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康熙喝了雍正獻的參湯而中毒同樣不可能,因為康熙根本不喜歡這東西。由於康熙精通醫學,曾多次說人參宜於南方人,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做手腳也不會用進參湯這一招。而隆科多偷改詔書同樣不符合曆史,因為將秘密諭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後的製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雍正是年羹堯私生子之說更是無稽之談,因為雍正比年羹堯年齡還大。
何況年羹堯和雍正關係不一定很密切,同時作為川陝總督的他不可能鉗製西征的撫遠將軍胤禵。胤禵兵力不多,即便知道京城有變,也不敢輕舉妄動,用不著年羹堯去鉗製。最後,從康熙末年的情況看,雍正可能是最佳皇帝人選。在有實力爭奪儲位的諸皇子中,皇長子胤礽因求皇位過急而遭貶,皇八子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十四子地位雖顯赫,但從種種跡象看並未被康熙定位繼承人。而雍正狡猾無比,與諸兄弟表麵關係很好,並得康熙的好感。康熙晚年多次命他代行祭天,表明對他特別信任。另外,在諸多皇孫中,康熙特別喜愛雍正之子弘曆(乾隆),這也是雍正得有力因素。
話說雍正得了皇位後,但他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的第一反應,更多的是錯愕與驚訝,而不是由衷的喜悅。《清世宗實錄》中記載說,烏雅氏得知雍正即位後,她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此話大大的不吉利,哪有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做母親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而說自己做夢都沒想到的?烏雅氏的話似乎透出兩層含義,第一是自己並不看好雍正,有懷疑的意思;第二恐怕是自己覺得應該另有其人,可惜最後大位得非所人。據一般的猜測,烏雅氏大概是希望自己的小兒子,當時呼聲很高的十四阿哥胤禵繼位罷。
胤禛的生母烏雅氏生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比康熙小六歲(康熙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官方正式文件一般隻說她是滿洲正黃旗人,其父名叫威武,是正三品的護軍參領。護軍參領是滿洲八旗的軍職,每旗有十個名額,正參領是三品(看起來挺高,其實也很一般)。
烏雅氏大概在十四五歲的時候進了宮,應該是在康熙的第一位皇後赫舍裏氏去世之後。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康熙首次正式冊封嬪妃的時候,封了八個主位(一個貴妃,七個嬪),烏雅氏榜上無名,當時她大概隻處於常在或者貴人這個級別。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烏雅氏喜得貴子,這就是她的第一個孩子四阿哥胤禛。盡管胤禛在滿月後便被貴妃佟佳氏抱去撫養,但母以子貴,烏雅氏生子有功,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她便被冊封為德嬪。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烏雅氏又生下六阿哥胤祚,因為烏雅氏連得兩子,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又被晉升為德妃,隻可惜六阿哥胤祚這孩子福淺命薄,六歲的時候就夭折了。
此後,烏雅氏再接再厲,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又生了皇七女,這個小女孩更是短命,三個月不到便早瘍了。不過,烏雅氏這幾年大概頗受康熙的寵愛,她的生育能力也是超級的強,在次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烏雅氏又生下皇九女,這個女兒得以順利的成長,在康熙二十一個女兒中(含養女一名,即大公主,具體情況見本節補記)被稱為五公主(後嫁佟國維之孫舜安顏)。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的時候,烏雅氏生下皇十二女,這也是她的第三個女兒,通常稱為七公主,可惜這個小公主也隻活了十二歲。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初九,烏雅氏生下她最後一個孩子,這就是十四阿哥胤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