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保留積極氣場,趕走消極氣場(1 / 3)

《最後一片葉子》reference_book_ids\":[725968103057391929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反省自己是提升氣場的關鍵

指責別人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能夠反省自己卻比登天還難。所以,人人都犯過錯誤,但很少有人能反省自己。

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希臘時,一對夫婦因偷盜而被綁在廣場上,人們萬分憤怒,指責與謾罵的聲音像海浪一樣,一浪高過一浪。甚至,有人竟提議用石塊將這對玷汙人類道義的夫婦砸死,並取得了一致認可。

正當他們準備用石塊砸向這對夫婦時,耶穌恰好路過廣場。麵對此景,他想了想便對憤怒的群眾說:“好吧,那麼就讓我們當中從來沒有犯過錯誤的人扔第一塊石頭。”結果群眾全都啞然了。

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局限性。隻有認清自己的局限性,做事才能夠量力而行,才能獲得成功。如果一個人太過自負,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那麼他隻會是自欺欺人,最終隻會給別人留下笑柄。所以,在生活中,隻有不斷地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的氣場逐步提升,不斷地進步和成熟,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在一塊石頭下麵,有一群螞蟻。其中有一隻力量非常大的螞蟻,而且如此大力的螞蟻還是史無前例的,它可以非常輕鬆地背起兩顆稻粒兒。如果論勇氣的話,它的勇氣也是空前絕後的,它會像老虎鉗一樣,一口咬住青蟲,而且還敢單槍匹馬地與蟑螂作戰。因此,它在蟻穴裏名聲大起,成為眾多螞蟻談論和仰望的對象。

在以後的日子裏,它每天都陶醉於那些讚揚的話語裏。甚至有一天它想到要去城市裏大顯身手,讓城市人也見識見識它這個大力士。於是,它爬上賣柴的車,大模大樣地坐在了車夫的身旁,像個君主一樣地進城去了。

然而,滿懷希望的大力士螞蟻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次進城卻碰了一鼻子灰。它原本想象著人們會雲集而來仰慕這位大力士。可是不然,城裏的每個人都在忙於自己的事情,根本就沒有人去理會它。於是大力士螞蟻找到一片草葉,在地上把草葉拖啊拖的,它敏捷地翻著筋鬥,飛快地跳躍,可是沒有人注意,更沒有人來看。

於是,當它賣力地耍完了“十八般武藝”之後,隻能抱怨道:“城裏人太盲目太糊塗了,難道是我自以為是嗎?我表演了各種武藝,就沒有人給予真正的重視,如果你來到我們蟻穴裏就會知道,我在蟻穴裏可是聲名顯赫的。”

回到家裏後,大力士螞蟻經過一夜的反省,終於變得有些聰明了。

其實,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不正像這隻大力士螞蟻嗎?因為耍了一些小聰明,就自以為名揚天下,幡然醒悟時才發現自己的名聲不過局限於蟻穴的範圍而已。

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要想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要不斷地調整自己。而要調整自己,就要有自我反省的習慣。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一個人都難免會有個性的缺陷以及智慧上的不足,因此人也常會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這就需要懂得反省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並不像人們想象得那樣一帆風順,要想在這條路上少犯錯誤,就需要不停地反省自己,培養自省意識,凡事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才能不斷改進,才不會迷失發展的方向。

三毛曾說過:“一個肯於虛心吸收觀察一切,經常反省、審察自己缺點和優點的人,在追求智慧上,就會比那些不懂得自省和觀察的人來得快速多了。”

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裏?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

對於任何剛開始經營事業的商人來說,最有價值的習慣就是在做出決定之前,好好地回顧一下自己的計劃。這種最後的檢查,也許隻需要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但收獲卻是很大的,它可以讓人有一個機會來整理自己的思路,回想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這就像是世界上那些非常有名的演員,他們在每次登台演出之前,雖然已經對自己扮演的角色很熟悉了,卻還是要合上劇本,在心裏迅速地把自己的角色重溫一遍。

當然,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其實也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要不然,古人怎麼會有“人貴有自知之明”、“好說己長便是短,目知己短便是長”之類的古訓呢?

學會“反省”,就是要反過身來省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清自己犯了哪些錯誤,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自省心強的人一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時時都會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可稱為“自我觀照”,其實質就是跳出自身之外,從外重新觀看審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最佳,從而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

在你身上,有什麼是值得你反省的呢?有沒有那種“隻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性習慣呢?在與人的交往中,你有沒有做過什麼對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利的事呢?你與人爭論時,是否也感覺到了自己有不對的地方呢?你是否說過不得體的話?

在做事方麵,你今天所做的事情,是否做得得當?有沒有想過怎樣做才會更好?在生命的進程中,自己至今做了些什麼事,有沒有進步?是否在浪費時間?目標完成了多少?你是否經常這樣反省自己,如果沒有,從現在起開始,你就應該培養自省的習慣!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經常是處於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中。一方麵,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麵,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的時候畏縮不前。反省自我,就是要加強自我修養,特別是培養自省能力,這就是我們提升個人氣場、贏得成功的關鍵。可以說,提升自我修養,就是提升氣場的最好的方法。

人不是聖賢,都會有過失錯誤。但是,能不能知過即改、從善如流,卻是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因此。我們要盡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斷增強自己的分辨能力,在看到別人的壞習慣的同時,也能主動地反觀自身,使自己及早地了解自己的習慣誤區,進而加以改正。

時常自省,就如同對鏡整衣,可以發現一個人不足之處,也可以窺見一個人思想與行為上的差錯,這些都是一個人提升氣場、完善自我的最好習慣。

懶惰阻礙氣場的提升

懶惰本身雖是指遲緩或遲鈍的意識或行動,但影響作用絕不僅僅如此。懶惰會阻礙氣場的提升。一個人無論有多好的天賦、多高的智商、多麼優越的條件、多麼強的氣場,如果他不勤奮努力,怕吃苦受累,就會流失自己的氣場,就永遠不可能走向成功。任何寶典,如果不勤奮地去研究發現,永遠也不可能轉化為財富。懶惰不僅使自己處境窘迫艱難,更會殃及他人。

查斯特·菲爾德曾說過:“隻有懶惰才能使人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在查斯特·菲爾德看來,懶惰是一種惡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負,懶惰會吞噬人的心靈,使其對那些勤奮之人充滿妒忌。懶惰會阻礙自身氣場的提升,因此那些生性懶惰的人不可能成為事業上的成功者,他們對工作和生活缺乏必要的追求,總想等著天上掉餡餅,在等待中蹉跎著自己的時光,所以等待他們的隻能是一次次的失敗。

古代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裏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裏快速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夫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了。

農夫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

可是,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夫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那些思想貧乏的人、愚蠢的人、慵懶怠惰的人隻注重事物的表象,無法看透事物的本質。他們不去學習,不增加閱曆,沒有人願意和他們交往,漸漸地他們在懶惰中喪失了自我,讓自己變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每天隻會夢想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情。

愚公移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看了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我們不禁要問,愚公的氣場和智叟的氣場,哪個更強大?

實踐證明,人與人之間,先天稟賦的差異是微不足道的。知識、學問和能力主要是通過後天得來的。由於知識、學問和能力的不同,人的氣場也就不同,有的強,有的弱。

一個上進的、有雄心壯誌的人,哪怕隻由於一時的懶惰,也會阻礙了氣場的提升,導致最後的失敗。隻有勤奮努力、不怕吃苦,才能使我們走向成功,才能使寶典、夢想、計劃、目標有現實意義。打個比方,勤奮就像食物和水一樣,能滋潤著我們,使我們提升氣場,走上成功之路。

氣場弱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懶惰,因為懶惰的實質無非是拖延、脫避,怯懦、保守。其實,某些先天的不足是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的。正如“勤能補拙,懶可致愚”所說。

懶惰的人希望什麼也不要做,最好什麼改變也不要發生,一切照舊,安於現狀。懶惰的人害怕改變,也阻礙改變。當你有提升氣場的行動時,懶惰就會出來阻礙。我們說愚公不愚,是因為他相信靠勤奮勞作能搬走大山;我們說智叟不智,是因為他被困難嚇倒而卻步不前。

“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學會勤奮,認認真真地去麵對每一件事,而懶惰,我們則要拒之千裏。

在《時間磁卡》一書中有一個關於生命的經典寓言,是這樣說的:

有四個20歲的青年去銀行貸款,銀行答應借給他們每人一筆巨款,條件是他們必須在50年內還清本息。

第一個青年想先玩25年,用生命的最後25年努力工作償還。結果他活到70歲都一事無成,死去時仍然負債累累。他的名字叫“懶惰”。

第二個青年用前25年拚命工作,45歲時他還清了所有的欠款,但是那一天他卻因勞累過度病倒了,不久就死了。他的遺照旁放著一個小牌,上麵寫著他的名字“狂熱”。

第三個青年在70歲上還清了債務,然後沒過幾天他去世了,他的死亡通知書上寫著他的名字“執著”。

第四個青年工作了40年,60歲時他還完了所有的債務。生命的最後十年,他成了一個旅行家,地球上的多數國家他都去過了。當70歲死去的時候,他麵帶微笑,人們至今都記得他的名字叫“從容”。

當年貸款給他們的那家銀行叫“生命銀行”。

比爾·蓋茨說:“懶惰、好逸惡勞乃是萬惡之源,懶惰會吞噬一個人的心靈,就像灰塵可以使鐵生鏽一樣,懶惰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掉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

可以說,懶惰是成功的絆腳石,是提升氣場的阻力。要應對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就必須改變懶惰的惡習,變得積極起來。但懶惰有時就是一條又粗又長的老藤,緊緊地拽著宿主不放。不過,看了上麵這個故事之後,大家應該就真正地懂得懶惰對氣場的危害性,會改變之前的懶惰做法,做一個勤奮的人。

自卑無法贏得強氣場

有些自卑者喜歡把主觀因素擴大,把一切過錯都歸於自身,讓自己背負很多無謂的罪名而無法釋懷,把日子過得很累,常常庸人自擾。殊不知,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而自卑對氣場的影響,卻是致命的。

自卑可以削弱一個人的氣場,在學習、工作和人際等方麵造成不良影響。例如,在學習上,缺乏知難而退的信心;在工作上,不敢大膽參與和開展各項活動;在人際關係中,自我孤立,最終認定“你看,我就是不行”。自卑感使人喪失了與其他人溝通的能力,久而久之,氣場就會越來越弱。

自卑者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讓人無法對其抱有希望,有時表現得很憂鬱,有時表現得很失望,這樣一來,自卑就無法贏得強氣場,在與其他人的合作中也會讓人無所適從。

自卑者總是一味輕視自己,總感到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麼也比不上別人。這種自我評價一旦占據心頭,就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憂鬱、煩惱、焦慮便紛至遝來。

1951年,英國人富蘭克林從自己拍得異常清晰的DNA(脫氧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就此還舉行了一次報告會。然而富蘭克林生性自卑且又多疑,總是懷疑自己論點的可靠性,後來竟然放棄了自己先前的假說。

可是,就在兩年之後,霍森和克裏克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分子結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的假說。這一假說的提出標誌著生物時代的開端,兩人還因此而獲得1962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

假如富蘭克林是個積極自信的人,堅信自己的假說,並繼續進行深入研究,那麼這一偉大的發現將永遠記載在他的英名之下。

自卑是一種因過度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外在表現,自卑者的氣場是羸弱的。通俗地說,自卑就是自我否定。自卑者消極認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自卑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放棄個人的努力和奮鬥,聽憑命運擺布,以各種借口自欺欺人,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客觀理由。內心的自卑,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是致命的,因而,如果發現自己自卑,就要及時用理性的態度把它鏟除掉。

“自卑之心,人皆有之。”自卑的人總是習慣於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結果越比越覺得不如別人,從而形成自卑心理。但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就是超越的意願相當強,但由於許多弱點是先天性的,已經無法大幅改變,因此會將精力集中在新的領域,希望能在其他方麵超越他人。例如,因身高較矮而感到自卑,於是在事業上更加努力,獲致更高的成就。

1870年,維也納一個商人家裏出生了一個叫阿德勒的男孩。他自小駝背,行動不便,看到哥哥健康活潑,他非常自卑,經常感到自己很不幸。

成年後,經過努力研究,他認為:由於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有時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但反過來,有時也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後來阿德勒在這方麵的學說使他名聲大噪,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他一生從事心理學研究,並創立了一個新的心理分析學派,即以“自卑情結”為中心的個體心理學派。

自卑與超越的相對強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會衍生出許多種不同的性格與行為來。有些人因為自卑而畏縮,越是自卑,氣場越弱,對於外界事物怯於表達自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門而入,或是能力不足,越想超越自卑,強氣場越是不足,結果演變成自暴自棄,最終往往認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幹脆全盤否定、全麵放棄。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絕對自信的人、永遠自信的人並不存在。無論自身素質、水平如何,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無論落到何種困境,無論競爭對手如何強大,都對自己有絕對必勝把握的人是極少見的。

所以,成功的人拒絕自卑,因為他們知道,自卑會把自己的氣場拖垮。一個人若被自卑所控製,其氣場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創造力也會因此而枯萎。

但不可否認,也有人會從另一種自卑當中開啟新的人生。

格林尼亞出生於一個百萬富翁之家,從小過著富足的生活,養成了遊手好閑的富家公子習性。而他自己,卻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所有人都喜歡自己,當然,尤其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