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改革開放的藍圖(1 / 3)

情係深圳特區

在瀕臨香港的我國南海之濱,深圳河畔,矗立著一座現代化的新興城市——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首批經濟特區中的代表,它以令世人驚歎的高速度在短短的幾年內從一個荒蕪的沙灘、破舊的小鎮基礎上拔地而起,建設成就舉世矚目,被譽為我國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

作為我國經濟特區的締造者,鄧小平對深圳特區寄予著厚望和深情;深圳特區,則以它那特有的風姿,向世人展示著鄧小平的膽略、勇氣和高瞻遠矚的睿智。

“劃出一塊地方來”,“辦一個特區”,“殺出一條血路”

1199778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正了中國前進的航向。“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已成為十億中國人民共同的行動。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提出,中國經濟之大鵬要騰飛,必須借助改革、開放這兩翼。

八億農民掀起的改革大潮已開始湧動,“包產到戶”不再是洪水猛獸。那麼,中國對外開放的突破口在哪兒呢?

11997799年44月,北京,中央工作會議。會議主要討論調整國民經濟等問題,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

在會議上,當時擔任廣東省委主要領導工作的習仲勳、楊尚昆向中央彙報工作,提出一個建議:廣東臨近港澳,可以發揮這一優勢,在對外開放上做點文章。

會議期間,鄧小平同他們進行了談話。

話題從延安談起。談到當年那麼小小的一塊邊區,後來竟打出這麼大一座江山;談到解放幾十年了,老邊區人民還不富裕。談話者不禁感慨萬分。

鄧小平陷入了沉思。然後,他說出了一句應當載入史冊的話:“你們上午那個彙報不錯嘛,在你們廣東劃出一塊地方來,也搞一個特區,怎麼樣?”

他說:“辦一個特區。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中央工作會議後不久,廣東、福建兩省委分別於11997799年6月6日、6月99日寫出了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呈送中央。

77月15日,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兩省委報告,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特區。

1199880年3月,中央在廣州召開廣東、福建兩省參加的會議。正式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

88月,全國人大召開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並頒布《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公開宣布:在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

還在11997799年,就有一批勇於“吃蟹”的創業者,進駐那條不寬的深圳河的北麵,開始了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嚐試——籌建特區。

1199880年88月26日,那個如今被全世界當作熱門話題談論的南中國海邊的小城,響起一片劈劈叭叭的爆竹聲。在這片熱鬧的爆竹聲中,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第一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了!

“我要來看看”,鄧小平踏上深圳特區這片熱土

11998844年1月244日,距農曆春節還有七天。紫荊在特區的路旁已綻開紫紅色的花朵,象征吉祥喜慶的盆盆金桔擺上了特區人居室的陽台。在深圳特區誕生後的第五個春天的這個中午,鄧小平邁著輕快穩健的步伐,踏上了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這片熱土。

?搖汽車駛向深圳迎賓館桂園別墅。路上,鄧小平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幾次輕輕地撥開車窗的紗簾,注視著一掠而過的樓群、工地、人流……

他說:“辦經濟特區是我的提議,中央的決定。五年了,到底怎麼樣,我要來看看。”

下午,在迎賓館六號樓會議室,鄧小平聽取深圳市委的工作彙報。

當時的市委書記、市長梁湘站在特區規劃示意圖前,介紹著深圳特區自然狀況,五年來引進外資、基建工程進展的情況。梁湘說,幾年來特區工農業產值、財政收入增長很快,1199882年工業產值為三億六千萬元,1199883年達到七億二千萬元。

“那就是一年翻了一番嘍?”鄧小平問。

梁湘答:“是翻了一番,比辦特區前的11997788年增長了十倍多。財政收入也比四年前增長了十倍,去年達到三億多。”

鄧小平滿意地點點頭。

聽完市委的彙報,鄧小平乘車來到剛剛竣工開業的國際商業大廈。在商場忙於采購年貨的特區人發現了身穿深灰色便服的鄧小平,喜出望外,熱烈鼓掌歡迎。

鄧小平登上二十層高的國商大廈樓頂,俯瞰正在建設中的羅湖新城區。他的麵前,矗立著已經建成和正在施工的六十多幢十八層以上的高樓群。在特區的規劃圖上,羅湖區將成為特區的商業金融中心。

鄧小平的目光落在馬路對麵正在施工的國貿大廈。這座後來被譽為“神州第一樓”、高五十三層的現代化建築,此時正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升騰。特區的建設者在國內率先采用大麵積滑模的先進施工工藝,在這兒創立了蜚聲中外的“深圳速度”。

天色已近黃昏,一抹晚霞映照著生機勃勃的特區。鄧小平推開陪同人員送上的大衣,迎著陣陣北風,目光由近及遠,久久注視著整個特區。

他說:“看見了,我都看清楚了 。”他對特區的建設發展速度表示滿意。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25日上午,鄧小平來到深圳河畔的漁民村訪問。身穿嶄新呢大衣的村黨支部書記吳伯森激動地把客人引進自己別墅式的樓房裏。這幢樓房上下兩層,一百八十平方米,有兩個客廳、六間臥室,還有飯廳、廚房、衛生間,樓上樓下的客廳裏各擺一台彩電和收錄機。

鄧小平問吳伯森:“你現在什麼都有了吧?”吳伯森說:“都有了。做夢也沒想到能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他再三感謝黨的富民政策。

吳伯森將客人引到一口池塘邊,指著一排養鴨的水上茅棚說:“這是60年代以前群眾住過的房子,現在都給鴨子住了。”他介紹道:去年全村年收入達四十七萬元,人均年收入二千八百元,每個勞動力年收入五千九百七十元,勞動力月均收入四百三十九元。

這時,陪同人員對鄧小平說:“比您的工資還高呢。”鄧小平略一沉吟,說:“全國農村要過上這樣的生活,恐怕還要一百年。”他又說,像深圳發展得這樣快,也得要五十年。

25日下午,鄧小平參觀了上 工業區深圳中航技術進出口公司。當鄧小平走進這家電子廠的防塵、恒溫的車間時,車間工人和技術人員在計算機屏幕上打出“振興中華,勤奮工作,向四化進軍”的字幕,表達他們對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衷心感激。

鄧小平興致勃勃地觀看了人和計算機下象棋的表演。在聽取該廠關於搞電腦軟件開發、發展智力密集型產品的企業發展情況彙報後,鄧小平高興地說:有一位美籍華裔學者告訴我,美國搞電腦軟件編製的都是一批娃娃、學生;他還建議我們要重視培訓青少年。全中國有那麼多娃娃、學生,搞軟件是完全有這個條件的。

26日上午,鄧小平來到瀕臨深圳灣的蛇口工業區辦公大樓。他看了工業區全景的模型後,指著窗外蛇口港碼頭問工業區領導袁庚,碼頭是什麼時候建成的?能停多少噸位的船?袁庚一一作了回答。

袁庚特別提到,辦特區以前,蛇口是人口外流外逃的口子,辦了特區以後,不但人員不外流了,相反,現在是人才回流、資金回流。幾年來由客商獨資或合資興辦了四十七家企業,其中三十家已投產,十家開始盈利。企業職工工資水平已超過澳門。袁庚說,蛇口改革了勞動人事製度,實行招聘和合同製,實行職務工資和浮動工資。幾年來的實踐,我們體會最深的是:勞動人事製度的改革要同工資製度的改革同步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要同步進行。聽罷,鄧小平頷首微笑。

在蛇口工業區,鄧小平首先視察了微波通訊站,而後到合資經營的華益鋁材廠和海上旅遊中心參觀。鄧小平為我國首座海上旅遊中心揮筆寫下了“海上世界”四個字。

幾天的實地考察,鄧小平對特區這一新生事物的旺盛生命力有了更直接的感觸。離開深圳到達廣州,他欣然提筆,為深圳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特區是個窗口”,“在深圳那裏現在至少有兩件事情可以搞”

11998844年2月中旬,鄧小平結束對深圳、珠海、廈門三特區的視察,返回北京。

2月25日,經過深思熟慮,鄧小平與幾位中央領導進行了談話。

鄧小平說:“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景象。深圳的建設速度相當快。其中蛇口更快,原因是給了他們一點權力,500萬美元以下的開支可以自己作主。他們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蓋房子,幾天就是一層,一幢大樓沒有多少天就蓋起來了。那裏的施工隊伍還是內地去的,效率高的原因是搞了承包製,賞罰分明。”

他還說:“聽說深圳治安比過去好了,跑到香港的人開始回來,原因之一是就業多,收入增加了,物質條件也好多了,說明精神文明是從物質文明來的嘛!”

說著,鄧小平的神色嚴肅起來,“我們建立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將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麵、培養人才方麵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們的對外影響。”

他緩了口氣,話題又落到深圳特區上來,“在深圳那裏現在至少有兩件事情可以搞,一個是建核電站,一個是吸引華僑投資辦所大學。華僑在那裏辦大學,由他們聘請國外水平高的教授,從國外購買教學設備,這樣可以給我們培養一批人才。”

11998844年,深圳尚處於初創、起步階段。一些人對它懷疑,有人非議。各種困難和阻力,擋在深圳剛剛抬起的腳步前。

但深圳和深圳人是幸運的。鄧小平在最關鍵的時刻對深圳予以最強有力的支持。深圳不再為各種議論的紛擾而忐忑不安。

“深圳經濟特區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試驗”

1199885年77月15日,人民大會堂。隔著擺放茶杯的茶幾,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錢伯斯與鄧小平分坐在賓、主席上。作為老朋友,會談的氣氛是親切融洽的。

十年前,錢伯斯訪問中國時,曾見過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十年後再次來訪,錢伯斯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是中國幾年來的改革開放,產生了令人振奮的大變化;二是八十一歲高齡的鄧小平,竟如此身體硬朗、精神飽滿。他對這兩點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錢伯斯毫不掩飾對鄧小平的身體健康的羨慕,問鄧小平:“我想請教一下,您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是什麼?”

鄧小平笑了,說:“許多客人問過我,我的回答是四個字‘樂觀主義’。天塌下來不要緊,有人頂著。”他說:“我是三上三下的人,對什麼問題都持樂觀的態度,相信自己的信念總會實現。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

錢伯斯說:“十年前我曾訪問過中國,這次我們看到中國發生了很大變化。”

鄧小平說:變化是有的,但還是小變化。十年或十五年以後,我們的變化可能會更顯著一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新路。我們的開放政策和其他一係列經濟政策以及全麵的體製改革都是一種試驗。鄧小平強調:開放政策和經濟體製改革一定要堅持下去,不能變化。變就意味著沒有出路。我相信我們的政策是會成功的。

錢伯斯認真地聽著。他對鄧小平說:“你對自己的政策保持如此的信念,使我十分欽佩。”他告訴鄧小平,他將前往深圳特區參觀。

鄧小平說:“深圳經濟特區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試驗。現在看來,我們原來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他又說,你們可以看到深圳的發展是很快的,但這畢竟是一個試驗。現在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不過,特區開始才三年多一些時間,再過三年總會找出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鄧小平對深圳特區的情況了如指掌。就如他當年運籌帷幄、指揮聲勢浩大的淮海戰役,熟悉戰區內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村莊,熟悉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攻守態勢。在肯定深圳特區建設成就的同時,他以極其敏銳的洞察力透析著深圳異乎尋常的發展速度背後隱藏著的問題。他在提醒深圳,在鼓勵深圳開拓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