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番外:歐洲多位皇後逸事(2)(3 / 3)

1645-1646年斯德哥爾摩發生一樁異教徒案。大學教授腓特烈·曼紐斯發表一本小冊子,教會認為小冊子裏含有異教邪說。曼紐斯教授被大學開除,並被監禁。勞裏紐斯牧師不依不饒,要求重判。小冊子送到女王手裏。女王看後說:“曼紐斯定是個騙子,把他押上船,送到但澤去。”牧師說:“異教邪說在波蘭和錫班布根也很猖獗,曼紐斯去後如魚得水,會與當地人同流合汙,不久再送回一本褻瀆神靈的宣傳品;據稱曼紐斯已經寫好一本,希望出版。”女王說:“那麼我們最好砍掉他的頭了。”參政會受理此案已知女王傾向,不敢重判,但也沒有輕饒,責令曼紐斯寫一份書麵檢討,然後驅逐出國。數月後曼紐斯既未被驅逐,也未殺頭,而是有條件釋放。他寫信給女王,感謝女王的救命之恩。

與此同時,瑞典又發生一件轟動全國的宗教案。

1644年女王老師馬提阿(此時已提升為斯特蘭奈斯主教)寫了一本宗教條例的小冊子。這是1616年宗教體例的翻版,隻有細小修改,卻引來陣陣狂吠。教會指責馬提阿違背上帝訓諭,違背正統信條,是卡爾文派,是傑異教徒。1647年這場宗教爭論終於吵到議會。奧克森斯蒂爾那站在正統——邊,女王則站在老師一邊,說她看不出馬提阿書裏有何不妥之處,請大法官慎言。大法官請女王少管此事,以免問題更加複雜。女王反駁道,不是她要管,而是“事實本身很清楚。”但女王最後被迫在議會中退讓,因為整個憎侶院群情激昂。眾怒難犯哪,馬提阿被迫作了公開道歉,保證“不再重犯”。

1647年議會辯論中還有一件事,清楚反映了女王的立場和態度。僧侶要求重申禁止宣傳卡爾文教義。奧克森斯蒂爾那明確地說這是針對法國大使張努特的,因為他的官邸成丁傳播卡爾文教的基地,許多人經常聚集在他家裏舉行卡爾文派宗教儀式,宣講卡爾文派教義。張努特是女王密友。但事實確鑿,女王愛莫能助,不得不予批準。法國大使立即抗議。女王給她這位好友寫信寬慰說:“此事不必過於認真,權當官樣文章。我不得不批。否則僧侶不會罷休,等議會閉幕後你仍可在官邸裏做卡爾文的宗教儀式,一切照舊。”年僅20歲的女王很知進退,諳熟策略。在她執政的頭幾年,此類宗教衝突發生多次,但都被她冷靜地一一化解。

女王親政後,從未停止她鍾愛的學術研究,她也以其淵博學識博得盛譽,歐洲宮廷都知道瑞典女王是位奇才。“每人撰文讚美她。科學對她就像女紅對婦女一樣。”女王與歐洲知識界精英保持廣泛而密切聯係,斯德哥爾摩有史以來首次有歐洲大學問家前來光顧,她的王宮裏以前隻是軍人和政客才能涉足,如今王宮裏每間房屋都堆滿了珍貴的文稿和書籍。書籍將她帶進一個新世界,一個與她以前相隔萬裏的世界。

瑞典那時的科學文化局限於哲學、語言學和神學。但女王興趣非常廣泛“20歲的她已成為深切了解當代哲學、倫理學和藝術潮流的一代名家。”在她周圍的學者有持不同宗教觀點的神學家,其中張努特和笛卡爾對她影響最大。

張努特是法國大使,天主教徒,年青英俊,學問淵博,他的職務使他很容易接近女王。女王敬慕他的學識,倆人過從甚密,而且每次見麵都要討論宗教問題。外界謠傳她們附入愛河。張努特對此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說:“人們愛她,就像愛完美一樣,這事千真萬確,決非虛構。”

笛卡爾是大哲學家,張努特的老師;經張努特的斡旋,於1649年來瑞典,但在這之前他與女王神交已久,是經常通信的摯友。女王常向笛卡爾求教,如什麼是愛和恨?您說過世界是無究的,這與您的宗教信仰如何一致?何謂極樂世界?等等。笛卡爾通過信劄對年青女王有所了解,十分器重,覺得她頭腦裏的思想比她頭上戴的王冠更令人起敬,於是不吝賜教,有問必答。女王通過複信,對這位大哲學家更是仰慕。她讀了他的巨著《哲學原理》,許多地方太深奧,太抽象,似懂非懂,於是常請張努特來講解。張努特當然樂從。但他也不會懂,還得去問老師。1649年他索性將老師請來。女王喜出望外。大哲學家從此成了她王宮裏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