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呀,“為什麼不看看你自己呢?”星雲大師說:“一個人,能看得見環境上的微塵、沙粒,乃至小小的羽毛、毫發等,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這意思是說,人往往看得到別人的過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平時眼睛所見,都是別人怎樣不對,如何不好,卻從來不曾好好地反觀自己。所以,人能看得見別人,卻不能認識自己,這是人的膚淺。
一個人,力氣大的能舉四十公斤、五十公斤,甚至大力士能舉一百公斤,但是即使是力大如牛的人,你叫他把自己舉起來,卻是不可能的事。這意思是說,人有能力對抗外境,卻往往拿自己沒有辦法。不能做自己的主宰,這是人的悲哀。
因為人不能認識自己,當然就無法自我學習、自我健全、自我進步、自我升華。
人與人相處,總會向對方說:“你不了解我。”其實最不了解“我”
的還是自己。
你知道什麼事最令你生氣?什麼事最令你感動?什麼事最令你難過?什麼事最令你歡喜?什麼事最令你尷尬?什麼事值得你犧牲?什麼事是你肯定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對道業、學業、事業都要有目標、有理想、有計劃、有進度地一步步去超越、去完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能自處又能處眾的幸福人。
留些餘地
人總要留一些餘地給人,不留餘地,自己也不得轉身。
在建築學上,有一個特殊的名詞“伸縮縫”,意謂建築物體必須留一個伸縮的空間,橋梁、馬路、房屋乃至地磚,無不如此,以防空氣冷熱變化時,結構體收縮膨脹的需要。
星雲大師通過“伸縮縫”我們,人我之間、人事之間,也需留個“若即若離”的空間,避免關係緊張,造成摩擦,甚至產生裂痕。
人情之間,能進能退,能得能舍,能大能小,能有能無;懂得留一些適當的空間給人,亦是“伸縮縫”的妙用。
一幅畫,一定要留白,才是好畫;印書,天地左右留白,才容易閱讀。
蓋房子時留些餘地給陽光、空氣、庭園,才能增加生活的品質。
一般雕刻家在開始塑造人物時,總是鼻子大、眼睛小。因為大鼻子可以變小,小眼睛可以放大,這是雕刻的秘訣。比喻在事物方麵,難免都有估計錯誤的時候,太過於刻板的嚴密計劃,會導致大錯的根源,凡事還是要預留“修正”的空間,尤其在待人接物時。話不要說滿,事留有餘地,才有回轉的空間。
就算一個沒有大用的人,也可以留一點時間給人,也可以留一些義行給人,當然也可以留一點好言好意施給人。
人總要留一些餘地給人,不留餘地,自己也不得轉身。
放__________下身段
放下身段!因為世間終究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能夠放下身段,才能“放得下、提得起”。
處境愈順遂的人,一旦不如意的時候,他就放不下。在感情、事業上受了挫折,在金錢、名譽上受了損失,乃至學生考試失利了,競賽落敗了,他們就覺得前途艱難,嚴重者甚至興起了自殺的念頭。
麵對起起落落的人生,有一句名言:放下身段!因為世間終究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能夠放下身段,才能“放得下、提得起”。如清朝的宣統皇帝,原為九五之尊,但是到了最後卻在北京的中山公園做一名清潔工。如果他不能放下身段,又怎麼能生存於世間呢?
功名富貴人人追求,能夠得到也並不是不好;但如果因緣不具而失去,也要能放得下。
星雲大師說:“人生要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有能無、能高能低,如果一句話他就放不下、一件事他也放不下,甚至為一個人而放不下,又如何承載更大的責任呢?”
有一個婆羅門外道,有一次帶了兩個花瓶去見佛陀。佛陀一見麵就叫他“放下”,婆羅門依言放下手中的花瓶。
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又放下了另一隻花瓶。
佛陀又說:“放下!”
婆羅門不解:“我已經都放下了,你還要我放下什麼呢?”
佛陀說:“我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放下花瓶,我是要你將傲慢、嫉妒、怨恨等不善的念頭與不好的情緒,都要能放下。”
安住身心
能夠“身心安住”,才能圓滿生命,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人,住在哪裏?你會說,當然住在家裏!星雲大師卻為人住在哪裏給出很多答案。
家,能夠給我們永遠的安住嗎?即使一隻小鳥,當它長大後,也要離巢高飛。中國字的“家”,寶蓋頭下麵一個“豕”,天天賴在家裏,不是像懶豬一樣嗎?
人,住在金錢裏!金錢被騙了、被倒閉了,股票跌停板,錢財流失了,你住在哪裏呢?
人,住在愛情裏!情愛確實是人生幸福的追求;但是,世事無常,情愛會變化,當夫妻離婚了,戀人反愛為仇了,你住在哪裏呢?
人,住在名位裏!然而“樹大招風,名__________大招忌”。你看,每次選舉,多少人歡喜地上台,多少人黯然地下台!下台後,你住在哪裏呢?
人,住在事業裏!為了事業,每天忙東忙西,忙得不顧妻子兒女、自身健康,忙到最後,不但不記得自己有家,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
人究竟要住在哪裏呢?《金剛經》說,不以色、聲、香、味、觸、法,安住身心,人不要住在五欲六塵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太陽住在虛空之中,你以為它無所依靠,其實它一點也不危險;無住就是它的安住呀!
能夠“身心安住”,才能圓滿生命,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有人身著綾羅綢緞,卻自慚形穢,有人粗衣布服,自覺心安理得。
有人住花園別墅,卻覺如同樊籠,有人蝸居一角,自覺天地寬廣。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內心的美感,生活的美感。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為能夠“不為五鬥米折腰”,因此不會“心為形役”。
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為懂得生活的藝術,故能終生不為外物所累。
高峰禪師蝸居樹上,人憐其衣食無著、身形垢穢。禪師說:“我雖然沒有剃發,但我身心已經清淨;我雖然沒有華衣美服,但以人格來莊嚴;我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以鬆實雨露如瓊漿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獸鳥雀,都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學。
古往今來,多少巨賈富商、高官厚爵,他們歸隱田園,是為了追尋生活之美;但也有人從軍報國,從政為民,汲汲乎,也是想要追尋人生的奉獻之美。
淨土宗的“七寶行樹、八功德水、亭台樓閣”,固然是彌陀生活之美感;地獄的“刀山劍樹、油鍋深坑”,也是地藏王的追求生活之美學也!
美,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感受。美的心靈,是吾人最珍貴的資產;當你的心中有了美的感動,生活中,自然無處不真,無處不善,無處不美!
擁有與享有
世間上,你所“擁有”的,不一定都能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擁有”的,也並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良田萬頃,日食幾何?大廈千間,睡眠幾尺?”星雲大師問我們,你有想過嗎?這一生當中,你究竟“擁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
在時間上,即使你“擁有”人生百歲,但是你可曾“享有”幾時的清閑?誠如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在位五十年,卸任時無限感慨地說:“我這一生,真正屬於自己幸福清閑的日子,隻有十四天!”
在空間上,你“擁有”華屋美廈千萬間,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個清酣無夢的睡眠嗎?在人間,你“擁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嗎?你“擁有”許多事業,那些事業都能靠得住嗎?
世間上,你所“擁有”的,不一定都能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擁有”的,也並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盡管你“擁有”一個鄉鎮、一個縣市、一個都市;但是我可以“享受”清風明月,我也可以看日月星辰。我可以周遊世界,我可以關心地球,我可以把所有的人類都看成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享有”了宇宙虛空,比你“擁有”一家、一鄉、一市,還要更大、更多、更廣。
你是大富翁,你有億萬家財,你去建電影院、建圖書館、建公園;我是市井小民,我是薪水階級,但是我可以看電影、看書,可以到公園去散步。我不要“占有”,也不要“擁有”,但我可以有無邊的“享有”。
你“擁有”多少,我不嫉妒你、不破壞你,反而讚美你、幫助你、祝福你,讓你也能“享受”我的好心、好意、好的祝福呀!
高速公路不是我的,但我可以開車馳騁其上;飛機天空也不是我的,但我可以花少許的錢,也翱翔在天空裏呀!
想一想,我本來隻是孤獨一個人,孑然一身地來到這個世間,忽然之間,我擁有了父母、兄弟姊妹、老師、朋友、國家社會,甚至宇宙虛空,大地山河。我不但“擁有”這許多,更“享有”他們所給我的方便;我享受了世間給我的這麼多好因好緣,因此,我怎麼能不感謝、祝福那許多“擁有”的人呢?
欣賞缺陷美
人生如果懂得欣賞“缺陷美”,那就是自我的心中已經圓滿了。
五體健全,相__________好圓滿,名之為“美”,若缺手缺腳、缺眼缺耳,五體不全,五根不具,所謂“缺陷”,也能稱得上“美”嗎?
星雲大師鼓勵有身體缺陷的人,不要傷心失望!世間上有殘疾的人,比比皆是。太圓滿、太美好有時反而容易遭忌;有缺陷,有時反而能“因禍得福”。
佛教史上的“醜僧俊道”,由於身體不全,容貌不好,反而能真正地安心修道,成就了一生的修道事業。玉琳國師,前生是個十不全的書記師,因為醜陋,身根不全,反而激發他求道的意誌。波斯匿王的醜陋公主,不能隨夫外出交際應酬,隻在屋中禪淨為伴,因而氣質改變,容貌也因此日漸莊嚴。反之,妙賢比丘尼因為美麗,經常受到一些青少年的騷擾,她一直為美麗而悲哀。
“麝因香味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參觀紫禁城的人,往往羨慕古代皇帝的宮殿高廣;其實房子再大,不能自由外出,反不若平民百姓逍遙自在的生活,世界更為寬廣。因此,人生如果懂得欣賞“缺陷美”,那就是自我的心中已經圓滿了。
提升心靈之美
人在美顏美體之餘,更要美心。能夠擁有一顆美的心,才能“人天有份,惡道除名”。
有一天,“心”對“人”抗議道:你每天隻知道給身體穿好的、給嘴巴吃好的、給耳朵聽好的、給眼睛看好的、給鼻子聞好的,卻從來不知道也要給我這顆心補充一些慈悲、智慧、感動、歡喜、慚愧、惜福等養分。
這正是每天隻知道追求外在美麗、感官之娛,隻重資用,卻不重心靈提升的庸俗之人的寫照。
過去有一個富翁,娶了四個太太。平時愛護年輕貌美的四太太,總是給她穿好的、吃好的;三太太仗著還有一點姿色,也頗受富翁眷顧;二太太每日忙於操持家計,無所謂愛與不愛;最不受富翁喜愛的是元配糟糠之妻。
有一天,富翁得了絕症,垂死之際要求四太太陪著同死。四太太一口拒絕,認為生前恩愛固然好,死後相隨有何義!於是改找三太太,驚慌失措的三太太說:我還年輕,你死了,我可以改嫁。二太太則以家務無人操持為由,隻同意送上山頭。令富翁訝異的是,平時最不受照顧的元配,__________竟然心甘情願地答應殉葬。
星雲大師這個譬喻裏,老四指的是我們的身體;老三就是我們的財富;老二是我們的親朋好友;元配正是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就是我們的“心”識,它帶著我們五趣六道裏輪回;正是“披毛帶角因為它;成佛作祖也由它”。
心,與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而重要,我們怎能不去關心它、美化它呢?所以,吾人在美顏美體之餘,更要美心。能夠擁有一顆美的心,才能“人天有份,惡道除名”。
不求神通
神通除非是諸佛菩薩,他們因為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做度眾的方便;否則,凡夫俗子還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為可怕的神通。
星雲大師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人存著僥幸的心理,總希望有意外的收獲,甚至妄想有神通,可以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能夠眼看、耳聽十方世界。其實,好在大家沒有神通;如果有神通,日子恐怕會很難過。星雲大師為了打消我們的僥幸心理,對“神通”進行深入分析。
神通,一般而言有六種,稱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一個暴虐無道的皇帝,如果有了“天耳通”,聽到背後有群臣罵他昏君,豈不要加重殺戮了嗎?
男女朋友,因為有“天眼通”,看到對方另有約會,豈不要情海生波,滋生許多事端了嗎?
有了“他心通”,知道兒女、朋友、家人在背地裏都對我有意見,豈不要心生反感,造成家庭不和了嗎?
有了“神足通”,每天東南西北,到處奔波,這日子過得豈不辛苦?
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世是貓、狗、惡人來轉世的,現在又怎能活得自在?
假如自己真的“漏盡”了,安住在無住、無相之境,不掛念家庭、兒女、財產、名位等,如此又怎能見容於社會呢?
所以,神通除非是諸佛菩薩他們因為有定力、戒力、能力,可以用作度眾的方便;否則,凡夫俗子還是不要有神通的好,免得成為可怕的神通。
過去的祖師不少人都有大神通,然而所謂“打死會拳的,淹死會遊的”;會神通的,死於神通。例如提婆被外道刺死、目犍連被外道壓死,可見神通抵不過業力,神通並不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