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十二 做事先做人(1 / 3)

李嘉誠認為,做人做事應該坦蕩誠信,不欺世人,不把私利擺在第一位。不因為比別人多賺錢而財大氣粗,咄咄逼人。也不因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

為此聯想公司總裁柳傳誌一語道破了其中真諦:“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

1、欲成事業,名譽貴比生命

作為成大事者,最寶貴的是有一個好名聲,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對一個成功的商人來說,名譽比賺錢更重要,良好的聲譽會帶來更多的財富。

李嘉誠自言:“我喜歡看書,古今中外的都愛看,每每看到深夜兩三點鍾才去睡覺。有時不敢看鍾,因為如果隻剩下兩三個鍾頭,心就會很怯。”他有感而發,“在看蘇東坡的故事後,就知道什麼叫無故受傷害。蘇東坡沒有野心,但就是給人陷害,他弟弟說得對:‘我哥哥錯在出名,錯在出高調。’這真是個很無奈的過失。”

李嘉誠為人謙虛謹慎,毫無風頭意識,盡可能保持低調,但他又做不了徹底的隱士。他不是一架賺錢機器,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他清清白白地賺錢,光明磊落地做人,也善意地希望社會上的人都這樣。因此,他在公眾與記者麵前,會自覺不自覺地宣傳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千萬不要以為李嘉誠整天與記者打得火熱,香港記者寫的有關超人的新聞報道,多是來自記者招待會,或“外圍”采訪。李嘉誠似乎對遠道來的記者要客氣些,如歐美記者。內地深圳記者夏萍小姐也曾獨家專訪過李嘉誠,令自謂無孔不入的香港記者汗顏,各報館如發生地震。

據傳,香港記者無一人專訪過超人。在香港眾多的記者中,林燕妮名氣不可謂不大,那時她替《明報周刊》做“數風雲人物”訪問,極希望專訪李嘉誠,但總是遭李嘉誠婉拒。萬般無奈之下,林以廣告商的身份去長實洽談業務,才接觸到李嘉誠。

林燕妮說:“李嘉誠亦不是絕對不肯接受訪問,熟知他性情的長實人說,老板小風頭不肯出,很大的風頭又不同。如果是美國《時代雜誌》、《新聞周刊》訪問,便當然有希望了。”

李嘉誠絕無歧視香港記者之意,他不便開這個先例,香港有這麼多的報刊,這麼多記者,李嘉誠什麼都不幹也應付不過來。不過,超人會在公眾場合,很友好地回答眾記者的提問。

對記者,李嘉誠的態度是十分友好的。他曾經談到這麼一件事:“我做人的宗旨是對己嚴格,善待別人,必須勤奮,同時還要重承諾、守信用,不傷害他人。有一次,一個我很討厭的報社記者在我公司樓下等我,我剛剛上車,同事說他已經等了兩小時,他正要離去。我立即叫司機倒車,向記者說可以談一下,因為我不忍心他站了兩個小時,回去沒有東西交待。”

李嘉誠是香港曝光率最高的富豪,他本人與香港市民一樣都已習以為常了。他似乎不希望香港《文彙報》全文刊出中央電視台對他的訪談錄。一位內地記者特意將這篇訪談錄找來看,字字句句閃金光,令人油然生出無限敬意。

前怡和大班西門·凱瑟克對李嘉誠有個結論性的評價:“他這個人特別聰明。”

李嘉誠是一個具有剛毅性格的男子漢,無論外界如何評議他,他都一如既往按照他內心所認定的目標去奮鬥拚搏,去為人處事。盡管市場總會冒出不利他的傳言,卻無損他的良好聲譽,也正因為如此,證實他的聲譽不是炒出來的,而是經過長時間考驗後得出的結論。

李嘉誠視名譽為生命,他看重的實際上是清譽,而非榮譽。

比如香港人叫了他10多年超人,但他至今不認可這個稱呼,強調自己隻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李嘉誠從小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對他的諄諄教誨。因此,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一派謙謙君子之風,被人稱為儒商。

2、培養自己的公德心

一個成大事者能夠在事業有成的同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那麼,他不僅是一位事業有成者,而且還是一位受人尊敬和愛戴之人。

李嘉誠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場合,無需用名片表白身份。可在中國的西部,他卻破例給幾個殘疾人各留下了一張名片:香港長江實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嘉誠。

那是在2001年2月,李嘉誠到西部去考察這裏的教育及醫療情況。行前,他特意提出,這次一定要去看望看望殘疾人。

2月20日,李嘉誠來到他8年前捐資建設的甘肅省殘疾人康複中心。當時正在進行康複訓練的腦癱患者見到李嘉誠,邁開蹣跚的腳步、伸出顫抖的雙手,李嘉誠快步迎上前去親切撫慰;經過聽力語言訓練的聾兒在動聽的樂曲中齊聲朗誦兒歌、跳起優美的舞蹈,李嘉誠臉上不時洋溢出舒心的微笑;他還非常仔細地查看了“長江普及型假肢”裝配的整個流程,關切地詢問假肢是否舒適耐用,當他親眼看到剛裝上假肢的殘疾人邁出第一步時,一絲欣慰的笑容浮現在李嘉誠飽經滄桑的臉上。隨後,他和殘疾人圍坐在一起,他們爭著向李嘉誠說各自的心裏話,殘疾人發自心底的話語,使李嘉誠十分動情,其中有幾個孩子的故事更讓他無法安坐:

田楠雖然從小雙耳失聰,但李嘉誠資助的聾兒語訓項目使她學會了說話,能與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學校學習,她現在已是一名高中一年級學生。田楠激動地講述著自己的經曆,動情之處忍不住抽泣起來。李嘉誠繞過半個會場走到她身邊,安慰她說:“我聽懂了,不要難過,忘掉不幸過去,未來會更美好!”

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張靜,卻因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失去左腿。每天早上,她都單腿蹦到門口,眼巴巴地看著小夥伴們背著書包去上學的背影,心中有說不出的羨慕。去年7月,李嘉誠資助她裝上假肢走進課堂。小張靜驕傲地告訴李爺爺,她語文考了97分,數學得了100分,還當場表演了踢毽子,並且拿出了自己的獎狀。李嘉誠高興地接過張靜的三好學生獎狀,撫摸著她的頭說:“將來科技發展了,你還會跑起來。”

6歲的兒童竇軍,長得虎頭虎腦,一派童真,不幸的是失去了一條腿,他見到李爺爺,他毫不羞怯地仰著頭大聲說:“李爺爺給了我新腿,我要好好讀書,長大後掙好多好多錢,坐著大大的飛機去看您。”所有在場的人都笑了,李嘉誠也開心地笑了……臨別時,出乎意料的是,李嘉誠向秘書要來自己的名片,逐一遞到殘疾人手中,溫和地說:“今後,有事找我。”在蘭州,從未看見李嘉誠給任何人送名片,現在他拿出來了,給的卻是最普通的殘疾人,幾個孩子!

一周後,李嘉誠返回了香港。就在第二天,他給張靜和田楠各寫了一封信,表示很高興與她們見麵,同時鼓勵她們努力學習,積極麵對自己的人生,在學業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績,日後如升學遇到困難,可以和他聯絡。這樣一個商界巨子,每天要務繁多、百事纏身,但他沒有忘了那兩個普通農村的小姑娘。如此迅速寫信,更是出人意料。

中國殘聯的一位盲人理事講述了他下基層經曆的兩件事:青海一位因外傷而雙目失明的70歲老人,終生沒有走出過草原。老人對同是盲人的中國殘聯一位負責人說:“草原很大,我走不了多遠,可聽很多從我家經過的人都提起李嘉誠。他沒有來過我們這兒,可他讓草原上的許多盲人都睜開了眼。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11年來,李嘉誠從未間斷與中國殘聯領導晤談,了解殘疾人狀況。這是為什麼?

從談話記錄中看到,李嘉誠屢屢提及“助無助者”。他說:“人在無助的時候,幫一下,是最有益的。”早在1984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鄧樸方首次訪問香港,李嘉誠就捐款200萬元港幣。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之後,1991年李嘉誠再次捐資1.05億元港幣。

其間發生的故事令人回味:1991年8月,鄧樸方率中國殘疾人展能團和藝術團訪港。時值華東水災,港澳同胞紛紛為災民捐款。鄧樸方申明,此次赴港不進行募捐籌款。李嘉誠執意前往看望,在剛剛向華東災民捐獻5000萬元港幣後,又當麵送給中國殘聯一張500萬元港幣的支票。

晤談時鄧樸方特別提到:“我們把你的捐款作為‘種子錢’,每用1元,帶動各方麵拿出7倍以上的配套資金,用到殘疾人最急需的項目上,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鄧樸方的一席話,恰與李嘉誠的辦事原則不謀而合。李嘉誠連聲稱讚,說:“每一個銅板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你們使用資金的效益這麼高,令人佩服!你們所做的,是一項高尚的事業。”李嘉誠向鄧樸方索要了殘疾人事業的資料回去參閱。是夜,李嘉誠與兩個兒子長談。內地殘疾人的困難令他動情,中國殘聯使用捐款的效益令他動心。次日,李嘉誠約鄧樸方再次晤談。8月12日,兩人見麵。李嘉誠說:“我決定再捐1億元,也作為一顆種子。你們隻需爭取四五倍的配套經費,便可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士。我捐錢,你們落實這個計劃,為殘疾人辦事。”

12月初,李嘉誠委派次子李澤楷來北京,全麵了解內地殘疾人狀況、工作的要點、難點及正在擬定的計劃綱要草案。李澤楷凝神傾聽,仔細閱讀,頻頻點頭。幾天後,李嘉誠致函鄧樸方:“貴會最能了解殘疾人士之需要,所做之決策亦能令殘疾人士無論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之幫助,本人及屬下公司均樂意配合……”

1999年12月,鄧樸方將赴香港兩天,參加國際會議。李嘉誠聞訊,致電北京,希望與鄧樸方在港期間見麵晤談。12月18日,兩位老朋友再次相聚。李嘉誠真誠地向鄧樸方表示,1990年交談的情景,印象猶深,當時非常高興,新世紀來了,彼此一定要加強合作。李嘉誠樂意再捐款籌辦新裏程計劃,原則上不要錦上添花,一定要實實在在的東西。為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願意不斷付出精神、時間和資金在醫療、教育和公益事業上。鄧樸方說:“1991年的捐款,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我55歲了,內地是60歲退休,我想在退休前紮紮實實地做幾件事,為後來者留些東西。主要著眼於薄弱環節和發展需要,創造條件、建立基礎、形成機製,使殘疾人事業得以與經濟社會協調地持續發展。無論如何,選好項目,用你的捐款主要做拓荒性的工作。”

李嘉誠讚許道:“機製很重要。”三個月後,中國殘聯送上一份需6000萬捐款資助的《長江新裏程計劃》,李嘉誠欣然同意。後來,他又主動追加4000萬,捐款達1億元港幣,以擴大受益人數。

近年來,中國殘聯多次向李嘉誠提議,舉行捐款助殘總結發布活動並邀請他參加,均被婉言謝絕。

李嘉誠說:“這是我作為一個國民應盡之職。”李嘉誠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世界上要成就每一樣真正有價值而且值得驕傲的事,都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為理想和目標付出時間、努力、堅強的意誌和奮鬥精神……大家以崇高的價值觀,付出愛心、精神,善用寶貴的資源貢獻社會,共同為人生留下美好的種子。”這就是李嘉誠與殘疾人之間鮮為人知的平凡故事。

人們從中可以讀出商海之外的李嘉誠,一個生活中的、立體的、大寫的“人”。佛學大師趙樸初,臨終前,在醫院揮毫為李嘉誠題詞:“拳拳愛心。”很少題詞的李嘉誠,在甘肅省殘疾人康複中心一揮而就:“發揚人性中光明與高貴的一麵,為無助者提供無償服務。”同時同地,殘疾人送上他們的禮物——在眾多殘疾人的簽名之上,托出一行大字:“您的愛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3、富貴不忘本:創辦汕頭大學

一個人在大富大貴後,能不忘記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充分發揮自己的道德力量是非常可貴的,“我是中國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李嘉誠不僅時時這樣提醒自己,也以“作為一個中國人對祖國應盡些責任”來要求自己,他離鄉旅港多年,雖忙於商務,卻無時不緬懷國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國建設,報效桑梓。李嘉誠在給家鄉政府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目睹祖國之高速進步,在四個現代化政策的推動之下,一切欣欣向榮,深感雀躍”;“支持國家建設,報效桑梓,此乃本人畢生奮鬥之宗旨!鄉中若有有助於鄉梓福利等事,我甚願盡其綿薄之力。”

李嘉誠在家鄉的盛舉,當屬捐資興建汕頭大學。

當年,愛國華人陳嘉庚多年奔波於東南亞和世界各地,召集和發動海外炎黃子孫,積極支持國內人民的正義鬥爭。他還熱心於祖國的公益事業,幫助家鄉人民辦教育,他以“企業可收盤,學校不能停辦”之決心,在福建捐資興辦幼兒園、小學、中學、師範及水產、航空等學校,造福後代,成為中國人民交口稱讚的華僑領袖。

如今,李嘉誠懷著“報效祖國、造福桑梓”的愛國熱忱,以“千方百計”、“破釜沉舟之精神”捐贈6億港元創辦汕頭大學。為祖國、為家鄉人民辦了件造福子孫萬代的實事。具有悠久曆史的潮汕地區,人才薈萃。然而在這1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900餘萬人卻沒有一所大學,早在20世紀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籲集資興辦大學。當時,陳嘉庚也非常讚同這一想法,還就此寫過一篇文章《論潮州大學》,在文章中,他說:“潮州尚未有一所大學,誠屬憾事”,“雖僻處南疆,然與東南亞交通至為便利,潮州創辦大學……不但為中國之大學,將來亦可為東南亞之大學。”

陳嘉庚的願望終於由李嘉誠實現了。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汕頭市被列為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因此需要較多的經濟管理人才。中央及當地政府認為,潮汕地區迫切需要一所大學,並號召海外華僑參與讚助這一盛事。

李嘉誠在少年時代,因受其父影響,即有投身教育的誌願,隻是因時勢變化,才將興趣轉移到經商上。興建汕頭大學的消息,又勾起了他教育報國的宿願,雖然自己不會從事教育工作,但決心盡全力促成此事。

1980年5月,汕頭大學籌委會在廣州成立,主任是當時的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

1981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汕頭大學。11月,任命許滌新為汕頭大學首任校長。校址選在汕頭市郊桑浦山南麓。

李嘉誠首先以個人名義捐款3000萬,並在籌備工作中傾注了很多心血。

陳衍俊先生從1981年起就參加汕頭大學的籌備工作,對李嘉誠為此做過的努力比較了解,他在其著作中寫道:

“這個階段(籌備階段),李嘉誠與汕頭地區、市政府領導人和汕大負責人的主要精力和主攻目標,集中地放在抓‘硬件’的工作上,就是迅速解決第一期建校工程問題。承擔這方麵艱巨任務的是香港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和汕頭大學籌委會辦公室基建部門的建築設計師、工程師和同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