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個人對戰爭很有見解,有自己的一套戰無不勝的策略。林肯總統認為斯坦東是一個對國家忠心耿耿的人,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有號召力,有領導才能,而且工作起來永遠不知道疲倦,所以很器重他。林肯總統在一次會議上說。“我決定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尊嚴,派斯坦東擔任陸軍部長。”而斯坦東並不領情,一如既往地嘲笑甚至漫罵林肯總統。
在一次戰役中,林肯總統派一名官員向斯坦東下達了一道命令。誰知道斯坦東竟然當著這位官員的麵破口大罵:誰下的這種命令,他就是十足的混蛋、傻瓜。
那個官員回去一字不落地向林肯總統彙報,林肯總統不但沒生氣,反而說:“既然他認為這命令是錯的,那肯定就是錯的,因為他在戰場的一線,了解情況。而且斯坦東的判斷經常是正確的。”
總統的話傳到斯坦東那裏,斯坦東為自己的無禮感到後悔,被林肯總統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很感動,於是加倍盡職,格外敬業,在戰鬥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最終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這是對林肯總統寬容、大度的最好回報。
包容是遠見者的風範。林肯之所以有如此寬厚的包容心,是根源於他的遠見卓識,而正是由於林肯的遠見,才贏得了南北戰爭的最終勝利。
包容的表現形式常常是退讓與大度,即古人所雲的退一步海闊天空是也。計較與鬥爭常常不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好方法。麵對許多的糾葛傷害誤會,事後想來進一步與退一步、鬥爭與寬容二者之間常常是後者為上策。人類的大多數矛盾與糾葛鬥爭的結果不是成為死結,就是結打得越來越大。最後,就隻有訴諸武力訴諸戰爭,最終是雙方除了仇恨除了憤怒除了兩敗俱傷之外都一無所獲。而包容的結果卻常常是人格獲得尊重、問題得到解決、關係得到融洽、友誼得到深化。
包容就是不逞一時之義氣,不計較一時之得失,站得高,看的遠。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懷寬廣,大度能容。因為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也因為他非常狡黠地發現“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曹操之所以能從僅有幾個子弟兵,到剿滅北方群雄,占據中原,擁有百萬大軍,與他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胸懷是分不開的。——連仇人都能容而後用,還有什麼不能用的呢?
清朝金纓說得好: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又說:心隻是放寬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礙便大。學會包容,關鍵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雜念,淡泊明誌,有所追求;同時要推己及人,以直報怨,與人為善。在此奉上朱老總《遊七星岩》詩共勉: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
包容的心態是一個人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內在力量。胸懷大度成大事,小肚雞腸難成事。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領導幹部或是普通群眾,都應當具有寬宏的度量、寬容的心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著眼大局,善於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我們的事業不斷向前。
5、包容是徹悟者的風範
人有兩個極端的境界,大徹大悟和懵懂無知。要不就明白的透徹,要不就糊塗到底。保有這兩種狀態的人都是快樂的,幸福的。一種是大徹大悟,見識過,經曆過,一切都看開了,也就無所謂得與失;一種是從來就不去思考,也就不會明白,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就不知道怎麼就得了而怎麼又失了。
人活一輩子,需要的東西還真多。隻有嬰兒和老人活得最本真。嬰兒剛生下來,還不會爭、不會論、不會搶、不會奪,而老人已經和別人爭過、論過、搶過和奪過了,現在他不得不躺在病榻上,身體破敗得像一床棉絮,掐著手指數日子,生命進入了倒計時:“要什麼榮華富貴,要什麼功名利祿呢?隻要讓我活著,就好!”是啊,臨去之人,其言也善。可是,為什麼年輕時我們不會明白、不會生活、不會將最寶貝的光陰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而隻會較勁,杯弓蛇影,無限矯情?
想起一則故事:古時一位老婦,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有一天她去找高僧談禪論道,高僧聽了她的講述,把她領到一間禪房裏,落鎖而去。婦人氣得破口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還是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來到這個鬼地方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肯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嗎?”婦人說:“不生氣了。”
“為什麼?”
“氣也沒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