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曆的母親鈕祜祿氏,是四品典儀柱之女,康熙三十一年生,13歲時入胤禛府第,稱“格格”。康熙五十八年八月生弘曆。弘曆幼年為乃祖、乃父所器重,鈕祜祿氏母以子貴,雍正中封熹妃,進熹貴妃。弘曆即位後,尊為皇太後。
弘曆對母親非常孝順,南巡、東巡、幸五台山、謁陵、秋彌木蘭,都帶著她同行。出獵時獵獲野味,也派人送給她品嚐。慶賀她60、70、80壽辰,不僅壽禮豐盛,慶典隆重,弘曆自己還身著彩衣,手捧酒觴,跳“喜隆慶”舞稱賀。胤禛死後,簦隆元年十月,梓官由雍和宮奉移至易州泰陵,弘曆和皇太後、皇後親自送往。辦理泰陵事務王大臣請示隨葬後妃及“萬年後應留之份位”。按清代禮製,皇後先於皇帝死或稍後死者,皇帝梓宮未葬,與皇帝祔葬;在皇帝之後死者,皇帝已葬入地宮,石門關閉,則另建山陵。皇太後當即表示,大行皇帝梓宮安葬地宮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之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我朝有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份位。”皇太後於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在圓明園長春仙館病逝,終年86歲,弘曆為她修建頗具規模的泰東陵安葬。又命製作金塔一座,供奉她的頭發。這座金塔用六成金3000餘兩製成,高4·6尺,底2·2尺見方,紋樣端莊,造型完美,現存故宮博物院珍寶館。
弘曆的後妃眾多,在清代皇帝中僅次於康熙帝。葬在清東陵的後妃有41人和弘曆柑葬裕陵的有皇後2,皇貴妃3;葬裕妃園寢的有皇後1,皇貴妃2,貴妃5,妃6,嬪6,貴人12,常在12·
弘曆的第一個皇後富察氏,為察哈爾總管李保榮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一年二月。雍正五年七月,胤禛冊封她為弘曆的嫡福晉,是年16歲。乾隆二年冊立為皇後。禮親王昭褳的《嘯亭雜錄》記載:“後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歲時,以鹿羔製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製,示不忘本也。”因此深得弘曆寵愛。她生有二子,永璉、永琮,不幸早殤。乾隆十三年春,弘曆帶著皇太後和皇後東巡,謁孔廟,登泰山,皇後旅途勞頓,感染風寒,旋即於德州水次運河禦舟中去世。弘曆極為悲痛,他仿照江淹《恨賦》、《別賦》寫了一篇《述悲賦》寄托哀思:“念懿後之作配,廿二年而於斯;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信人生之如夢兮,了萬事之皆虛。嗚呼,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予隨?入椒房兮闃寂,披風幄兮空垂。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已;夏日冬夜兮,知複何時?”哀思動人,情見乎詞。
由於皇後去世,引起朝廷內外一場不小的風波。
先是,21歲的皇長子永璜和14歲的三阿哥永璋,皆非皇後富察氏親生,因而沒有悲痛的表示,受到弘曆多次訓飭,並且聯係到立儲大事,弘曆斷然宣稱:“此二人斷不可承續大統”。皇子的師傅、諸達其中包括和親王弘晝、大學士來保、侍郎鄂容安等皆受到罰俸處分。
接著,弘曆發現皇後的冊封文書譯為滿文時,誤將“皇妣”譯為“先太後”,盛怒之下,將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書阿克敦按“大不敬”議罪,斬監候後赦免;刑部滿漢尚書、侍郎全堂問罪,革職留任。又因翰林院撰擬皇後祭文,用了“泉台”二字,弘曆認為這兩字用於常人尚可,“豈可加之皇後之尊”?大學士張廷玉等受到罰俸處分。工部因辦理皇後冊寶“製造甚屬粗糙”,全堂問罪。光祿寺因置備皇後祭禮所用之餑餑、桌張“俱不潔淨鮮明”,光祿寺卿、少卿俱降級調用。禮部因冊諡皇後,儀禮舛誤,尚書及其他堂官皆受到處分。
隨後,外省滿族文武官員50餘人因沒有具折奏請赴京叩謁皇後梓官,受到降級或銷去軍功記錄處分。一批官員在皇後喪,期內違製剃發,經查究後受到懲處。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擅自剃發,又發現有貪汙行為,賜死。
因皇後之喪引起的這場風波延續了大半年才告結束。弘曆將貴妃烏喇那拉氏進為皇貴妃,攝六官事,乾隆十五年八月將她立為皇後。
烏喇那拉氏,佐領那爾布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弘曆為皇子時,胤稹將她賜為側福晉。弘曆即位後封為嫻妃,年僅20歲。她性格溫順,受到皇太後喜愛,晉為嫻貴妃。弘曆的第一位皇後去世後,不忍立即冊立新後,過了一年多,乾隆十五年八月才冊立她為皇後,她生有二子永璂、永璟。整隆三十年春,烏喇那拉氏隨弘曆南巡至杭州,據說是“性忽改常”,“跡類瘋迷”,觸怒弘曆,自己又剪了頭發,弘曆更加怒惱,命額駙福隆安扈從由水路先程回京,次年七月病故。此時弘曆正在木蘭行圍,消息傳至圍場,弘曆隻打發她的親生子永璂回京奔喪,並命“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從此弘曆再也沒有冊立皇後。以後,凡是臣下上疏請立正宮,都引起他的震怒。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山西高平縣人嚴譜,私擬奏折,請立正富,投大學士舒赫德請為代奏。弘曆一怒之下將嚴譜處斬。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弘曆東巡,有錦縣生員金從善上言建儲立後,並請弘曆為烏喇那拉氏之死下詔罪己。弘曆說:“那拉氏……自獲過斌朕優容如故。國俗忌剪發,而競悍然不顧,……朕處此仁至義盡,有何罪當自責乎?朕春秋六十有八,豈有複冊中官之理?”金從善也被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