處了;拾起,我還有用。100元錢對於他來說也是有用的。錢的作用不在於聚斂,而在於使用。”
李嘉誠是世人眼中財富的象征,人們一遍遍試圖再現李嘉誠彎腰拾錢幣的場景,這實則是人對一個世界級富豪的好奇與關注。中國人有熱衷傳奇的傳統,這使得李嘉誠在人們心目中,特別是在內地人眼中更多的是一位呼風喚雨的商神,而對“超人”的超人之處卻往往忽視,隻留下望塵莫及的感慨。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也許需要幾年時間,但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尤其是從一個身無分文的商人做起,就需一步步由小做大,用一生的時間,李嘉誠一生的成功經曆就說明了這一點。以李嘉誠的聰明,他不會遜色於任何一個人,在他的一生投資中,也不曾出現過巨大的失誤。但仍然用了將近一生的時間才作出了今天的成績,他的經曆說明,成功的道路上確實沒有捷徑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勤敬一生才能收獲一生。
2、勤勉高於天賦
勤勉與天賦是人生能否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天賦是先天的,勤勉是後天的。二者的關係很微妙,有天賦沒有勤勉,難以成功,沒有天賦,卻勤勉肯幹,未必不能成功。李嘉誠因為父親去世的原因,小小年紀就擔負起了養家的重任,身為殷商的舅舅並沒有讓李嘉誠進自己的公司,而是讓他自謀出路。
李嘉誠知道舅父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考驗他,所以他決心自己找工作。母親終於被兒子的堅毅所打動,同意李嘉誠去找工作,她說:“行,自己找吧!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一切,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你就一心一意進舅父的公司做工吧。”
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日的奔波,李嘉誠終於在一家名叫“春茗”的茶樓找到一份工作,但得到這份工作卻有一個條件:老板要李嘉誠找一位有相當資產和信譽的人做擔保。
李嘉誠一下子便把這幾天的勞累與艱辛拋在了腦後,興衝衝地跑回家,跟母親說起這事,母子二人知道最好的保人就是舅父。舅父不在家,李嘉誠實在等不及了,他實在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他央求母親,跟他去看看。母親無奈之下,隻好隨嘉誠去茶樓。
母親見了老板,向他訴說家庭的不幸。老板深深地被這對母子的遭遇所打動,竟同意由母親為兒子擔保。
李嘉誠終於有了平生第一份工作,雖然隻是一個茶樓的堂倌,但這是經過一番挫折之後才得來的,所以備感珍惜。而且,他開始體會到一個簡單的道理,隻要自己想做的,通過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茶樓裏的工作時間長,店夥計每天必須在淩晨5時左右趕到茶樓,為客人們準備好茶水茶點。
在李嘉誠上班的頭一天裏,舅父為了祝賀他找到第一份工作送了一隻小鬧鍾給他,讓他掌握早起的時間。
通過求職這件事,舅父不再懷疑這位瘦骨伶仃的外甥,開始認識到他有獨立謀生的能力。不過他還是沒料到李嘉誠今後會做出大事業來。而當時的李嘉誠,也不敢有什麼宏圖大誌。他知道,眼下最現實的,是好好地做好這份工作,養活母親和弟弟、妹妹。
茶樓工作異常辛苦,工作時間長達15小時以上。白天,茶客較少,但總有幾個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時光。李嘉誠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夥計休息時,他還要呆在這裏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時候,茶樓打烊時,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起這段日子,說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這對於一個才十四五歲的少年來說,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誠後來對兒子談起他少年的這段經曆時,感慨地說:“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什麼事也沒有能夠舒舒服服地睡上一大覺。”
盡管這樣想,但他不敢有絲毫懈怠。李嘉誠每天都把鬧鍾調快15分鍾,定好響鈴,最早一個趕到茶樓。後來,他一直將這一習慣保持了大半個世紀。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誠的手表永遠比別人的快15分鍾,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讚譽、津津樂道的美談。
正是因為找工作的萬分艱辛,才使李嘉誠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誠敬業,勤勉有加,很快便贏得了老板的賞識,他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其實,不論你怎樣看待這個世界,剛剛跨入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視自己第一次找到的工作。也暫不談論這份工作的好或者壞,是不是適合我們自己,是不是我們理想中的職業。這一切實際上都還不是主要的,我們感謝第一份工作的是,它給了我們第一次發現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所以我們要竭盡自己所能勤勤懇懇地去幹好我們的第一份工作。
抱這種想法的人將來必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因為絕大多數機會不是能力帶來的,而是為人處世的態度帶來的,是靠自己的積極主動爭取來的。而且,對任何人來說,此時幹什麼工作並不重要,關鍵看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3、用鬥誌來激發潛能
沒有鬥誌,就沒有戰勝困難的潛能,鬥誌是指一個人一生的大誌向,誌向越大者,成就的事業也就越大,因為鬥誌往往是激發人戰勝困難的精神潛能。的確,在每個人成就事業的路途上,困難眾多,隻有鬥誌不息者,才能成為強者。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段話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給一個人,必定先困苦他的思想意誌,勞累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身體肌膚,使他身受貧困,拂逆、擾亂他的作為,用來使他內心警覺,性格堅忍,增長他不具備的能力。
孟子的這段話非常著名,兩千多年來一直激勵著有誌之士克服艱難困苦,成就偉大的事業。我們不相信什麼上天的意誌,但是一個人要想幹成大事業,擔當大責任,必須從精神到肉體都受到常人所難以想象的磨練。為什麼呢?因為安樂的境遇消磨人的意誌,使人萎靡不振,甚至死亡,而艱難困苦的境遇則使人奮發,從而求得生存和發展。也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還一口氣舉了六個古代的大賢為例說:舜發跡於田地中間,傳說來自築牆人中間,膠鬲被人從魚鹽販子中間挖掘出來,管夷吾舉自獄官手裏,孫叔敖騰達自隱居的海邊,百裏奚崛起於市井。可見艱難困苦,有時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問題僅僅在於,你能否經受住艱難境遇的考驗和磨練。
李嘉誠來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北伐取得輝煌的勝利,而中國依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1937年7月7日,日軍憑借著囂張的氣焰及先進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國的半壁河山。不久,潮州淪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日軍一麵大肆燒殺搶掠,一麵四處張貼安民告示。城區的居民惶惶不可終日,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們紛紛逃出城外,去投親靠友,躲避戰亂。
執教多年的李雲經徹底失業,同時李嘉誠小學尚未畢業,也失學了。
時事紛亂,生活無著,世代居住的老屋再也住不下去了。1940年初,李雲經攜妻帶子逃到澄海縣隆都鬆坑鄉,寄住在姨親家。不久,又輾轉逃到後溝,投奔在後溝小學任教的胞弟李奕。
這一年,李嘉誠的祖母因驚嚇貧困而逝世。李雲經、李奕兩兄弟,傾資為老母操辦了簡單的葬禮,草草掩埋在後溝的山崗。
李雲經失業一載,仍未找到教職。他不會體力勞動,亦不會做小生意,惟有感歎“百無一用是書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雲經不忍心受其接濟。執教多年攢下的積蓄漸罄,李雲經心灼如焚。
所幸內地烽火連天,兵荒馬亂,香港卻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榮,成為戰時內地人的避難所。特別是妻弟莊靜庵是香港的殷商,是惟一可以投奔的對象。李雲經與妻子莊碧琴商議多日,決定前往香港投靠莊靜庵。
1940年冬天,李雲經一家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10多日,終於來到香港。
當時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貿易港,常被稱為“世外桃源”、“東方之珠”。可以想象,如果不是來到了香港,李嘉誠即使經商,也絕不可能創造出一係列商業神話,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成為一代商業巨人。人生的幸與不幸,隻好讓曆史本身來回答了!
但是雖然來到了香港這個“世外桃源”,李嘉誠一家的生活,卻絕無世外桃源的平靜與溫暖。相反,他們一家受盡了生活的艱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誠本人,當時隻有14歲,就以羸弱的身軀肩負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擔,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這種難以盡述的折磨,使李嘉誠過早地成熟起來,並經過自身的奮鬥,逐步走向了成功。
李雲經的妻弟莊靜庵,幼年在潮州鄉間讀私塾,小學畢業後,像眾多的潮州人一樣離家外出闖蕩。1935年,27歲的莊靜庵來香港涉足鍾表業,從最簡單的布質、皮質表帶做起,一步步做大。他的產品質優價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費者歡迎。後來開始兼營鍾表貿易,購入瑞士鍾表,再銷往東南亞各國。
李嘉誠一家到來時,莊靜庵已被潮汕人視為成功人士。他騰出房間讓李氏一家住下,設家宴為姐姐、姐夫洗塵。席間,他仔細詢問了家鄉的近況,然後為姐夫介紹了香港現狀,勸李雲經不要著急,先安心休息,逛逛港街,再慢慢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