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之一 敬業勤奮是安身立命的根本(2 / 3)

莊靜庵未提起讓姐夫李雲經到他的公司做職員,這是李雲經夫婦始料不及的。這也許是莊靜庵在商言商,絕不把公司人事與親戚關係攪和在一起的緣故吧。

李雲經長期生活在傳統倫理氛圍中,雖然明白這是有頭腦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卻不那麼容易接受。莊碧琴想去質問弟弟,但被李雲經製止。他不想給妻弟添太多的麻煩,來香港投靠妻弟,已是萬不得已。而且,他畢竟是讀書人,有著傳統儒士慣有的清高,不願輕易“為五鬥米折腰”。

正如李嘉誠所說:“小時候,我的家境雖不富裕,但生活基本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們的文化程度很高,他們都是受人尊敬的讀書人。後來,到了香港,才知道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我們的生活幾乎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加上父親去世,弟妹尚小不懂事,環境的逼迫使我隻有去掙錢養家。”

如此不幸的少年時代,莫非上天在有意地磨練李嘉誠,以便成就這個當代的商業精英嗎?

對照孟子關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話,能夠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少年時候的痛苦經曆,他的未來很可能隻是一個極平凡的人。因為逆境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它往往能激發人的鬥誌,使人以十倍百倍的心力投入工作,並創造出驚人的業績。

4、用勤勉來對付挫折

一個人若想成功不經曆一番考驗是不可能的,縱觀那些成大事者,每個人都伴隨著坎坷的經曆。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

的確,富足、舒適的環境就會使人慵懶,因為他們需要的一切,已經擁有了,從而使他們喪失了追求的目標,每天過著坐享其成、渾渾噩噩的生活。相反,挫折、困難就會使人奮發、拚搏、積極向上。就像一位哲人所說:“人類中最偉大的人和最優秀的人,都出生在貧困、挫折這所學校中。這是一所催人奮發的學校,也是惟一能出偉人和天才的學校。”也就是說挫折其實是一種催人奮進、戰勝困難的精神支柱。

這些精神在少年李嘉誠身上也得到了體現。

當李嘉誠一家人從潮洲遷移到香港時,香港當時已經處於英國的保護之下,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麵爆發,英國連自己都應接不暇,所以香港也未能長保和平。很快,日軍的鐵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頓時一片黯然。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混亂、百業蕭條的局麵。

從長遠的發展講,英國用武力強占並割據香港之後,實行了較為開明的政策,使香港得到了穩步發展。而日本占領香港時期,卻是香港最為黑暗的年代。在這種情況下,李雲經掙的薪水越來越少,為了養家,他隻好拚命工作。

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鬱鬱不得誌的李雲經由於長年勞累,再加上貧困、憂憤,他染上肺病,這無異於雪上加霜。

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拚命溫習功課。他無法在經濟上對家庭有所幫助,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確實,懂事而又好學上進的李嘉誠是李雲經最大的精神寄托,他滿心期待著兒子能夠學有所成,出人頭地。為了維持兒子的學費,李雲經堅持不住院;醫生開了藥方,他卻不去藥店買藥,偷偷省下藥錢,供兒子繼續上學。後來,莊靜庵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強行”把他拖進了醫院。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生活相當清貧。就如李嘉誠後來回憶所說:“我們每天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惟一的希望都寄托在父親身上,希望他盡快把病養好,讓全家渡過這一難關。可父親的病卻是越來越重。”

每天一放學,李嘉誠便急匆匆趕赴醫院,守護在父親的病床前,緊握著父親的手,向他彙報自己的成績。此刻,父親臉上就會洋溢出寬慰的微笑。

然而,命運無情。李雲經終於沒能熬過1943年那個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離開了這個動蕩紛亂的世界。他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還給李嘉誠遺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擔。

李雲經臨終前,哽咽著對李嘉誠說:“阿誠啊!我對不起你,不應該這麼早把這副重擔留給你,但沒辦法,這個家從此就隻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維持下去啊!”

此外,李雲經知道未成年的兒子未來更需要依靠親友的幫助,同時又不希望兒子抱有太多的依賴心理,因而留下了“貧窮誌不移”;“做人須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等遺言。

對於父親的熏陶和遺訓,李嘉誠永誌不忘,時刻銘記在心。伴隨他奮鬥一生,使他終生受益無窮。也可以說沒有這些熏陶和遺訓,李嘉誠是發展不到今天這個地位的。

14歲的孩子,在普通的人家正是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齡,正是需要父母嗬護疼愛、充滿夢幻的年齡。父親辭世,弟妹尚幼,母親懦善,加上時局動蕩,世態炎涼,這一切都促使李嘉誠過早地加入了奮鬥者的行列,邁出了別人還未邁出的第一步。

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知道,父親什麼都沒留下來,讀書是絕對沒有可能了。從今以後,他必須依靠自己的雙肩,挑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擔。

盡管舅父表示願意資助李嘉誠完成中學學業,接濟李嘉誠一家,但倔強的李嘉誠深知他現在最需要幹的是什麼,他銘記著父親臨終前的遺囑及對家庭的責任感,毅然打算中止學業,謀生賺錢,養活全家人。

李嘉誠的舅父對他中止學業、謀生賺錢並沒有表示異議。其實,他自己本人也是讀完了私塾,10歲時便離開父母而遠赴廣州闖天下的。

按理說,李嘉誠尚未成年,在此特殊時期,進他舅舅的公司做工,應是順理成章的事。但莊靜庵卻沒有這樣做,他知道隻有把李嘉誠放到一個艱苦的環境中才能磨練出他堅強的品格和無堅不摧的意誌。將來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在香港這樣複雜的環境中,讓他在自己手下幹,無疑會袒護李嘉誠,阻礙了他的發展之路。

對於舅父這一心理,李嘉誠當然再明白不過了,這就是:他今後的生活必須靠他自己。

莊靜庵似乎顯得太不近人情、太無情無義了。但正是這樣,才把李嘉誠逼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由一個地位最低的打工仔一步步走向了輝煌。從這一點上看,那時舅父的“無情”,又勝過“有情”。

在舅舅莊靜庵的指引下,在殘酷生計的逼迫下,年僅14歲的李嘉誠開始了他從商的第一步。

家庭的這一係列變故、挫折和貧困的生活,孕育了他一股更為強烈的鬥誌。他要掙錢,要掙好多好多錢。這時,14歲的少年李嘉誠隻有一個信念,就是要掙錢,養活母親和弟妹。

殘酷的生活,迫使李嘉誠別無選擇地走上了從商的奮鬥之路。

從李嘉誠遭受的一係列挫折我們可以看到:挫折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我們應該正視並且利用人生的挫折和不幸,甚至應該在合適的時候自己加大壓力,強迫自己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可以說,李嘉誠拚命創業的原動力,是由挫折和不幸的現實逼迫而來。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據有關專家研究,一般人真正發揮出的潛能尚不足10%,這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成為偉大人物的條件,而事實上,大部分人隻是極少地激發了自己的能量,其潛能有如深埋地底的礦藏,一輩子也未曾派上用場。

應該說,一個人身受挫折時,如果不自暴自棄的話,往往能有效地激發人的潛能。

逆境中的挫折與壓力可以成就成大事者,也同樣會挫敗一些懦弱者。一個成大事的人,必定也是一個有誌氣的人,他們想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讓自身的價值得到社會的承認。但是生活中的人們每跨一步,必定會受到來自各方麵、各種各樣的壓力與阻力。

這就需要用堅強的毅力,堅忍不拔的意誌去麵對,當然,我們沒有必要祈禱命運給我們不幸與挫折,但身臨不幸與挫折時,也無須垂頭喪氣,因為這完全可能是激發我們產生人生飛躍的契機。

5、辛勤一生才能收獲一生

縱觀那些成大事者,他們每個人的創業史,都是由一個“勤”字貫穿於其中。因為勤勞可使你比一起創業的人多一分時間,多一分機會,也就多一分成功。

“勤能補拙”是李嘉誠重要的人生信條,也是他成功的經驗之一。

曾經有記者詢問過李嘉誠的推銷訣竅。李嘉誠不予正麵回答,卻講了一個故事。

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在69歲時的一次演講會上,當有人問他推銷成功的秘訣時,他當場脫掉鞋襪,將提問者請上台,說:“請您摸摸我的腳板。”

提問者摸了摸,十分驚訝地說:“您腳底的老繭好厚哇!”

原一平接著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所以腳繭特別厚。”

提問者略一沉思,頓然感悟。

李嘉誠講完故事後,微笑著自謙地對記者說:“我沒有資格讓你來摸我的腳板,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腳底的老繭也很厚。”

當年,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從堅尼地城出發,馬不停蹄地走街穿巷,從西營盤到上環到中環,然後坐渡輪到九龍半島的尖沙咀、油麻地。

李嘉誠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除此別無他法,隻能將勤補拙。”

李嘉誠早先在茶樓當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10多個小時來回跑。後來當推銷員,依然是背著大包一天走10多個小時的路。李嘉誠的腳板未必沒有原一平的老繭厚。這腳板上的老繭分明寫著一個字:勤!

“將勤補拙”在李嘉誠開始獨立創業階段表現得尤為明顯。

1950年夏,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這時,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20世紀40年代後期,大批的內地人從陸路水路湧向香港,使香港人口從40年代上半葉日軍侵占時代的五六十萬人一下子激增到1950年的近200萬。這批內地人,給香港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場的容量擴大了許多。

此外,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受到毀滅性打擊,設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的外國洋行及工廠,紛紛撤到香港。

這在客觀上填補了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以及日本占領時期給香港帶來的創傷。香港經濟獲得了資金的起動力和人才的輔助力,加以有大量的廉價勞工,使香港經濟獲得了喘息機會以及重振的基礎。一切都顯示出香港經濟起飛的跡象。李嘉誠堅定地看好香港的經濟前景。他堅信,現在是創業的最佳時機,不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則悔之晚矣。

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時,正值美國侵略朝鮮的戰爭爆發。港英政府關閉對華貿易進出口通道,香港轉口貿易地位一落千丈。港府及時調整產業政策,使香港經濟由轉口貿易型迅速轉向加工貿易型,並取代轉口貿易成為香港經濟的新支柱。

李嘉誠投身塑膠行業,正是順應了香港經濟的轉軌。

當時,塑膠業在世界上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塑膠製品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原料從歐美日進口,市場由以本地為主迅速擴展到海外。

李嘉誠的創業資本僅5萬港元。他打工的薪水並不高,較大的一筆是他幾年推銷產品的提成。

李嘉誠所賺的錢都全部交付母親。這5萬港元是母親替他積攢再加上七拚八湊籌借來的。

當時年紀輕輕的李嘉誠已經樹立了良好的人品和信譽,又兼他的經商天賦已初露端倪?因此,許多人樂意資助他創業。

古語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意思是說:目標不妨定得高些,其結果可能會比目標差些;目標定得中等,其結果會比目標偏下些;如果目標定得不高,那麼結果可能會不怎麼樣。這就要求人做什麼事都要高標準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