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修級別:包容造就境界人生(2)(1 / 3)

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太過認真仔細、斤斤計較。相反,如果能夠在與同事相處時做到寬容別人,那麼就沒有處理不好的同事關係,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恩怨怨。

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由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集體。在這樣的環境裏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處理得好,有些人處理得不好。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受人歡迎,在集體生活和工作中如魚得水,有些人卻四麵樹敵,很難融入集體之中。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呢?原因多種多樣,歸根結底就是,不同的為人處世原則導致了不同的同事關係的產生。有些人在與同事相處中,利字當頭,什麼虧都不能吃,什麼便宜都想占,工作揀輕的幹,待遇往高處要,看別人時帶著顯微鏡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就總是網開一麵、另當別論。

這樣的人怎麼會招人喜歡?又怎麼能擁有一個和諧的同事關係呢?相反,如果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與他人積極配合,在生活中與人為善,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世,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這樣的人放在哪裏會不受歡迎呢?

所以提倡在與人相處中還是要本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原則,為自己和同事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氛圍。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任何人或事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盡善盡美的。

一個人心胸狹窄,小肚雞腸,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有害於身心健康。常言道: “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卻能把人撐死”。

這不是危言聳聽,古今中外此類事例屢見不鮮。如唐朝著名詩人李賀,才華出眾,思路敏捷,出語驚人,但他心胸狹窄,常為一些小事耿耿於懷,抑鬱不樂,結果隻活了26歲。而自幼多病纏身,仕途坎坷,親人零落的白居易卻活了七旬有四。他性格開朗、豁達大度、寬厚待人、淡泊名利,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他能做到“聞毀勿戚戚,聞喜勿欣欣”,隨遇而安,泰然處之。

清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為人公正清廉。一日,他接到家書,其意是家人與鄰居因修築圍牆相爭,老爺積氣成疾,想讓張英以權勢壓製鄰家。張英不但不采納家人意見,反而主張寬容退讓,他賦詩一首勸導家人“: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其父看罷,豁然而悟,積氣頓消,立即讓界三尺。見此,鄰居深感慚愧,也主動讓界三尺,於是一條“六尺巷道”便成為傳世佳話。

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是一種高貴的品德,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

在美國曆史上,恐怕再沒有誰受到的責難、怨恨和陷害比林肯多了。但是根據傳記中記載,林肯卻從來不以他自己的好惡來批判別人。如果有什麼任務待做,他也會想到他的敵人可以做得像別人一樣好。如果一個以前曾經羞辱過他的人,或者是對他個人有不敬的人,卻是某個位置的最佳人選,林肯還是會讓他去擔任那個職務,就像他會派他的朋友去做這件事一樣……而且,他也從來沒有因為某人是他的敵人,或者因為他不喜歡某個人,而解除那個人的職務。

很多被林肯委任而居於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評或是羞辱過他——比方像麥克裏蘭·愛德華·史丹頓和蔡斯。但林肯相信沒有人會因為他做了什麼而被歌頌,或者因為他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而被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