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看來,烏雅氏的確是個英雄媽媽,她總共為康熙生了三子三女,在康熙的後妃裏麵並列第一。當時能和烏雅氏比拚的隻有三阿哥胤祉的母親榮妃馬佳氏,她為康熙生了五子一女,但隻有二公主和最小的胤祉活了下來,其他都不幸早瘍了。而烏雅氏的六個子女中,除了皇七女早瘍、六阿哥胤祚六歲夭折和七公主十二歲夭折外,四阿哥胤禛、五公主和十四阿哥胤禵都順利長大成人。胤禛出世的時候,烏雅氏還不能親自撫養自己的兒子,因為清宮規定,隻有嬪以上的後宮主位(包括嬪這個級別在內)才有資格撫養皇子。由此,胤禛從小便和烏雅氏分開而居,由皇貴妃佟佳氏撫養到她病逝為止(當時胤禛十一歲)。盡管胤禛和生母烏雅氏有請安或祝壽等固定的見麵時間,但在宮中的森嚴製度下,母子間似乎既無法親近,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正如雍正自己所說,生恩不及養恩大,或許在當時胤禛的眼中,養母佟佳氏才是一個慈愛的母親。由此,雍正和親生母親烏雅氏的感情不如養母佟佳氏,這也就很自然了。雍正即位後,對養母佟佳氏家族的封賞也是遠勝於生母烏雅氏一家,這大概也是雍正一直想報答佟佳氏的緣故罷。從烏雅氏這邊來看,她除了不能時刻接觸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外,由於胤禛養母的地位尊貴,而她自己地位的卑下,這可能也構成了她對胤禛感情的障礙和隔閡。或許,胤禛也曾因為他是皇貴妃(當時的宮中之首)撫養而在無意間流露出驕傲的神態,這自然會讓烏雅氏感到不自在而傷心難過。久而久之,母子關係自然互生隔閡,陷於關係淡漠的尷尬境地。
由於幼年時期缺乏生母的母愛關懷,成年後的胤禛對烏雅氏可能大都浮於禮節性的尊重。這種關係,可能既陌生,又熟悉;既頻繁,又冷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被製度戕害而蒙上了陰影的母子關係,既悲哀又傷感。從母子的性格來說,烏雅氏和胤禛倒是頗有相像的地方,就連一胞所生的十四阿哥胤禵,也都是十分的倔強而情緒化。康熙說小時候的胤禛喜怒不定,這種容易情緒化的性格估計也是來於烏雅氏的遺傳。胤禛和胤禵兩兄弟本都是性情中人,胤禵可以為保八阿哥胤禩而頂撞盛怒之下的康熙,胤禛雖然在爭奪儲位的時候韜光養晦,但他即位後性格凸顯,寫的很多批示也是爽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絕。(有日本學者稱雍正的朱批諭旨為天下第一痛快書,誠然,沒有那個皇帝像雍正那樣批折子的)烏雅氏也是如此,一樣的執拗,一樣的感情用事。本來雍正做了皇帝,作為母親的烏雅氏應當高興才是,但這皇太後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讓人費解。雍正即位後,烏雅氏說自己不願接受天子以四海奉養聖母一人的威福,居然要以死相殉,隨大行皇帝康熙而去。這,實在是太不給雍正麵子了。
據雍正自己說,皇父駕崩之時,母後哀痛欲絕,決心隨皇父殉葬,不飲不食。朕叩頭痛哭,上奏母後說:皇考以大事托付給我,今母親執意以死相殉,那兒臣更有何依賴?將何以對天下臣民?那我也隻好以身相從了。經過再三的哀求,母後才放棄尋死的念頭,勉強進食。自此以後,朕每晚都要親自到昭仁殿去詳細詢問值班太監,得知母後一夜安睡後,才放心的回到守靈的地方。如此看來,烏雅氏的做法不僅絕情,簡直就是添亂。雍正也是被她逼得沒有辦法,最後隻能說,沒辦法,你死我也死,省得我蒙受不孝之名,沒臉去見天下臣民。一個要以死相殉,另一個以死相逼,最後烏雅氏隻好妥協,放棄了自殺的念頭。這對母子的關係也未免滑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本是雍正登基的喜慶日子,烏雅氏卻又弄出不和諧音。按照慣例,皇帝登基前,應先到皇太後處行禮,禮部官員按照雍正的旨意,提前一天將登基的程序啟奏皇太後,烏雅氏卻說,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概免行禮!烏雅氏的意思似乎是肚子裏有氣,說自己與新皇帝雍正登基沒有關係,不肯接受行禮,這弄得雍正精心準備的登基大典差點泡湯,實在是大煞風景。有上一次事情的教訓,雍正知道母親烏雅氏的脾氣的確是不好對付。於是,雍正便派禮部、內務府總管等官員,加上和允禵關係不錯的允禩,大家一起去勸說皇太後受禮。但是,烏雅氏也真是執拗得可以,這麼多人勸她都不聽,覽過仍不受。雍正被弄得焦頭爛額,萬般無奈之下,隻得自己親自出馬,再三懇求,烏雅氏這才不情不願的說諸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禮懇切求情,我亦無可如何。好一個無可奈何!聽烏雅氏的意思,好像是看在先帝的先例份上才答應群臣的請求。這詞用的,絕了。
按照慣例,雍正得給烏雅氏上皇太後的尊號。當時,內閣翰林院也已將仁壽皇太後的尊號擬好,皇太後的表文、冊文,還有金冊、金寶,這些證明文件和儀仗程序的各項準備事宜也都弄好了,欽天監也挑了個黃道吉日,萬事具備,隻欠東風——偏偏烏雅氏就是不同意。烏雅氏說,梓宮大事正在舉行,淒切哀衷,何暇他及。但願予子體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諸王大臣永體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則兆民胥賴,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榮,勝於受尊號遠矣。烏雅氏以康熙的葬禮未完成為借口,既不接受皇太後的尊號,也不肯從居住多年的永和宮搬出(皇太後得住寧壽宮)。看來,烏雅氏對那些破落製度是要頑抗到底了。這下,雍正是被弄得頭皮發麻,本來他當上這個皇帝就有點不明不白,所以他才在這種儀式上要做得循規蹈矩,盡量完美,免得天下人說他的閑話,誰料得生母烏雅氏卻和自己處處不配合,這真是讓雍正這個做兒子的心裏憋氣,卻又無可奈何。沒辦法,雍正隻好又硬著頭皮,親自去誠敬諄切叩請再三,但這次,烏雅氏卻死活不聽,她再次來了個諸王大臣援引舊典,懇切陳辭,皇帝屢次叩請,予亦無可如何。知道了。知道了,這是中國的權術史上是一個極為經典的詞。什麼叫知道了?當然不是光曉得了那麼簡單。知道了隱含的意思可就太多了,也許是表示未置可否;也許是表示不同意;也許是讓請示人看著辦,若辦好了,說明屬下聰明伶俐;若萬一辦不好,領導也可以推掉自己的責任;總而言之,領導總是能從知道了這裏把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