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怪生於罕而止於習”,如果用平常心來看,一切都平常無比。所以,吾人對時空、得失,要用平常心來看,不必要求神通,隻要活得心安理得,人生就會非常的自在、快樂。
學佛更應該重視道德、慈悲,不要貪圖神通!因此希望宗教界宣揚神通的人,能夠及時刹車,不要為神通所迷,否則誤導他人,害人害己。大家應該宣揚慈悲道德,以佛法的智慧來應世,如此才能導人正道,才能真正發揮宗教化世之功。
以退為進
後退,並不是畏縮不前,也不是消極厭世,後退充滿著謙遜忍讓、積極進取的精神。
“徑路窄處,須讓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須留三分與人嚐。”
星雲大師非常欣賞以退為進的人生觀,當一個人前麵的世界遇到瓶頸時,大可不必沮喪泄氣,後麵的世界是更寬廣,更值得大家去開拓的。
李密庵的“半半歌”道——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寬展。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
星雲大師認定這個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白天一半,夜晚一半;
善的一半,惡的也一半;
男人一半,女人也一半;
自由民主一半,專製集權也一半;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也一半;這個世間,真的一半,假的也一半誰也無法統一另外的一半。”
有一首詩形容農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有的人為了功名富貴,總是不顧一切向前爭取。前麵是險坑,跌下去會粉身碎骨;前麵是一道牆,撞上去會鼻青臉腫。這時候如果懂得以退為進,轉個彎、繞個路,世界還是一樣會有其他更寬廣的空間,這正是古人所雲:“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先賢聖傑,從官場利祿之中退下,是為了再待機緣;能人異士隱居山林,是為了等待聖明仁君。有的人“韜光養晦”,有的人等待“應世機緣”;多少有德飽學之士都深諳“進步哪有退步高”。
春秋時候,楚王的三子季劄,因為賢能,父王要傳位於他,而他謙讓說,上有長兄,應該由長兄繼位。長兄去世以後,因其賢能,國中大臣又再舉薦他為王,他說還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後,全國人民又一致推舉,希望他能出來領導全國。他說“父死子繼”,應該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繼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後來在曆史上留下賢能之名。可見退讓不是沒有未來,退讓之後往往在另一方麵更有所得。
三國時代,劉玄德知道太子劉禪無能,要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諸葛亮謙讓,反而在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輔佐成王,雖是長輩,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聖名美譽。此皆證明,退讓不是犧牲,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時以退為進,更能成功。
以退為進,是人生處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圓滿自在,如果隻知前進不懂後退的人生,它的世界隻有一半;懂得“以退為進”的哲理,反而可以將我們的人生提升到擁有全麵的世界。
後退,並不是畏縮不前,也不是消極厭世,後退充滿著謙遜忍讓、積極進取的精神。
不讓一步並不表示勝利,在軍事學裏,有時打勝戰並不表示勝利,吃敗戰也並不表示失敗,懂得“以退為進”的哲理,可以將我們提升到更寬廣的境界。
人生的前麵隻有半個世界,你回過頭來,後麵還有半個世界,所以前進不一定是好的,後退也不一定不好。
人的一生,應該要能進能退,進退自如。你隻知道向前,碰壁的時候,你怎麼辦呢?你隻知道退後,後麵有個懸崖、陷坑,你怎麼辦呢?
破冰之旅,冒險前進,你該進;退守防線,以保大局,你該退;在功名富貴場中,在感情、金錢、人事中,“應進則進,應退則退”。一個人能夠通情達理,自然也會進退有序。
眼不見為淨
人都希望要知道很多,其實知道得愈多,煩惱也愈多。
漢武帝有一天與寵臣壽王和東方朔談及什麼東西最幹淨的問題。
武帝問:“世上以何為淨?”
壽王道:“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均以水而得潔淨。東西髒了,經過水洗就得潔淨;身體汙穢了,用水衝洗也能塵垢盡除。”
東方朔聽後不以為然,反問道:“假如有人把尿液摻入酒裏,請問如何以水為淨呢?”
漢武帝聽後深覺有理,再問東方朔:“依你之見,以何為淨呢?”
東方朔答道:“臣以為‘眼不見為淨’。”
漢武帝再問:“眼不見為淨,那世上又以何物最為汙濁呢?”
東方朔回答說:“那隻在於見與不見的分別罷了!”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所謂“淨”,完全是業力上的分別。狗以大便為美食,禿鷹以臭肉為佳肴,吾人看之,是淨是不淨?
俗雲:“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凡事都知道,自有知道的樂趣;有時候不知道,也有不知道的快樂。
有人背後批評星雲大師,他不去過問;有一些憂煩的事,星雲大師不放在心上,那就管它去吧!假如有人想算計他,有人討了他的便宜,因為他不知道,心裏就不會有掛礙。
人都希望要知道很多;其實知道得愈多,煩惱也愈多。知識不但是煩惱的根源,知識有時也會生病;知識生病了,就成為“癡”。所以,當知道的時候應該知道,因為太過無知,就會給人批評為愚蠢;不應該知道的,也不必要知道,所謂“大智若愚”,如此才不會失去原有的自在。
世間上的事,都是從分別而認識、知道的;既然是分別意識中的知見,就會計較,就會患得患失。所以,僧肇大師喊出《般若無知論》,以般若智慧的最高極限是乃“無明而知”;也就是要從大圓鏡智不分別而能全部現前,這才是圓滿的真知,否則所謂“難得糊塗”,麵對世事紛紜,不知道也自有不知道的快樂啊!
欲樂與法樂
真愛是犧牲,是奉獻,是珍惜,是護持。愛對方,是要成就對方的幸福美滿。
星雲大師從佛法中得出:世間上的人,種種的營求,都是為了追求快樂。快樂處處求,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欲樂,一種是法樂。同時,他又對“欲樂”和“法樂”進行剖析。
所謂欲樂,一般說,世間上有“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財富人人都想擁有;擁有財富固然可以為人帶來快樂,但是“人為財死”。因此,有錢有財有時也會帶來許多的災禍,財富有時也會造成許多的不幸。
色——男女情愛固然可愛,但是“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愛得不當,往往增加許多無謂的煩惱,造成“欲海狂瀾”,不能自拔。
名——善名美譽,人人喜愛;可是“譽之所至,謗亦隨之”,爬得高,跌得也重。甚至“盛名之累”,有時候也會帶來許多的不幸啊!
食——千奇百味的飲食,固然飽人口腹;但是多吃,腸胃消受不了。所謂“病由口人”。何況很多的罪業,有時候也是由吃所產生的。
睡——睡,本來也是一種享受,但是睡多了,成為懶散,被人譏為“好吃懶做”,自己的前途也難以有很好的開展。
所以,世間的五欲之樂,隻能說是一半樂,一半苦,苦樂參半。因為,“欲樂”有染汙性、有短暫性、有不確定性,所以一個人種種的辛苦,種種的勤勞所追求到的欲樂,原來裏麵也有危害健康的毒汁。
自古以來,聖賢都是教誡大家不可以縱欲。佛陀雖然不是完全教誡世人要禁欲,但是,欲需要疏導,欲海波瀾,需要導之以正,所以要追求“善法欲”。
“善法欲”就是能帶給人“法樂”,所以法樂就是精神上的快樂、真理上的快樂。例如行仁行義,就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又如正知、正見、正念,也會給人帶來法喜;甚至讀書明理、聽經聞法,都會帶來法樂。
禪坐裏麵的輕鬆自在、安詳和諧,自是一般的欲樂所不能比;蒲團上的虔敬謙虛,與聖賢接心、交流,其安樂更非世間的欲樂所能比擬。喜舍結緣,更能在大眾裏得到許多的法樂。
所謂“欲樂不可縱,法樂不可無”;在快樂之門裏進出,你要哪一種快樂呢?
愛是人性所需,也是生命的根源,沒有父母相愛,吾人何能得生?
愛情與愛欲不同,常人不一定能清楚劃分。我們愛大自然、愛山、愛海、愛樹、愛花,喜歡親近但並不一定要占有。愛欲則出於自私的貪愛,總在歡樂與煩惱裏糾纏不清。
英王愛德華“不愛江山愛美人”,這是情與欲的混雜,兩者皆有;唐__________玄宗愛楊貴妃,則是欲的衝動,即使亂倫也毫不顧忌。
沒有欲染的淨愛是可貴的,它給人滋潤和力量,卻沒有私心和混亂,升華的愛,成為慈悲。
人的生命是從“愛”而來的。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因為情識之中含藏了愛,所以投生到人間。然而,飲食男女,往往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這是因為把愛當做執著,把愛當成獨占,把愛當成自我,一旦不遂己意,愛就變為恨的根源。
其實,真愛是犧牲,是奉獻,是珍惜,是護持。我愛對方,是要成就對方的幸福美滿。男女結婚,這是愛的升華與圓滿,如果不懂得真愛,則愛如繩索,會束縛彼此,使身心不得自由;愛恨交纏,使片刻不得安寧;最後愛如苦海,使人在苦海中傾覆滅頂。
我們應該要把愛從狹義自私的情愛中超脫出來,做到:愛你就要成全你,就要尊重你,就要給你自由,就要給你方便。
如能把對某個人的愛,擴及到一切眾生,則宇宙世間,何其寬廣啊!
微笑的力量
以微笑溝通彼此,就可以拉近距離,建立友好關係。因此,不管新交舊識,應該相互多一些微笑、多一些讚美,如此必能增加友好的氣氛,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就。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表情。微笑不用語言,不用動作。微笑能溝通彼此,拉近距離。微笑像柔和的冬陽,像春天的和風,能和微笑相比的,勉強說隻有掌聲稍可並論。
微笑的好處很多,星雲大師總結出:(1)微笑可以傳達善意。一個人心中想什麼,對方不知道,而見麵的時候,你臉上露出一個真誠的微笑,就能把善意傳達給對方;對方得到你善意的示好,他回報你的必然也是友善的態度。大家都能善意相待,一笑能建立新交。
(2)微笑可以釋放壓力。現代人經常感覺壓力很大,因為你天天板起麵孔,把自己壓迫在暗巷裏,當然感到壓力很大。所以你應該不時地微笑,或一天大笑幾次,笑可以緩解壓力,可以增加歡喜。笑可以創造新的世界、新的境界,何樂而不為呢?
(3)微笑可以放鬆心情。一個人受到家計的壓力、家事的重擔,尤其人我的執著、是非的枷鎖、人情的冷暖、工作的成敗,把自己鎖在患得患失的深淵裏,往往每天心情都繃得很緊。其實,人生旅途本就是一條坎坷的道路,起起伏伏,你能適應坎坷的顛簸,習慣了,哈哈一笑,人生還有什麼過不去的?
(4)微笑可以鼓舞別人。微笑不但鼓舞自己,而且可以激勵別人。
當一個人正在煩悶憂愁、傷心失望的時候,你給他一個微笑,就像燦爛的百花盛開,給人帶來春天的氣息,帶來希望。微笑可以給人歡喜,給人力量,給人友誼,給人關懷。微笑是最好的布施。但是,布施也要本錢,自己歡喜的本錢不足,如何能有利息來布施別人呢?所以,人要經常微笑,這樣才能鼓舞別人。
(5)微笑可以溝通彼此。人和人之間,經常因為意見不同產生距離。假如我們能以微笑溝通彼此,就可以拉近距離,建立友好關係。因此,不管新交舊識,應該相互多一些微笑、多一些讚美,如此必能增加友好的氣氛,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就。微笑真是人我之間的強力膠,也是最佳的潤滑劑。
(6)微笑可以展現活力。一個人臉上冷冰冰、死板板的,讓人見了印象不佳,自己也覺得人生了無生趣。假如你能時時綻放笑容,讓人見了歡喜;別人心情愉快,無形中也會感染給你,繼而帶動你的熱情,帶給你活力。人在世上,靠著活力行動,靠著活力作業,靠著活力交際,靠著活力生存。活力是人生前進的動力。活力的來源在於樂觀,在於微笑。時時微笑的人必然樂觀,必然充滿活力。所以,若說微笑是生命的源泉,實不為過。
征服自己
真正能征服別人的是慈悲、是道德、是大公、是感動,別人對你心悅誠服了,也就被你征服了。
有人問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新西蘭人希拉瑞爵士:“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他說:“怎樣克服心理障礙,阻止自己放棄嚐試的念頭。因為我要征服的,不是山,而是自己。”
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征服自己不容易。例如,你有執著,你能征服自己的執著嗎?你有私心,你能征服自己的私心嗎?你有欲望,你能征服自己的欲望嗎?你有煩惱,你能征服自己的煩惱嗎?甚至,衰老來了,疾病來了,死亡來了,能一一征服嗎?
征服別人,有時候用金錢、用武力、用美色、用人情就可以征服。
但是,我們能以這些來征服別人,別人也能以這些來征服我們。所以,真正能征服別人的是慈悲、是道德、是大公、是感動,別人對你心悅誠服了,也就被你征服了。
喜歡冒險登山,不一定非要一次又一次征服世上有形的高山,也該征服自己內心貢高我慢的高山。如果能以同樣的時間、金錢、毅力,去登學問之山,登愛心之山,一樣能創造出對人間、對世界的貢獻。
登山,不是去征服山,而是征服自己。登山要經過多少的辛苦,甚至拿生命去換取成功,為什麼不拿生命來登人格高山、道德高山、慈悲之山、智慧之山?這才是最有意義的登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