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改革開放的藍圖03(2 / 3)

這次軍委擴大會議,無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史上抹下了重重的一筆:會議通過了《軍隊體製改革、精簡整編方案》,要求在兩年內減少軍隊員額一百萬;會議提出對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把軍隊工作由原來的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準備狀態,真正轉入相對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

6月10日,中國官方最大的新聞機構——新華通訊社正式播發了百萬裁軍的消息:“中國政府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一百萬。這是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6月4日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的……”

一霎間,國際輿論沸騰了。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各大新聞媒介連篇累牘地刊登報道和評論,國際政壇的風雲人物們也紛紛發表談話,盛讚中國軍隊的這一重大舉動,並對那位作出這一決策的老人交口歎服。

據有關統計資料,1985年,中央軍委所屬的總參、總政、總後三總部的處以上機構減少了近六分之一,機關人員精簡了近一半;原有的十一個大軍區精簡合並為七個;減少軍級以上單位三十一個;撤銷師、團級單位四千零五十四個;縣、市人民武裝部改為地方建製,幹部戰士退出現役;軍隊內部管理的七十六種幹部職務改由戰士擔任,官兵比例降為1∶:3.3。

1986年為“國際和平年”,中國軍隊從總體上完成了裁軍百萬的戰略性行動,以實際行動體現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為世界和平事業作出貢獻的誠意和決心。

1987年,百萬裁軍行動勝利結束。

百萬裁軍,是我軍建設史上的一個嶄新的起點,是我軍向鄧小平提出的新時期軍隊建設總目標——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邁出的戰略性的一步!

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為對撞機工程奠基

10月的北京,秋高氣爽,景色怡人。北京西郊,香山紅葉似火,昆明湖的碧波如緞。

1984年10月7日,鄧小平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參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奠基典禮。

萬裏、方毅、楊尚昆、餘秋裏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了,美籍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來了,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基沃思博士、美國駐華大使恒安石、參加中美高能物理第五次聯合委員會會議的美方代表團全體成員來了,中國科學院有關方麵的專家學者也來了……匆匆趕來的人們,臉上掛著喜氣洋洋的神色。

這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當時,世界上已經運行和正在建造的對撞機和同步輻射裝置共有四十多台。我國計劃在1988年建成出束的這台對撞機的能量應為22億至28億電子伏,由五大部分組成,即:注入器、儲存環、探測器、同步輻射實驗區和計算中心。它是我國科學工作者在“一機兩用,應用為主”的方針指導下,充分吸收國外經驗,反複進行探討和論證的基礎上,獨立設計的。它既可以用來進行探索微觀世界的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也可以在許多領域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生產服務。這台對撞機的開工建設,不僅表示我國高能物理研究基地的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誌著我國的科學技術和工業水平正在向新的高峰發展。

上午10時,鄧小平到達高能所。在工程領導小組負責人穀羽、張壽、林宗棠、張百發等陪同下,鄧小平饒有興趣地觀看了工程的模型,認真聽取了工程經理、高能所副所長謝家麟關於對撞機性能、用途及工程總體規劃的彙報。

謝家麟說:“在工程的論證過程中,李政道博士付出了巨大的勞動。”

鄧小平轉身握著李政道的手:“謝謝你嗬!”

李政道謙遜地笑著說:“應該謝謝鄧主任的關心和支持。”

有關同誌介紹,工程將於1988年竣工。鄧小平聽後點點頭,高興地說:“祝工程如期完工。”

而後,鄧小平參觀了10兆電子伏質子直線加速器。這是高能所研製的我國第一台質子直線加速器,主要用於生產短壽命醫用同位素和開展中子治癌臨床研究。

對撞機工程工地上,彩旗飄揚,鑼鼓喧天。盡管這裏現在還是一片荒野,但現場的人們都確信,幾年後,這裏將矗立起一座引人注目的現代科技工程。

鄧小平緩步走到奠基的基石前。潔白的長條大理石基石上,鐫刻著鄧小平書寫的銘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奠基。”基石上端,紅綢紮製的彩球分外耀眼。

鄧小平拿起一把鐵鍁,躬身鏟起滿滿一鍁黃土,轉身傾培在基石上。霎時,熱烈的掌聲響起,經久不息。

電子對撞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了!

“要堅持,下決心,不要再猶豫了”

對發展高能物理、建造電子對撞機,鄧小平傾注了巨大的心血。

早在197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阿達姆斯訪華,曾向鄧小平提出:你們目前經濟並不發達,為什麼要開展高能物理研究,搞高能加速器呢?鄧小平明確答道:這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既然要搞四個現代化,就得看高一點,看遠一點,不能隻看到眼前。鄧小平的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一個成熟的領導者的遠見卓識。

當時,我國計劃在北京建造一台5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代號“八七工程”。

1980年底,聶華桐等十多位美籍華裔科學家致信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對“八七工程”提出異議,認為該工程耗資大、技術水平低、難以作出有意義的物理結果。鄧小平對這封信極為重視。1981年1月,他批示,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召集有關專家進行論證。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有關方麵廣泛征求國內外同行專家的意見,並召開“高能物理玉泉路研究基地調整方案論證會”。在近一年的時間裏,經多方麵的反複論證和研究,形成兩條明確的建議:(1)高能物理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我國應該得到發展,因此加速器建造工程仍應進行。(2)調整原建造方案,改建一台2×22億電子伏正負電子對撞機。建造這種加速器是我國經濟條件所允許的,不僅可以使我國高能物理研究進入世界前沿,而且能夠直接為其它邊緣學科和國民經濟服務,並帶動諸多高技術的發展與應用。1981年12月22日,李昌、錢三強代表中國科學院向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詳細彙報了論證過程和方案調整意見,請求批準建造正負電子對撞機。

當日,鄧小平在報告上作出批示:“這項工程進行到這個程度,不宜中斷,他們所提方針,比較切實可行,我讚成加以批準,不再猶豫。”

12月25日,鄧小平會見了為這次調整建造方案提出寶貴建議的李政道教授,並稱讚他多年來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了許多工作。會見前,鄧小平再次指示萬裏、姚依林和中科院的有關負責人:“要堅持,下決心,不要再猶豫了。”談到工程進度和經費,鄧小平說:“按五年為期,經費要放寬一些,不要再猶豫不決了,這個益處是很大的。”

“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

經過四年夜以繼日的奮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如期完成。1988年10月16日,電子對撞機第一次實現了正負電子對撞。《人民日報》以顯著位置刊登報道,稱之為“我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它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我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揭開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10月24日上午,秋雨洗過的北京晴空萬裏。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外鮮花盛開,爭芳吐妍,迎接著我們的總設計師的到來。

10時,鄧小平踏入了四年前曾為之奠基的對撞機國家實驗室。那時候,這兒還是一片荒野;而今,已儼然是一座現代化的高科技城。鄧小平滿麵笑容,為這一巨大的變化而發自內心地高興。這是對參與這一工程的近萬名科技專家和建設者的讚許。

鄧小平走進休息室。李政道教授迎上前來,鄧小平握著他的手說:“感謝你為這個工程做了很多工作。”李政道笑著答:“這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結果”。

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與美國總統卡特簽署了“中美科學技術合作協定”。這為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奠定了基礎。隨之,方毅代表國家科委與美國能源部簽訂了“在高能物理領域進行合作的執行協議”,並成立了中美高能物理聯合委員會。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不僅為我國培養了一批高能物理和高能加速器建造方麵的骨幹,同時還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儀器設備,對縮短對撞機工程的建造時間起了很大作用。作為熱愛祖國的炎黃子孫,李政道博士在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和幫助建造對撞機方麵盡了自己的力量,他曾組織美國五大國家實驗室的一流專家給該工程以諸多幫助。

?搖?搖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向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彙報了有關工程情況。鄧小平仔細地聽著,偶爾插話詢問一些具體情況。當介紹到對撞機工程得到了國際高能物理界的同行們的大力支持時,鄧小平帶頭鼓起掌來。

麵對國內、國外的專家以及有關方麵的負責同誌,鄧小平作了簡短的講話:“說起我們這個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我先講個故事。有一位歐洲朋友,是位科學家,向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目前經濟並不發達,為什麼要搞這個東西?我就回答他,這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不能隻看到眼前。”

“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訂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也製訂了高科技發展計劃。下一個世界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說到這兒,鄧小平加重了語氣:“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裏,中國不能安於落後,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搞這個工程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一些重大項目,中國也不能不參與,盡管窮。因為你不參與,不加入發展的行列,差距越來越大。現在我們有些方麵落後,但不是一切都落後。這個工程本身也證明了這一點。當然,有李政道和其他國際朋友的幫助,使我們少走彎路。但是這個工程不完全是照搬過來的,中間也還有我們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的創造。”

鄧小平打了一個手勢:“總之,不僅這個工程,還有其他高科技領域,都不要失掉時機,都要開始接觸,這個線不能斷了,要不然我們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

鄧小平的講話,贏得了一片熱烈的掌聲。掌聲中,中國的科學家們增添了向世界高科技領域衝刺的勇氣、信心和力量;掌聲中,外國專家看到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講話結束,鄧小平、楊尚昆、李鵬、萬裏等中央領導同誌來到報告廳,與參加中美高能物理聯合會議的美國專家、參加工程建設的我國高能所部分代表合影。而後,來到專家樓前廣場,接見了在此等候的七百多名工程建設者。

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參觀對撞機部分設施的過程中,84歲高齡的鄧小平興致勃勃,步履穩健。有人迎上來攙扶、請他休息一下,他都說:“不用,不用。”

鄧小平首先來到實驗室的地下隧道,這兒是長達幾百米的電子注入器所在地。鄧小平不顧悶熱的空氣和隆隆的機器聲,邊仔細地觀看,邊聽取周光召、李政道等的介紹。走出隧道,鄧小平躬身穿過低矮的區間,跨上高台階,進入儲貯存環參觀。接著,鄧小平又一口氣攀登了一百多級台階,觀看了控製室。

在中央控製樓的門廳,鄧小平察看了陳列在廳內的加速管。周光召介紹:“這根管子出口要賣五萬美元。現在已向美國、巴西等國出口,訂購和洽談的總額已有五百多萬美元。”鄧小平聽後暢快地笑了。

“特區姓‘社’不姓‘資’”

“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

時隔八年,又一個1月,南國又一個滿目蔥綠的春天。

1992年1月19日上午,披著千裏風塵的專列駛入深圳車站,鄧小平再次蒞臨深圳經濟特區。

?搖?搖和1984年1月的那次特區之行一樣,他的心情還是那樣急迫,他的腳步不願稍有停頓。在下塌的迎賓館桂園,深圳市負責人勸老人家休息一下,鄧小平說:“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處看看。”

旅行車在市區緩緩前行,鄧小平乘車觀光深圳市容。車窗後那雙飽經滄桑卻仍炯炯有神的目光,熱切地注視著視野中不斷變幻著的一切。

變了!八年前還隻是存在於規劃圖上的樓群,今天已傲然矗立,直插雲天;八年前的羊腸小道,而今拓展為縱橫交錯、車水馬龍的寬闊平整的馬路。一座繁榮興旺、蒸蒸日上的現代化城市,自豪地敞開全身心,接受這位締造者的檢閱。

鄧小平笑了,發自內心的笑從麵頰上流露出來。後來他說:“1984年我來過廣東。當時,農村改革搞了幾年,城市改革剛開始,經濟特區才起步。八年過去了,這次來看,深圳、珠海特區和其他一些地方,發展得這麼快,我沒有想到。看了以後,信心增加了。”

車在行進。鄧小平與身旁坐著的廣東省和深圳市負責人邊看邊談。

“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製是主體,外商投資隻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資部分,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麵得到益處嘛!”一開口,鄧小平就為特區人卸下了一直困擾著他們的思想壓力,為特區“正名”。

“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隻要我們頭腦清醒,就不怕。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裏。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製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鄧小平很激動地說。

深圳火車站映入眼簾。車站大樓上,鄧小平手書的“深圳”兩個紅色大字赫然醒目。鄧林指著車窗外的字,對父親說:“你看,這是你的題字,人們都說寫得好。”

鄧小平轉過頭來,目光落在去年夏天新落成的火車站大樓。另一個女兒鄧楠接過話題,風趣地對老人說:“這是你的專利,也屬知識產權問題。”鄧小平和同車的人們都禁不住笑了起來。

隨即,鄧小平又向省負責人提出了對廣東經濟發展的要求:“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他還特別叮囑:“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車子在皇崗口岸停下。皇崗口岸1989年年底開通,占地一平方公裏,有一百八十條通道,是亞洲最大的陸路口岸。鄧小平走到深圳河大橋橋頭,凝神眺望著對岸。那邊,就是香港。

此時,這位“一國兩製”政策的倡導者,是否又想到了中英兩國談判的日日夜夜?是否又在運籌1997年香港主權回收後的管理、發展大計?

鄧小平登上國貿大廈,遠眺市容,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20日上午,深圳特區陽光明媚。鄧小平登上了特區的最高建築——國貿大廈。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時,這座宏偉建築尚未竣工。

國貿大廈頂端的旋轉餐廳。一張鋪著潔白台布的長桌上,擺著一幅彩色的深圳特區總體規劃圖。寬大的玻璃窗外,深圳市容盡收眼底。鄧小平遠眺市容,回首察看規劃圖,並聽取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的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