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修心靈:包容造就慈愛人生(3)(2 / 2)

幸福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而是要由我們自己來解脫,自己來超越。想要得到幸福,就不要太過敏;太過敏的人,對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條繩子綁住自己一樣,真是自找麻煩。

佛陀告誡弟子們:比丘常帶三分呆。”就是訓誡弟子們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覺得修養沒那麼好,沒辦法輕易寬恕別人,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就遠離,不要跟他親近。遠離惡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自己無法自主時,就要先斷惡緣。

包容是一種幸福,能夠包容別人是一種幸福,讓別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種幸福!因此,幸福要先學習從包容別人而來,包容是升華自己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

7、包容是慈愛者的風範

包容是一門學問,學會包容的人,就學會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樂!這門學問,是來自內心“慈悲喜舍、善良仁愛”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一門藝術,它不是你隨隨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棄的東西。它是一種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種善良的結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澱!包容的人一定有一顆慈愛的心,這顆心來自於閱曆和滄桑。如果閱曆很淺而又未曾經曆過滄桑的人具備寬容精神的話,那他無疑是因為具有一種不爭的人生態度和一顆慈愛的心。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這兩名戰士來自同一個小鎮。

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安慰。十多天過去了,仍未與部隊聯係上。這一天,他們打死了一隻鹿,依靠鹿肉又艱難度過了幾天。可也許是戰爭使動物四散奔逃或被殺光,這以後他們再也沒看到過任何動物。他們僅剩下的一點鹿肉背在年輕戰士的身上。一天,他們在森林中又一次與敵人相遇,經過再一次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

就在他們自以為已經安全時,隻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肩膀上!後麵的士兵惶恐地跑了過來,他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並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包紮戰友的傷口。晚上,未受傷的士兵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熬不過這一關,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動身邊的鹿肉,天知道他們是怎麼過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隊救出了他們。

事隔30年,那位受傷的戰士安德森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時,在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發熱的槍管,但當晚我就寬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們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為了救他的母親而活下來。此後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平時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我寬容了他。”

一個人能容忍他人的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傲慢無禮、狂妄無知,但卻很難容忍他人對自己的惡意誹謗和致命傷害。但惟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讓世界少一些仇恨,少一些不幸,回歸溫馨、仁慈、友善與祥和,才是寬容的至高境界。

慧能大師是終南山一有道高僧。寺旁有一少女,與仇家之子相戀,暗結珠胎,足月後生下一子,其父責問是誰的兒子,此女被逼不過,又怕心上人吃虧,就隨口說是慧能大師的。其家人把新生兒送到廟中,並對慧能大師百般羞辱;慧能大師什麼也沒說,就把孩子抱入廟中,把同道的冷嘲熱諷當作耳邊風。為了使新生兒活下去,他每天下山為孩子找奶吃,任人們往臉上唾口水,毫不在意,隻當是自己的孩子一般。後來兩家和好,相愛的年輕人終成眷屬。兩人至此才說出真相。女家很不好意思,人們知道真相後,紛紛為慧能鳴不平。大家一起上山向慧能大師表示歉意。慧能大師什麼也沒說,把已經會走路的小男孩交給小兩口,就進廟去了。大師的無言,不正是一個慈愛者的風範嗎,這不也是對包容一詞的最好注釋嗎?

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受傷戰士安德森從戰爭對人性的扭曲,人求生存與母親團聚的天性上原諒了他的戰友,依然與想殺害自己的人做了一生的朋友,這需要多麼寬廣、多麼仁慈、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或許我們沒有安德森那樣刻骨銘心的深切經曆,或許我們沒有他所體現的那種精神境界,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啟迪,我們的生活需要寬容。願我們都像安德森那樣有一顆包容心,擁有包容就會擁有永久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