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飲食與健康(1 / 3)

飲食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養分,而穩定的情緒則能對人體氣血起良好的作用。唐朝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慮精散。”有正確的飲食觀,並時刻保持寧靜平和、歡喜自在的心情,相信定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食存五觀

禪門講究“吃現成飯當知來處不易”,除了對供養者有一份感恩,更是要我們養成知足惜福的習慣。

我們需要靠飲食來維持生命,而有時飲食出毛病,病從口入,嚴重時會喪命。其實很多疾病的生發,是由於個人飲食觀念的不當。

所以,佛教倡導以“食存五觀”來對治、調理。星雲大師做出解釋:

(1)受用飲食,當如服藥。飲食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但現代人習慣挑肥揀瘦,使得文明病猖獗。所以,我們吃東西不一定要貪圖美味,應該把它當成服藥健身。

(2)美味增減,好惡平等。很多人因食物不合口味就隨意丟棄、浪費。禪門講求“吃現成飯當知來處不易”,除了對供養者有一份感恩,更是要我們養成知足惜福的習慣。我們應該學習弘一大師的“鹹淡有味”,對於喜歡的、不喜歡的都要以平等心來接受。

(3)除饑除渴,借假修真。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如果沒有飲食的輔助調理,很容易因饑渴而生病。身體雖然是會生病、會老化死亡的臭皮囊,但我們也要借假修真,把握短暫的生命,來完成個人的理想或道業。

(4)如蜂采華,不損色香。現代人為了滿足口腹不斷大量地蓄養和違法栽植,不但使動物痛苦,對環境也造成傷害。《佛遺教經》雲:“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對於飲食,我們也要像蜜蜂釀蜜一樣,對自身生存的這個世界不可損傷太多,否則最後受害的還是我們。

(5)知量知時,遠離貪著。現在市麵上各類餐館或飲食包裝都強調“吃到飽”、“加大量”。此外,除了正餐,各種消夜零食也誘人垂涎三尺。對食物貪戀的後果,就是瘦身館、減肥中心的林立。遠離貪念、定時定量,才是最不花錢受罪的健康之道。

飲食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養分,而穩定的情緒則能對人體氣血起良好的作用。唐朝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喜怒不除,聲色不去,滋味不絕,神慮精散。”有正確的飲食觀,並時時保持寧靜平和、歡喜自在的心情,相信定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粥的滋味

粥,讓我感念生活中苦的真理;粥,讓我感謝不藥而愈的生命奇跡;粥,讓我感恩眾生施舍的情義。粥中有道。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飯桌上不再出現清粥稀飯這樣的飲食了。原因是:“糖尿病者,吃稀飯血糖會升高,故要禁食。”於是,伴隨星雲大師一生的稀粥,與他幾乎形同陌路。回想起來,最初星雲大師並非刻意地喜歡吃粥,但是在12歲歸入佛門僧堂之時,以粥代飯是十分平常的生活方式。隻因為當時的生活窮苦,且佛教叢林講求勤儉惜福,再加上戰亂不息、饑民遍野,吃多了苦,習慣了苦,也就不以為苦;吃多了粥,習慣了粥的滋味,自然也了然粥中清和美味。無怪乎民間流傳著這麼一首詩:“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隻需添水火,無錢不必做羹湯;莫嫌淡?白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這是星雲大師食粥有感的肇始。

根據《摩訶僧祗律》中記載喝粥的好處星雲大師總結出來“粥有十利”,與我們一起分享:

(1)資色。資益身軀,顏容豐盛。

(2)增力。補益衰弱,增長氣力。

(3)益壽。補養元氣,壽算增益。

(4)安樂。清淨柔軟,食則安樂。

(5)辭清。氣無凝滯,辭辯清揚。

(6)辯說。滋潤喉舌,論議無礙。

(7)消宿食。溫暖脾胃,宿食消化。

(8)除風。調和通利,風氣消除。

(9)除饑。適充口腹,饑餒頓除。

(10)消渴。喉舌沾潤,幹渴隨消。

中國人吃粥則有三大理由:窮困、養生及應節。《禮記》上說:“饑荒之年,天子以粥賑災救饑。”因此我們吃粥的曆史,少說也有三四千年了。

粥,含有貧困、清寒、堪忍、珍惜以及苦盡甘來的意義。宋朝名相範仲淹,年輕時,苦讀乏食,以粥繼續生命。他冬月每晚一鍋小粥,第二日將凝凍成塊的粥,劃成四塊,晨昏各兩塊果腹,如此苦讀三年,方得金榜為相。他之所以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薄粥的助力不少。東漢光武帝劉秀,平亂於饒陽無蔞享時,天__________寒地凍,糧食不繼,大將馮異弄來一碗豆粥進獻,饑寒俱解。劉秀後得天下,下詔賜賞馮異。

抗戰初年,饑民遍野,星雲大師也曾擠在人群中,等待他人施舍一碗粥糜以維生,後來在叢林中生病,也靠熱粥代藥。粥,讓他感念生活中苦的真理;粥,讓他感謝不藥而愈的生命奇跡;粥,讓他感恩眾生施舍的情義。粥中有道。

年輕時討厭吃稀飯,而每日三餐稀飯;但現在星雲大師喜歡吃稀飯,卻每日沒有稀飯。

一碗菜根香

佛教講正意受食,狼吞虎咽會損胃傷腸,消化不良。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一個人若要處世成功,必須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我們的飲食要怎麼吃才健康呢?星雲大師給我們推出健康食譜:(1)飲食宜早,才能精力充沛。饑腸轆轆會讓人精神不濟,現在的上班族常常不吃早餐,長久會影響身體健康。一部車子加滿了油才能長途奔馳,同樣,早餐吃飽,五髒機能才能正常運作,人才有充沛的活力。

(2)飲食宜緩,才能有助消化。古人說:“學習要深鑽細研,吃飯要細嚼慢咽。”佛教講正意受食,狼吞虎咽會損胃傷腸,消化不良。多多咀嚼,口中唾液能潤濕、分解食物,有助腸胃的消化吸收。

(3)飲食宜少,才能長歲延年。佛教以“少食為良藥”,吃得過飽,腦滿腸肥,百脈不調,日積月累,身體就容易生病。所以“吃飯八分飽”,才會“壽長不見老”;腸胃沒有負擔,才能少病健康又長壽。

(4)飲食宜溫,才能滋潤養身。食物太燥令人口幹,太涼又容易瀉肚子,吃得太熱容易燙傷喉舌,而冰品讓食物滯留腸胃,也會造成代謝不順。

(5)飲食宜軟,才能保健腸胃。粥能養生,所謂“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東西煮得太硬不易消化,煮得太爛又會流失營養。熟而柔軟恰當的飲食,對於一般人,乃至病者或老者都適宜。

(6)飲食宜淡,才能耳聰目明。濁食辣味,讓人暴躁混沌。“吃得口腹之欲,傷得五髒六腑”,何如“口中吃得清和味,腸腹無礙神腦明”?粗淡菜根香才能讓我們神清氣爽、耳聰目明。

俗話說:“能吃是福氣,貪吃生煩惱。”《大薩遮尼幹子經》也說:“瞰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寤寐,應時籌量食。”

六根的飲食

人的“六根”也要有適當的滋養,身心才會健康,才不會誤入歧途,走上岔路,所以“六根”的滋養,不可不慎。

大自然裏,樹木花草要澆水,稻穀米麥要施肥,牛羊驢馬要吃草,東西物品要上漆。可以說,世間萬物都需要吃東西來滋養,尤其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更要吃上等的好料,吃了東西,有了營養,身體才會健康。

“六根”到底吃什麼呢?星雲大師的理解是:(1)眼睛要吃睡眠。人平時要用眼睛來看書、看事、看物、看人、看路等,眼睛使用過度就會疲勞,所以到了晚上要有充分的睡眠讓眼睛休息。甚至白天沒事時閉目養神,都像給眼睛吃飯一樣,讓眼睛可以養足精神,讓眼神更明亮。乃至所謂“眼不見為淨”、“眼不見心不煩”,眼睛一閉,也是心靈的滌塵靜慮,所以眼睛不僅要吃睡眠,不當看的時候,也要懂得把眼睛收起來。

(2)耳朵要吃寧靜。平時生活裏,很多的噪音吵得人心煩意躁,所以耳朵很需要寧靜,要圖個耳根清淨,讓耳朵吃無聲之聲,享受寧靜時刻,如此不但耳不聽,心不煩,甚至連身體都能感到無比輕安。

(3)鼻子要吃空氣。人命在呼吸間,人隻要一口氣不來就沒有生命了,所以要喂鼻子吃空氣,而且要吃好的、新鮮的空氣。所以有些人早晨要到公園運動,為的是要吸收新鮮空氣,吃了空氣,尤其是清新的空氣,可以滋養人的五髒六腑,身體才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