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幸福密碼(1 / 3)

其實在人生的旅途中,榮華富貴並不是幸福,幸福絕非存在於目所能視的世界中,真正的幸福潛藏於目所不能視的事物中。過著什麼也不缺的生活的人,是無法了解何為生活的幸福的,欲望越少的人越幸福。

幸福離不開豁達

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看得遠,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當然容易有成就;心量狹隘自私的人,處處與人計較,瑣碎小事就能擾亂他的心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相對減少了。

從養生學的角度講,豁達是健康長壽的要訣,因為豁達的人思想樂觀、思考理智,不為升降沉浮的心緒所困,不為生老病死所苦,凡事想得開,看得破,因此能避免不必要的煩惱產生。

世間上,舉凡人與人之間,夫妻相處要豁達,倘若天天為了小事鬧得天翻地覆,那就不是結婚的初衷了;朋友交誼要豁達,如果以利害關係相對待,那就無法結交到知心之友了;主管對待屬下要豁達,若__________是一味要求員工勤奮工作,卻從不給予嘉獎,那就別想員工會有向心力了。

除此之外,在事業上,寫文章的人要豁達,才能寫出胸懷宇宙大地的涵養;為政者要豁達,才能不計私利,顧全大局;為人師者要豁達,才能傾囊相授。

什麼是豁達的人生呢?怎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呢?星雲大師有這樣的認識:

(1)知足樂觀,不怨歎。

(2)心胸坦蕩,無所求。

(3)接受事實,不惱怒。

(4)看破放下,不計較。

孔子遊泰山時,名士榮啟期正悠然漫步於魯國都邑的郊野,他身穿布衣,腰係草繩,一麵彈琴,一麵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孔子上前問道:“你為何能這麼快樂呢?”榮啟期回答:“值得我快樂的事太多了。天下萬物,以人最為尊貴,而我得以為人,當然快樂;有的人一出生就看不見日月星辰,有的人一出生還來不及享受人生的樂趣就夭折了,而我已經活了九十歲,怎麼能不快樂呢?貧窮,是人間的平常事;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我隻要讓心情保持在安和的狀態中,直到人生旅程終點,又有什麼好憂慮的呢?”孔子聽了,讚歎道:“好極了!你真是一個豁達的人。”

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看得遠,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當然容易有成就;心量狹隘自私的人,處處與人計較,瑣碎小事就能擾亂他的心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相對減少了。

生活裏,有的人汲汲營營於物質的豐富,做了物質的奴隸;有的人為了名位顯達,不惜一切地營私舞弊。其實,每個人所擁有的,豈止這麼一些,隻要開啟胸懷,意念所至,天地都在我們的心中!

現實生活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開開心心,但是總會遇上那麼一點小波瀾,唯有用豁達的胸襟麵對,才能讓生活充滿朝氣。因此,人在擁有時,應該感恩知足;名利當前,不急於出頭;煩憂擾人,不過於著眼;與人相處,不比較、計較。如此“身穩如山嶽,心靜似止水”,人生自當其樂無比!

善用時間

時間是很寶貴的,如果沒有時間,事情就難以完成。因此,一個不會爭取時間的人,要想有多大的成就,實在難矣哉;人要懂得規劃時間,才能充分利用時間,實現人生的理想。

投身在繁忙的社會裏,有的人因為不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因此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比如一坐上車子,不是閑聊,就是睡覺。其實,時間要靠自己把握、善用;例如在佛教裏,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即使是上廁所、盥洗時都可以念佛,隻要懂得把握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時時刻刻都能修行。

時間是很寶貴的,如果沒有時間,事情就難以完成。因此,一個不會爭取時間的人,要想有多大的成就,實在難矣哉;人要懂得規劃時間,才能充分利用時間,實現人生的理想。

如何善用時間呢?因應人的生理時鍾,一天的時間安排,星雲大師為我們大致作如下分配:

(1)思考於清晨;

(2)行動於白晝;

(3)反省於日暮;

(4)休息於夜晚。

除了大方向的時間規劃之外,零碎時間如等車、坐車、發呆、閑聊、洗澡的時間也當把握。零碎時間可以做些什麼呢?星雲大師又這樣分配:

(1)讀一篇文章、看一份報紙,增廣見聞。

(2)背誦單詞,學習外文。

(3)打坐冥想,淨化身心。

(4)分享經驗,與人聯誼、交流。

(5)慢步鍛煉,有助身體健康。

時間是最公平無私的,每個人每天都同樣擁有二十四小時,但是不會利用時間的人,一不留意時間就浪費了。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規劃時間的學生,那麼當別人還在埋首苦讀的時候,你早已輕鬆愉快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你是個懂得安排時間的員工,那麼當別人還在戮力以赴地工作時,你已經在享受休閑的快樂時光了。

時間對一個運動健將來說,分秒必爭。例如百米賽跑,幾秒之差,成績便相去甚遠;但是時間對一個慵懶的人來說,卻是度日如年。因此,一個會珍惜時間的人,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個不愛惜時間的人,則嫌時間過得慢。莎士比亞說:“時間的腳步,不會因為我們有許多事情要做而稍作停留。”時間就是生命,人生即使擁有再多的金銀財寶,都無法換取生命。所以,人生切勿蹉跎時光,眼前想做的事情,應當全力以赴,切莫辜負歲月,以免留下後悔的人生。

一樣米養百種人

___________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

有個人養了一隻狗和一隻貓當寵物,每當他喂小狗的時候,小狗心裏就想:“主人這樣愛護我,從來沒有要我回報,這麼一個大慈大悲的人,難道他是一個神明嗎?”可是當他喂小貓的時候,小貓心裏也在想:“這個人每天都給我美味的食物,對我百般殷勤,難道我是神明嗎?”

同樣的對待,貓和狗的想法卻有這麼大的懸殊,可見,世上的是非、善惡、好壞,也都在於個別的想法,很難訂定絕對的標準。所謂一樣米養百種人,誠不虛也。

有一個人,當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曾受朋友一餐之賜,後來有所作為,他以良田百畝回贈朋友,正是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另有一人,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收留他,供給食宿;後來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實在不夠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間房子,請他遷居,但此人卻懷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所謂一鬥米養了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了一個仇人,此皆是想法不同所致。

有的人貧無隔宿之糧,但是他安分守己,感謝國家社會的護佑,深覺國家的可貴。有的人,洋房汽車,豐衣足食,但他怨恨國家苛捐雜稅,一直想要移民他鄉。所以,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想象之中。

星雲大師在上麵的故事中,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當我們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人;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

富裕之後

富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富裕之後仍能惜福更好,而珍惜大地資源、勤樸節約就是修福的最具體行動。

衣服、鞋子、日常物用太多了,住所變成了倉庫;土地很多,東一塊、西一塊,自己管理不了,別人處理不了,成為帶不走的麻煩;房屋很多,南一棟、北一棟,到頭來甚至不知道住在哪裏才好?兒女很多,很有福氣;福固然很好,氣多了,也抵消幸福。豐裕不可泛濫,泛濫就成災難了。

曾經有一位信徒,要送給星雲大師二十四把茶壺,每一隻茶壺上都刻有《心經》,且外表形狀都不一樣。他不知星雲大師平常喝茶,隻需要一隻茶杯就滿足了。

用飯時,一位信徒一直在給星雲大師旁邊夾菜,並說道:“師父!

您不要吃飯,多吃菜。”

“不吃飯怎麼會飽呢?”星雲大師不解地問。

“會呀!我已經兩三個月沒吃飯,隻吃菜。”

星雲大師回他道:“你要成仙當然不用吃飯,我要成道所以要吃飯。”

富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富裕之後仍能惜福更好,一個人的福報如我們銀行的存款,必須要有積存才能支出,而珍惜大地資源、勤樸節約就是修福的最具體行動。

許多年前佛光山就發起過“廢紙回收”,星雲大師自己更是從叢林受訓時,就“惜字紙”,一張紙不僅兩麵都會利用,連字裏行間的空白處也會擠上幾個字,有時還會用色筆在紙上再寫一遍,除非到真沒有辦法分辨時,才會不舍地丟棄。

佛光山有二千多名住眾,可以接待五千多人的設備,最初一切建築計劃皆出自星雲大師的構想,並無建築師或設計師。猶記得在建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時,正逢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星雲大師就率領徒眾,用手一塊塊將石板磨出來,雖有點粗糙,卻鋪出一條成佛大道;靈山勝鏡前的紅地磚,也是自己鋪的。因為佛光人有一個信念:自己若沒有辦法做的事,就不必指望別人做!

一直到現在,星雲大師仍謹記著惜福之法:(1)隻字必惜,貴之根也。

(2)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3)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4)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現在凡事皆用設備代替人力,這到底是人力的進步呢?還是人力退化了呢?

現代人四體不勤,處處依賴機器,失去作業的樂趣,何嚐不是損失?

機器萬能,人控製機器,機器做人的事,人成為為操作機器而活的生物,這是人所希望的嗎?

有一位計程車司機,別人開五年的車就要汰舊換新,他的一部車可以開十年,因為一般人在紅燈停車時,總是在靠近時才猛踩煞車,而他懂得在遠遠的地方就放慢速度,等靠近紅燈,車速也慢下來了。盡量減少猛然煞車的次數,就能保持車子的性能,延長車子的壽命。這是一種惜物的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智慧啊。

禮貌與人緣

“禮”是一種規律人們外在行為的規範,使心和行為、實質和形式達到調和,是人格圓滿的境界。

星雲大師有時一天要會見許多訪客,有些客人向他合掌後,還會加一句:“大師!我能跟您握個手嗎?”一天下來,不知握了多少次的手。徒眾送茶給他時,他竟忘情地要伸出去握手,惹得大家都笑起來。

“握手”代表一種熱情、一種禮貌,風俗起於十字軍東征時代,那時敵我分別隻有宗教信仰一項,所以敵我難分,兩人握手是表示手中沒有武器,不存敵意,那當然就是朋友了。此風俗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今天各地通行的見麵禮了。

中國有句老話“禮多人不怪”,這個禮除表現在行動上,還表現在一套應對的語言上,例如,見麵就問:尊姓、大名、貴庚、仙鄉、尊翁、令堂、貴幹、勞駕、多承教誨、多蒙賜教等,大家都是“以禮相對”,不容易衝突。

在今日的叢林寺院裏,來自於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叢林的用語,能使大家“口和無諍”的和平相處。例如:上下、法號、大名、令師、貴常住、禮座、接駕、法駕、告假、請開示、慚愧、晚學、大德、學人、不敢打擾、慈悲開示、慈悲原諒、您好威儀、您真親切、您很發心……盡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禮貌性的語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計較、不容易有爭執了。

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之所以一言不合就相互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問題就在於沒有一套“承受教誨”的語言,甚至一不小心就用了質問的語氣,因而針鋒相對,惹禍上身。

一個人,如能學習無諍的語言,例如:請、對不起、謝謝你、非常抱歉、非常慚愧、打擾你了、感謝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久仰大名、幸會幸會、多承關注、請多指教、豈敢豈敢、不吝指教,等等。__________經常把這些客氣、尊重的話語掛在嘴邊,人與人之間必然會泯去許多無謂的計較,必然會消除許多煩人的糾葛。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是一門藝術,星雲大師不要求徒眾個個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應對得體,如果能在責備的話裏帶撫慰,批評的話裏帶讚揚,訓誡的話裏帶推崇,命令的話裏含扶掖,能抱著如此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

“禮”是一種規律人們外在行為的規範,使心和行為、實質和形式達到調和,是人格圓滿的境界,故孔子常說:“恭而無禮則勞,憤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故“禮”之用,以和為貴。

在團體中與人相處,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祥、和諧、和衷共濟、和氣生財!

星雲大師常以四句話提供給大家,來改善人我之間的關係。

“初見三句話”,大家初見麵講三句好話,你好、大家好、今天天氣很好。

“相逢一微笑”,大家見麵時,麵露笑容。

“爭執一回合”,有爭執時,隻限一回合一句話,不要一直爭下去。

“讚美要適當”,稱讚人家要恰如其分。

果能如此,人我關係定能和諧、改善。

反觀自己

對學業、事業都要有目標、有理想、有計劃、有進度地一步步去超越、去完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能自處又能處眾的幸福人。

一群烏鴉經常飛在養豬場的周圍,對著黑豬取笑說:“好黑的豬喔!好難看的豬喔!”豬因為跑不快,也不能飛,被烏鴉取笑,也隻有忍耐。不過旁邊的黃狗為豬打抱不平,就對豬獻計說:“下次等烏鴉再來取笑你,你就反問它說:為什麼不看看你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