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雅氏的知道了,不過是緩兵之計,用這詞給勉強搪塞過去,實際上就是不願意受封號,也不想搬到皇太後該住的寧壽宮去。牛不喝水強按頭,烏雅氏就這倔脾氣,她是皇帝的生母,雍正能拿她怎麼辦?沒辦法,這事也隻好拖了下來。
沒多久,在雍正元年(1733年)的三月,正好到了雍正登基後烏雅氏的第一個生日。按理,這皇太後的生日得有個儀式叫聖壽節,以表示皇帝孝敬母親,以仁孝治天下。禮部官員也擬安排雍正帶領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集體去給皇太後慶壽,不料烏雅氏還是不給麵子,奉懿旨,免行禮。雍正本想利用再這個機會改善和生母的關係,讓母親接受封號,並移居寧壽宮,但烏雅氏似乎早有所料,未及雍正開口便將之拒於門外。
烏雅氏這些舉動,似乎是太不近人情了,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這事恐怕還得從十四阿哥允禵說起。允禵是烏雅氏最小的兒子,父母疼愛小兒子,甚至對小兒子偏心,似乎也是人之常情。天下的父母,總認為自己對待子女是公正的,所做的一切也是不偏不倚、非常有道理的,但問題就在於,世界上就沒有不偏心的父母。感情這東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烏雅氏本該是幸福的,她的兩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其中必有一個做皇上,但問題偏就出在她認為該做皇上的,卻沒做上,而她又偏愛這個落敗的孩子。允禵從西北回來後,雍正一開始便給了允禵一個下馬威,將他的王爵革去,隻保留了最初的貝子身份。這做母親的看著兩個孩子,一個天下一個地下,一個不讓一個不服,做哥哥的如此露骨的欺負弟弟,心裏怎能不傷心難過?偏偏這三人還都一個脾氣,就是死不認輸,誰也不肯妥協,結果矛盾越陷越深,幾至於無法掙脫。這雍正越打擊允禵,烏雅氏便越不配合雍正的工作,兩人幾乎陷於冷戰狀態。
也有人猜疑說,烏雅氏本就偏愛小兒子,而且康熙晚年的時候,小兒子的呼聲很高,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小兒子的皇位被大兒子篡位奪去,烏雅氏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本來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做皇太後,如今卻成了篡位賊子封的偽太後,這怎能不讓她氣惱?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二十七日,雍正在即位後第一次出北京城,這也是他做上皇帝後僅有的幾次出城之一。他這次要帶著王公大臣,還有皇太後及後宮的妃嬪,親送康熙的梓宮到遵化東陵。這次送葬活動人員眾多,規模浩大,所幸中間沒出什麼大的亂子。本來送葬的事情進行得挺好,不料就在行禮完後,送葬隊伍準備返回北京的時候,雍正卻做了一項重大而無情的決定,那就是將允禵留在遵化守陵。這等於就是將允禵軟禁於此了。不僅如此,雍正還拿允禵府上的人向雅圖和護衛孫泰、蘇伯、常明等人開刀,將他們施以枷示。隨後,在允禵被軟禁在遵化的時候,雍正又借口有人在奏折裏將大將軍與皇上並寫,將允禵貝子的祿米革去,以儆示尤。就這事而言,允禵並沒有任何過錯,雍正明擺著就是在有意整允禵了。
雍正這麼欺負弟弟,做母親的當然看不下去。就在允禵革去祿米的第十天,烏雅氏便突然犯病。根據《清世宗實錄》的記載,烏雅氏在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末刻(下午一點到三點的時候)發病,第二天醜刻(淩晨一點到三點的樣子)便去世了。烏雅氏從發病到死亡,中間不過短短的十幾個小時,顯係暴卒,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就不得不讓人猜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