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十一 做人之未曾做,行人之未曾行(1 / 3)

《幸福》reference_book_ids\":[702552540195483139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要使自己創立的事業,在這個競爭激烈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就必須善於創新,敢於創新,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有應變的能力,甚至是“以變應變”,因為這個環境中的一切東西都不是恒定不變的。

人的需求在變,思想觀念在變,社會也在變,所以一個人隻有做到“做人之未曾做,行人之未曾行”。才能成就事業。

1、審時度勢,才可立於不敗之地

所謂“審時度勢”,這是成大事的經驗之一,因為自己所做的事,隻有順應時代潮流的大趨勢,才可以成功,而不重視周邊環境的人,其結果注定是失敗。

市場的脈搏,是精明商人非常注意並善於把握的一個關鍵點。應該講,最成功的商戰都是緊跟市場而進行的一場智慧之戰。

李嘉誠的發跡,是靠地產和股市,他的事業壯大,是一部中小地產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劇擴張的曆史。

李嘉誠的作風,一如他是生意場上的豪客。他的生意原則是賭並不是無目的賭博,而是把握市場脈搏來一個:“審時度勢”。

1972年,股市大旺,股民瘋狂,成交活躍。李嘉誠借此大好時機,令長實騎牛上市。長實股票以每股溢價1港元公開發售,上市不到24小時,股票就升值1倍多。李嘉誠第一步邁進股市就是典型的“高出”。

接著,1973年大股災突然爆發,恒生指數於1974年12月10日跌至最低點,1975年3月,股市形勢好轉,開始緩慢回升,深受股災之害的投資者仍“談股色變”,視股票為洪水猛獸。

這時,眼光獨到的李嘉誠,看到了股市的升值潛力,因此,在當時低迷不起的市價基礎上,親自安排長實發行2000萬新股,以每股3.4港元的價格自購。

同時,李嘉誠還宣布放棄兩年的股息,這既討得了股東的歡心,又為自己贏得了實利——股市漸旺,牛市一直持續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機爆發前。長實股升幅驚人,李嘉誠後來贏得的實利遠遠超過了當年放棄的股息。

“人棄我取,低進高出”是李嘉誠搏擊股市的基本原則,他在這方麵的實戰案例不勝枚舉。

1985年1月,李嘉誠收購港燈時,就是抓住賣家置地公司急於脫手減債的心理,以比前一天收盤價低1港元的折讓價,即每股6.4港元,收購了港燈34%的股權。僅此一項,就節省了近4.5億港元。

6個月後,港燈市價已漲到8.2港元一股,李嘉誠又出售港燈一成股權,結果淨賺2.8億港元。這就是低進高出,兩頭賺錢。

天水圍之役,也是一次典型的“人棄我取,低進高出”戰術運用實例。當時,由於港府的“懲罰性”決議,使天水圍開發計劃瀕臨流產,眾股東紛紛萌發了退出之意。

早就看好天水圍發展前景的李嘉誠,從其他股東手中折價購入股權。於是,便催生了嘉湖山莊大型屋村的宏偉規劃,長實成了兩大股東中最大的贏家。

1989年“六四”風波後,香港股市一度低迷。

1991年9月,李嘉誠斥資近13億港元,購入一家有中資背景財團的19%股權。稍後,此財團收購了香港曆史悠久的大商行“恒昌”。

4個月後,這個財團的大股東“中信泰富”向財團的其他股東發起全麵收購,李嘉誠見出價尚可,便把手中的股權售出,總價值15億多港元,李嘉誠淨賺2.3億港元。

低進高出,關鍵在於扣緊市場脈搏,眼光準,出手時機適宜。李嘉誠每一次大進大出,幾乎都能準確地把握時機,預測股市未來的走勢。

這似乎很神奇,其實不然。大凡股市的興旺與衰微,大都與政治經濟大環境有直接關係,大致有一定的規律性。

要研究這一規律,就要時刻關注整個國際國內大環境的時勢變化。一般股民坐井觀天,眼睛隻盯著股價變化表,而不探究大勢的變化。這樣,就可能被表象、假象迷惑,時有被套住之虞,即使偶有所獲,也不過是僥幸罷了。

2、用創新方式來創造比別人多的優勢

創新就是創造出一種“勢”,一種多於別人的優勢。成大事者通過創造、革新而獲得新事物,而不是走單獨的一條路。

隻有勇於創新,比別人多做準備,就能比別人更多地捕捉到時機,隻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香港是一國際化都市,在香港發展企業,如果單一發展,很難立穩腳跟,很難跟上香港的發展,為此,李嘉誠製定了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戰略,大力向海外和內地開疆拓土,開拓創新,多元化經營。對一個商人而言,多元化發展自己的產業更是商戰不敗的法寶。

事實上,李嘉誠在多元化發展方麵,早已開始了努力。例如他原來隻生產塑膠花,後來則挺進地產業並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同時其塑膠花生產並未下馬。

後來,通過公司收購,跨國投資,他所經營的行業已經遍及股票、房地產、酒店、貨運碼頭、電力、通訊、電視傳播等無數領域。隻是他不肯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並特別看好新興的高科技產業而已。

在衛星電視出現之前,香港已有兩家電視台,“無線台”和“亞視台”。兩台曆史悠久,競爭激烈,其間曾冒出個“佳視台”,但開播後第3年,就被兩強逐出競技場。

事實證明,在香港彈丸之地,隻能容納兩家免費的無線電視台(亞洲電視台實際也是無線台,它們的收入來源於廣告)。

鑒於西方有線電視的發展,以及香港電訊的壟斷地位,港府計劃設立第二電訊網絡,並於1988年正式予以批準。

第二電訊網絡將提供有線電視和其他非專利電訊服務(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已經擁有非專利電訊業務的和黃集團,捷足先登,迅速與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團組成新財團,力奪第二電訊網經營權。李嘉誠看好的是有線電視的廣闊前景,有線電視實行向用戶收費製,與免費的無線台衝突不大。

1988年2月24日,和黃、中信、大東合組的亞洲衛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資發射、操作經營第一枚專為亞洲提供電訊服務的人造衛星,計劃利用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送入東南亞上空同步軌道。

李嘉誠雙管齊下,一手欲奪第二電訊網,一手放衛星覆蓋亞洲。1989年初,港府初步選定有實績的和黃為第二電訊網的經營者。

另一個強大競爭對手,是包玉剛的九龍倉與郭得勝的新鴻基地產合組的新財團。港府要求的投資承擔最低底線是55億港元,方可取得有線電視經營牌照。

和黃集團的首腦,對是否在港重點投資舉棋不定。結果,港府轉手把牌照給了九龍倉有線傳播公司。

然而,李嘉誠並未退出角逐。按亞洲衛星公司與中國航天部的原有協議,“亞洲衛星一號”人造衛星,於1990年4月7日成功發射上天。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區執行董事祁敖透露,連同購買衛星、送入軌道以及保險費在內,成本總計1.2億美元(約折9.3億港元),三家公司各占1\/3股權。

後來,衛星電視不僅為李嘉誠、李澤楷父子賺了大錢,而且成就了李澤楷出山後第一功。

與一般工商界人士不同,李嘉誠不僅具有超前的商業眼光,而且極為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他是一個既具有傳統的靠吃苦耐勞打天下的鬥誌,又善於接受新知識和新觀念的人,早就認識到了科技的力量,並早已悄然著手在歐洲、美洲、亞洲以及非洲擴建自己的“通信產業王國”。

1992年和黃在英國推出的GT2的流動電話服務,名為RABBIT(兔子)。由於它隻能打出卻不能打入,跟這一時期的電訊服務技術比起來,要遜色得多,所以它沒能引起更多客戶的興趣。

一年之後,“兔子”敗下陣來,宣布死亡。和黃也身受重傷,為此留下了巨額負債。

其後,李嘉誠又於1994年將電訊業務重新包裝,改名為“橙”,推出GSM流動電話服務業務。起初也不被商業界看好,惟恐是GT2的翻版,但後來漸漸被接受。

此舉不僅使和黃獲得1100億港元的巨額收益,而且成為市值7000億港元的德國最大流動電話公司曼內斯曼的單一股東,同時還可獲440億港元現金。

和黃擁有的客戶由原來的350萬增至逾2500萬,並可取得德國和意大利的電訊市場。待兩公司合並後,和黃便可直接控製市值7000多億港元的曼內斯曼,而曼內斯曼亦將成為歐洲最大的跨國電訊巨人,遠遠領先於第二名的意大利電訊。

和黃財務顧問指出,此交易為全球有史以來的第22大合並收購,香港輿論則稱其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國際並購交易。為了完成這樁交易,李嘉誠親自指揮和黃與曼內斯曼公司進行了一周時間的緊張談判。

一周時間雖不長,但也令素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大大緊張了一番。為了隨時獲得最新消息,李嘉誠臨睡前特意把手提電話鈴聲調高,把電話放在自己枕邊,以免延誤戰機。

與曼內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後,李嘉誠終於可以吃一塊香甜的餅幹慰勞自己了。或許,這塊餅幹和我們每個人所吃的餅幹沒什麼兩樣,但其價值,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品嚐出來的。

有這樣一則寓言:有兩個孩子從小一塊兒在海邊釣魚,長大成人後,一個買了漁船出海,曆經千辛萬苦創下富可敵國的產業;另一個卻一直留在海邊釣魚,過著知足溫飽的生活。

幾十年後,白發蒼蒼的富翁和漁夫又在海邊一起釣魚,漁夫忍不住問富翁:“你賺了那麼多錢又有什麼用呢,現在還不是和我一樣在這裏釣魚。”

表麵看來,漁夫和富翁的結局是一樣的,然而因為經曆的不同,他們對人生的感悟,他們所得到的和所能理解的人生,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因此,誰敢說李嘉誠吃的餅幹和我們通常所吃的一樣呢?

世界評論認為,在出售“橙”的交易中,李嘉誠是屬於零成本,但他的回報是1100多億元的現金和大量的股權!這筆交易轟動全球,也改變了李嘉誠“地產大王”的形象。

此役之後,李嘉誠控製的資產市值暴漲一倍。根據美國《財富》雜誌1999年底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誠的排名由第12位躍升至第10位,成為世界前10位富豪排名榜上的惟一的一位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