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在桌子上放置了滿滿的一杯水,滿到什麼程度?水麵已高出杯麵,呈現出一個優美的弧形,幾乎就要溢出杯外。這時教授請同學們上台做試驗,往杯子裏加回形針。同學們剛開始時小心地加一兩枚,水沒有變化。三枚,四枚,水依然沒有變化。
同學們不敢往裏加了,生怕水溢出來。
在教授的鼓勵下,五枚,六枚……直到加完了整整一盒回形針,水依然沒有溢出,隻是杯麵上水的弧形稍稍大了一些,這引來了同學們的一陣讚歎聲。
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總愛“自我設限”,在他們的習慣裏有太多的“不可能”,許多事情還沒有去做,自己先想當然地否決了。不戰自敗,這就是許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氣場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隻是每個人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有所不同。造成氣場狹隘或是開放的根本原因來自於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我們大腦思考的方式不同,自然就會造成做事方法的不同。
擁有開放氣場的人會成功,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很活躍,他們敢想敢做。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的成功中沒有失敗,重要的是不論遇見什麼困難都不能禁錮住他們的思維。他們的氣場是開放的、多元的、變化的。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不是他們不具備成功的潛力,而是他們對自己的思維進行了自我設限。他們不敢想或不願想,所以,就很難想出很多方法來幫助自己走向成功,自身的氣場也就這樣被封閉了。
有個人捉到一隻幼鷹。
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裏。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散步、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
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培養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崖上,一把把它扔了出去。
隻見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了下去。慌亂之中,它拚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慢慢地,它居然飛了起來!這時,它終於認識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從此成為一隻真正的鷹。
長期與雞共處的鷹並非喪失了飛的能力,而是由於長期的外部環境使它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導致它不能飛的最重要原因是“雞”這個標簽已經深藏在了潛意識裏,禁錮了飛的欲望和潛能。也就是說,這隻鷹給了自己一個“自我設限”,即自我扼製、自我否定,導致原本應該是翱翔天際的氣場,因為自我設限,變成了家禽的氣場。
事實上,這種“自我設限”可以用心理學當中的“標簽效應”解釋比較好理解。
“標簽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的理論,他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人。”當一個人被一種詞彙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心理暗示,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簽的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簽引起的,所以被稱為“標簽效應”。
我們觀察成功者的人生經曆,會很容易發現他們的氣場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般都不會墨守成規、故步自封。換句話說,因為他們經常不按套路出牌,才抓到了平常人沒有看到的機遇,才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我們強調用各種方式來提升氣場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這一非常重要的環節,即擁有開放的心態。隻有你展示出來的氣場是開放的,你才能收獲更多的助力,更容易獲得成功。
用強烈的企圖心聚集氣場
不可否認,我們生活中遇見的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在平庸中度過。盡管他們並非如想象中那樣懶惰閑散、好逸惡勞、愚鈍不開,他們中間的很多人甚至是兢兢業業的,但是卻隻能扮演無足輕重的次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氣場缺乏真正的內在動力。這個內在動力就是對成功的渴望,也就是企圖心。隻有擁有強烈企圖心的人,才能聚集起氣場的霸氣,才能征服各種困難,取得成功。
企圖心,有人說就是野心。在許多人眼中這樣的名詞往往被貶為庸俗甚至含有心懷鬼胎的意思。“企圖心”也經常被人暗指含有“狼子野心”“圖謀不軌”“居心叵測”等惡意,那是因為人們隻看到了企圖心驅使下有些人不擇手段幹出的壞事,而忽視了企圖心所帶來的追求成功的支持力。
要知道,具有強烈想要成功的企圖心,能夠聚集個人氣場,從而最終達到成功。
企圖心本身並沒有錯或對,錯或對的標準隻在於你所追求的是什麼,隻要你所追求的東西是積極向上的,那麼,擁有一份強烈的企圖心就可以凝聚自己的氣場。
不管怎麼說,人活著就得有目標和企圖,否則,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隻會到達失望、失敗與喪氣的海灘。
有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個雇主要招聘一個孩子,他對應聘的30個小孩說:“這裏有一個標記,那兒有一個球,你們要用球來擊中這個標記,每個人有七次機會,誰擊中的次數最多,我就雇誰。”結果這些孩子都沒能擊中目標。
雇主說:“你們明天再來,看看你們誰做得更好。”
第二天,隻來了一個小家夥,並且他每次都能夠擊中目標。
“你是怎麼做到的呢?”雇主驚訝地問。
“我非常渴望得到這份工作來為母親減輕壓力,所以,我昨天在家裏練習了一個晚上。我告訴自己,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成功,結果我做到了。”
可見“企圖心”是一個人充分施展自我才能、發揮自我的強烈驅動力和追求成功的最大動力。人們隻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將其融入工作、事業和生活當中,才能得到成功,享受美好生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說過:“做最富有的人,是我努力的依據和鞭策自己的力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一直是追求卓越的信徒,我最常激勵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對我來說,第二名跟最後一名沒有什麼兩樣。如果你理解了它,你就會認為,我以無可爭辯的王者身份統治了石油工業不足為奇。
所以,要想成功,首先就要拿出企圖心來。你可以不想成功,但你的生活並不會因此而輕鬆。如果你對成功有企圖,你的氣場會更強,會因此而生活得更好。”
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氣場能否被凝聚和激發,能否取得成功,在於是否有強烈的企圖心,隻要具有成功的企圖心,我們就有了前進的推動力,就會取得成功。
有位統計學方麵的權威教授,在一次演講時說道:“大多數人在20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了。”
這時台下的聽眾都覺得雲裏霧裏的,紛紛交頭接耳,想猜出教授是什麼意思。這時教授接著說:“各位請別急,我的話還沒說完,我的意思是雖然他們在20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亡了,但是直到70歲的時候才下葬。”
原來他是在指那些活著與逝去沒有區別的人,一種隻有軀殼存在,而精神、心靈和思想都已經死亡的人。這些人沒有了追求的欲望,沒有了成功的企圖,所以也就沒有了自己的氣場,如同行屍走肉。因為他們找不到人生的核心。
實,人生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功因素隻有一個,那就是企圖心!
如果我們回溯曆史,就會更加明顯地感受到這個道理。成功,永遠是由那些擁有崇高誌向的人創造的,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擁有成功的氣場。隨著企圖心的增強,氣場就會變得更強,就會取得成功。像萊特兄弟一樣偉大的發明家,或者像曼德拉這樣的社會改革家,他們都靠強烈的企圖心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擁有成功的企圖心能夠凝聚你的氣場,擁有成功的企圖心你才可能成功。成功的企圖心會讓你時刻與別人不同,讓你能夠激情地工作和生活;時刻給你憧憬和力量,讓你感受到使命的召喚;時刻為你點燃希望的燭火,讓你在黑夜中不會迷失方向。
有一個年輕人前來向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求教說:“我希望跟你學習,成為你的學生。”
蘇格拉底說:“陪我到河邊去,我就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想學習。”
這個年輕人有點困惑,不能理解老師的意圖,但是,還是跟著蘇格拉底到河邊去了,他不敢問為什麼。
當他們到了河邊,蘇格拉底把年輕人的頭按到河裏,並用力地壓住,這個年輕人開始嗆水。蘇格拉底仍然把他的頭壓在水裏,這個年輕人喝了許多的水,他開始掙紮,最後,他拚命一掙,終於把頭露出了水麵。
在他稍微蘇醒以後,他問道:“你究竟想幹什麼,你想把我給淹死嗎?”
蘇格拉底說:“想要學習的人,必須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個欲望要和你在水裏求生的願望一樣強烈。對成功的欲望也是如此,沒有對目標的欲望,就沒什麼企圖心,那你的氣場就凝聚不起來,從而減少了成功的概率。”
企圖心越強的人,目標才會越高,要求才會越嚴;隻有在高目標、高要求的氣氛中,才會有很高的氣場凝聚力,能力才能提高得更快。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們發現非常多的人,的確很有能力,他們有高學曆,好口才,擁有一個或多個特長,但他們的狀態往往並不太理想。因為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願望的人,也是那種生活沒有激情、對成功沒有企圖心的人。
還有一些人,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但他們表現出很強的耐力,從而贏得了大家的信任。這些人經曆過一次次的失敗,但是因為有夢想,從不放棄努力,是企圖心造就了他們強烈的內動力,凝聚了他們強烈的成功的氣場,也造就了他們成功的人生。
我們說,有誌者事竟成。因此,我們做任何事,要獲得成功,就要有強烈的企圖心。沒有人相信造物主要我們終生做庸庸碌碌的人,沒有人願意自己生來就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整日辛苦工作。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事物正等待我們去享受。要擁有這一切,就需要對成功擁有強烈的企圖心。
成功的欲望有多強烈,成功的欲望有多高,決定了一個人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能走多遠。擁有一顆奔騰不息的企圖心,會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一個孕育動力的落差,時刻提醒我們去奮鬥,激勵我們去奮鬥,去打造我們的氣場。
我們說,氣場可以讓我們成功,但是,氣場其實是無形的,有的時候,也許氣場隻是若有若無地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能讓氣場聚集到更強大的能量,如何讓氣場發揮更大的作用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把身上散漫的、飄忽不定的氣場都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氣場。能夠聚集氣場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一個,就是企圖心。
用學習力加強氣場
所謂的學習力,是指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今天的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本身也由含蓄變得直白:知識就是金錢,知識就是財富,其“力量”的現實屬性更加突出,一個有學習力的人不但能夠很好地學習,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能夠加強自己的氣場。
時代是不斷發展的,一個沒有學習能力的人,會因一點點小事而消沉頹廢。而不去學習,就意味著原有的技術在原地踏步,沒有提高。久而久之,落後的技術就會被市場、被時代所淘汰,如果想要扭轉這種局麵,隻有用學習力來加強氣場,才不會被淘汰。
那麼,如何才能提升我們的氣場呢?氣場的提升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一個有知識的人,胸懷坦蕩,海納百川,他會擁有受人尊敬的氣場。
想要擁有良好的氣場,首先要豐富自己的頭腦,這就意味著不能放棄學習。如果放棄了學習、求知,也就等於放棄了加強自身氣場的機會。
培根曾經說:“知識就是力量”。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終身學習在現代社會也將成為所有人的努力目標。學問是沒有止境的,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隻不過是滄海一粟,因為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當我們停止學習後,知識水平便落後了。而我們的氣場,也會逐漸被削弱。如果我們能讓學習與生活相伴,那麼我們的知識、修養、品位,會讓氣場更加強大,更能贏得認同,我們的生命也將會更豐富、更有意義。
學習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造物主賜給每一個人的寶貝,隻要我們善用它,就可以讓家庭幸福,讓成功水到渠成,最重要的,它可以讓我們的氣場得到更快的提升。
也許有人會對學習不屑一顧,認為學習不就是多看書嗎?抱有這樣態度的人根本無心學習,因而也不會通過用學習力來加強氣場。事實上,學習也是講究方法的。學會學習,主要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愛學習、會學習、善學習的人,從而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其實,學習力也是一種需要不斷培養的能力。我們知道工作需要積累經驗,學習力也是一樣,而且學習力本身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同時,學習力的培養和做其他工作一樣,需要信心、耐心與恒心。我們經常看見一些人因暫時的挫折而垂頭喪氣,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成功中尋找經驗。隻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力,才能加強氣場。
有人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很形象:假如想搬起一塊大石頭,石頭太沉,怎麼搬都挪不動,而如果我們懂得杠杆原理,那就好辦了。“杠杆原理”就是知識,這知識讓我們有了力量,就可以輕鬆地挪動它。
因此我們說,擁有成功的氣場,離不開學習、創新和務實。人生之旅,長路漫漫,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每一步都需要走正走實。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是前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而發展為通過傳播各種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
美國著名作家弗格森說:“每個人都守著一扇隻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打開這扇門。”學習就是攀登奇山險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得到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雲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峰。
人生畢竟是自己的。我們的成長之門隻能由自己打開,別人是無能為力的。一個人怎樣看待、設想、規劃自己的人生,他就將會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總量迅速擴張和更替周期日益縮短,隻有學會學習,才能始終把握氣場的脈搏,不斷加強自己的氣場,不斷提升自己。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擴展它的寬度;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而這一切的動力,都源於我們不斷學習知識,加強我們的氣場,用氣場來改變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