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是江蘇江都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2歲於南京棲霞山寺出家。1967年在我國台灣地區創建佛光山,推廣“人間佛教”,修行“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為宗旨。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學校、育幼院、醫院等機構。
星雲大師在數十年的修行中,悟出許多人生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他行走的路徑,從心出發,看山水,觀人事,展書卷,勤修行。山水間得到智慧,這是人與自然的無言交流。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山的巍然凝定而四時變化,人生境遇不都經常這般遷演?水的起落流淌而綿綿不絕,生命的高低不也是如此的曲線?世事中有山有水,人情中有山有水,能從山海間居仁養智,正可用於娑婆紅塵。
人事間得智慧,鮮明的體悟來自生活實境。“接受”是最好的學習態度,社會上的人情世故,古今聖賢的奮鬥有成,報章雜誌的資訊新聞,無不是足可取法的閱曆。“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在挫折潦倒時想起鄉下人洗甘薯,領悟到桶中甘薯的上下浮沉,正是人生寫照,因此受到極大鼓舞,終於成就非凡事業。一個人的思想模式,不能隻是單向的直線,要從前後、左右、上下、正反多方思慮。換個角度,往往就會出現新機。
書卷中得智慧,閱讀是與古今聖哲相往來。前人有雲:“讀經傳則根底厚,看史鑒則事理通。”讀書入心,一句偈也能在生活運用中,獲得萬千價值。修行中得智慧,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其中的“修所成慧”,即是以行持、實踐來喚醒自身的智慧力量。修,有苦修、樂修、真修、內修、共修、自修。衣服破了,要修補才能再穿;房子壞了,要修理才能居住;身心壞了,當然也要修補,才好使用。修行,能做好人;修心,能夠成佛。隻要有修,必然有證,這就是修所成慧了。
人生在世,所謂“智慧周旋常遍轉”,不論遭遇如何境地,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心一轉,宇宙人生,窮通禍福,一派瀟瀟灑灑,任運自然。
讀星雲大師的人生感悟,對於每一位平凡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盞照亮前途的明燈,讓我們能更加清楚地看到,生活需要智慧。隻有借助智慧的力量,我們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在高速運轉的信息時代,把握住每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