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改革開放的藍圖03(1 / 3)

\u0006l\u0003�1人們似乎還沒有反應過來,一場真槍實彈的“戰爭”已伴隨著隆隆的炮聲和殲擊機巨大的轟鳴聲在廣袤的原野上展開。戰爭之神瞬間抖開了他那龐然的翅膀,肆無忌憚地掃蕩著萬物。樹木在蜷伏,大地在顫抖……

這是一場現代技術、現代武器的抗衡。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加儂炮、榴彈炮、火箭炮,坦克、裝甲車……天上地下,立體交叉火力網籠罩著空間。雷達、電子幹擾機,空降傘兵、火箭布雷,防化武器、噴火裝備……各種新式武器大顯神通,充分顯示著現代戰爭的特點。

這更是一場智與勇的較量。紅、藍兩軍棋逢對手,各展所長。“紅軍”率先出動轟炸機群,兵逼對方上空;“藍軍”毫不示弱,在奮力爭奪製空權的同時,實施大規模的地麵衝擊。“紅軍”地空部隊全麵推進,向縱深擴大戰果;“藍軍”則集中精銳兵力,向對方指揮所實施毀滅性打擊……

演習驚心動魄,扣人心弦。身經百戰的鄧小平也為這宏偉壯觀的場麵所深深吸引,他情不自禁地立起身,不時地鼓起掌來。在座的中央首長無不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驚歎、稱道。王震高興地說,軍隊還是多花點錢好。李先念也說,還是要多搞點裝備。廖承誌因在京接見外賓而耽誤了一些時間,匆匆趕來也晚了點,連聲說遺憾。

持續四天的演習大獲成功。一向嚴肅的鄧小平,臉上也滿是笑容。在招待各大單位領導的招待會上,鄧小平興致勃勃,和將軍們一一幹杯。出於為父親的健康考慮,在場的女兒企圖擋駕,鄧小平卻對眾人說:“我能喝,她盡給我搗亂。”立時,歡笑聲四起。

思考良久,他拿起筆,在原稿上添加了“正規化”三個字

19日上午,張北附近某機場。天空陰沉,一場秋雨已然臨近。

陸海空三軍閱兵式仍如期進行。剛剛經曆過“戰爭”洗禮的演習部隊,全然沒有把天公的這一小小玩笑放在眼裏。

七十七歲的軍委主席鄧小平乘著“紅旗”敞篷車,穿過受閱部隊,舉手行禮,潔白的手套在漆黑的車身映照下格外醒目。

“同誌們好!”

“同誌們辛苦了!”

回答他的,是受閱部隊驚天動地的呼應聲。

回到閱兵台上,鄧小平發表講話,對華北軍事大演習予以高度評價:“這次演習,檢驗了部隊現代化、正規化的成果,較好地體現了現代戰爭的特點,摸索了現代條件下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經驗,提高了部隊軍政素質和實戰水平。這對全軍的建設、戰備和訓練是一個有力的推動。演習達到了預期目的,是成功的!”

作為我軍統帥,從策劃這次演習伊始,鄧小平的目光就沒有僅僅盯在演習的成敗上。他一直在思考著一個極為重大的問題:新時期我軍的建設目標是什麼?這次閱兵前,鄧小平仔細地審閱了閱兵式上的講話稿。思考良久,他拿起筆,為原稿中“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一句,添上了“正規化”三個字。

現在,他第一次揭開了這一問題的答案。他響亮地號召全軍:“我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肩負著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四化建設的光榮使命。因此,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遠處的群山回應著,那堅定有力的聲音被傳出很遠,很遠——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百萬裁軍震寰宇

鄧小平話鋒一轉,神色嚴肅起來:“八十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

建國三十五周年盛大慶典之後不久,1984年10月25日,一次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在京西賓館舉行。

坐落在北京西長安街南側的京西賓館,戒備森嚴,給人以神秘的感覺。軍隊的許多高層會議在這兒召開,許多重大決策在這兒作出。

這次召開的,是軍委組織的座談會。出席者,囊括了軍隊各方麵的頭麵人物,包括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和十一個大軍區的最高軍政首長。

會議進行到第八天,即11月1日,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會上做了近九十分鍾的講話。

“從哪裏講起呢?”鄧小平環視了一眼在座的將軍們,很隨和、輕鬆地自問道。

“從這次國慶閱兵講起吧。我不是講這次閱兵如何,這次閱兵是不錯的,國際國內反映都很好。最近有位國際友人講,非常好。”

說到這兒,鄧小平稍加停頓。整整一個月前的今天,天安門前人海如潮,歡聲笑語響徹雲霄。特別是那規模宏大、場麵壯觀的閱兵式,令國人人心振奮、世界深深注視。提起這事,將軍們麵露喜悅,似乎那引導著受閱部隊的鮮豔奪目的八一軍旗還在眼前飄動。

此時,鄧小平的思緒並沒有停留在慶典、閱兵上,他看得更遠、更深。他話鋒一轉,神色嚴肅起來:“我說有個缺陷,就是八十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

軍隊高層領導年齡老化,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又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正因為這個問題很敏感,所以鄧小平顯然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他先從自己這個軍委主席自身談起,並說:“這是個得罪人的事情啊!我來得罪吧,不把這個矛盾交給新的軍委主席。”

由幹部年齡老化的現狀,鄧小平又談到與之相關的幹部年輕化問題:“前兩年解決了軍以下各級領導班子的年輕化問題,但是高層領導的年輕化還沒有解決。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選拔優秀人才,看準了的,就要把他提到重要的或更重要的崗位上;二是要讓位,希望在我們軍隊中出現一些開明人士。”

鄧小平深知,軍隊存在的問題,並不隻是幹部年齡老化這一問題。更嚴重的,是幾經周折都沒有能夠解決的“腫”的問題,即機構臃腫、冗員過多。於是,他接著談到了軍隊如何服從整個國家建設大局這一話題。

“我想談一談顧全大局的問題。這個大局就是我們國家建設的大局。現在我們這個國家確實是生氣勃勃,一片興旺。外國很多人都這麼看、這麼說。出現這種局麵是最近五年,特別是最近三年,也就是農村政策見效以後,這就增加了我們的信心。”鄧小平在概括了改革、開放政策及其到20世紀末實現翻兩番的任務後,強調:“現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這個問題,我們軍隊有自己的責任,不能妨礙這個大局,要緊密地配合這個大局,而且要在這個大局下麵行動。軍隊各個方麵都和國家建設有關係,都要考慮如何支援和積極參加國家建設。無論空軍也好,海軍也好,國防科工委也好,都應該考慮騰出力量來支援國家經濟的發展。”

據此,鄧小平提出了軍隊的體製改革,提出軍隊要進一步實行精簡整編。

而這次體製改革和精簡整編的主要任務,就是裁減軍隊人員一百萬!

當鄧小平緩慢而堅定地提出裁軍百萬的決策時,盡管在座的將軍們都是久經沙場、有著堅強超人的抑製力的,盡管他們事先已捕捉到一些消息,但他們心裏仍然感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這是一場傷筋動骨的改革!這是新時期軍隊建設的一次大動作!

鄧小平在1982年軍隊精簡整編方案上批道:這是一個不能令人滿意的方案?搖?搖

從1949年建國開始,中國軍隊一直是世界各國中人數最多的一支軍隊。1975年,我軍人數竟高達六百六十一萬人。

兵員多,機構臃腫,官兵比例也不合理,當時世界上幾個國家軍隊中的官兵比例分別是:蘇聯1∶:4.56;美國1∶:6.15;聯邦德國1∶:10;法國1∶:17。而中國是1∶:2.45,即平均一個軍官隻領導兩個半士兵。

龐大的軍隊必然帶來數目可觀的軍費開支。1985年,中國的軍費總額達一百九十一億元,約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2%。盡管這個數字和蘇、美兩國的軍費開支相比已少得可憐,不及蘇聯軍費的零頭,但就中國當時經濟發展的水平而言已相當可觀。然而,這筆軍費並沒有能夠真正運用於軍備更新和提高軍隊戰鬥力方麵,而是大部分被眾多兵員的“人頭費”占去了。

顯然,這種狀況不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也不利於我軍自身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必須花大力氣、下大決心迅速改變現狀!

信手翻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就可以深切地感到:早在1975年鄧小平主持軍委工作時,就把“消腫”作為軍隊整頓的主要任務。1975年1月25日,即鄧小平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僅二十天,他就在會上一針見血地提出:“現在,好多優良傳統丟掉了,軍隊臃腫不堪。軍隊的人數增加很多,軍費開支占國家預算的比重增大,把很多錢花費在人員的穿衣吃飯上麵。更主要的是,軍隊膨脹起來,不精幹,打起仗來就不行。”為此,他明確提出:“軍隊要整頓”。同年7月14日,鄧小平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進一步強調:“這次會議研究精簡整編,就是解決腫的問題。”……

1977年,鄧小平複出。在年底召開的軍委全體會議上,鄧小平舊話重提:軍隊中的“腫”字,我們還沒有很好地解決。盡管我們部隊這樣大,但連隊並不充實,而各級機關卻十分龐大,臃腫的情況很嚴重。在鄧小平等的主持下,這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部隊編製體製的調整方案》,要求部隊按確定的編製定額進行精簡。也就是在這次會上,鄧小平還提醒在座的領導同誌:“以後還有沒有精簡的問題?還有。以後精簡,主要是精簡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機關,首先是總部和軍兵種、大軍區、省軍區的機關。”

很顯然,當時的鄧小平已經對解決軍隊“腫”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考慮。幾年後,1980年至1982年新一輪精簡整編又在軍隊中展開,國家基建工程兵等被撤銷,鐵道兵撤銷、並入鐵道部……

經過1975年至1982年的曆次精簡整編,我軍“腫”的問題已有所改觀。但是,鄧小平並沒有就此止步。他認為,軍隊沒有一次脫胎換骨式的大動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在1982年9月中央軍委下達的軍隊體製改革精簡整編方案上批道:這是一個不能令人滿意的方案,現在可以作為第一步實行,以後還得研究。

於是,1984年鄧小平作出了驚世之舉:百萬大裁軍。

鄧小平侃侃而談:“減少一百萬,實際上並沒有削弱軍隊的戰鬥力”

1985年,被世人稱為中國的裁軍年。

醞釀已久的百萬大裁軍,在這一年被正式宣布實施。而正式宣布這一重大決定的,還是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

1985年6月4日,軍委擴大會議在京西賓館召開。

“在這麼一個重要會議上,我想先就裁減軍隊這件事情,講幾句話”。一開口,鄧小平就點出了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

“我們下這樣大的決心,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員額減少一百萬,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現。它表明,擁有十億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願意並且用自己實際行動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幾十年來,經曆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國際輿論一再呼籲人們重視戰爭的危害,聯合國也一直把裁軍列為其工作的基本任務之一,但事實是:超級大國口頭上承諾要裁軍,背後卻不斷加緊軍備競賽,軍費和核武器越“裁”越多。1985年,全世界軍費已高達一萬億美元。在世界裁軍進程逡巡不前之際,我軍單方麵宣布裁軍百萬,這無疑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廣泛的影響。

鄧小平侃侃而談,辯證地闡述了裁軍百萬的必要性:“減少一百萬,實際上並沒有削弱軍隊的戰鬥力,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即使國際形勢惡化,這個裁減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過去我們講過,這麼臃腫的機構如果不‘消腫’,不要說指揮作戰,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裁軍百萬,不僅是鄧小平在考察了我軍的現狀,從我軍自身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這一方麵考慮而作出的,也是鄧小平對新的國際形勢進行冷靜的科學的分析後作出的正確決策。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世界性戰爭迫在眉睫,因此,軍隊建設始終圍繞著加強戰略、擴大軍隊編製、隨時準備打仗而進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以冷靜的客觀的態度對國際形勢進行觀察,並據此作出了新的判斷。早在1980年,他就認為:“冷靜地判斷國際形勢,多爭取一點時間不打仗還是可能的。在這段時間裏,我們應當盡可能地減少軍費開支來加強國家建設。”此後,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就在1984年11月初次提出裁軍百萬決策的那次軍委座談會上,鄧小平指出:“講戰爭危險,從毛主席那個時候講起,講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們又講了好久。現在我們應該真正冷靜地作出新的判斷。”他明確提出,世界大戰短時期內打不起來,並說:“我們既然看準了這一點,就犯不著花更多的錢用於國防開支,要騰出更多的錢來搞建設。可以下這個決心。”

現在,裁軍百萬的決策即將實施,麵對我軍的高級將領們,鄧小平將自己多年來逐漸考慮成熟的看法擺了出來,旨在闡明百萬裁軍決策的國際背景,指導我軍建設實現戰略性轉變。他說:“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有變化,對外政策也有變化,這是兩個重要的轉變。”

?搖?搖“第一個轉變,是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認識。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認為就打世界大戰來說,隻有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一個蘇聯,一個美國,而這兩家都還不敢打。”鄧小平麵帶微笑,扳著手指,梳理著自己的思路:一是蘇美兩國都有毀滅對手的力量,毀滅人類恐怕還辦不到;二是這兩家都在努力進行全球戰略部署,但都沒有完成;三是世界戰爭的危險雖然還是存在的,但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鄧小平一揮手,提高了聲音:“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據對世界大勢的這些分析,以及對我們周圍環境的分析,我們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

“第二個轉變,是我們的對外政策。過去有一段時間,針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我們搞了‘一條線’的戰略,就是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到美國這樣的‘一條線’。現在我們改變了這個戰略,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鄧小平目光灼灼,仿佛當年站在聯合國的講台上,向國際社會宣布中國的對外政策:“我們奉行獨立自主的正確的外交路線和對外政策,高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旗幟,堅決地站在和平力量一邊,誰搞霸權就反對誰,誰搞戰爭就反對誰。所以,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力量的發展,是製約戰爭力量的發展。”說到這兒,鄧小平微微一笑。眾人皆知,鄧小平是打橋牌的高手。如此高齡,頭腦仍如此清楚敏感,不能不說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他這一業餘愛好。此時,鄧小平卻將這一愛好運用於外交政策,幽默地說:“我們中國不打別人的牌,也不允許任何人打中國牌,這個我們說到做到。這就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的發言權。”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闡述這“兩大轉變”。將軍們都明顯感到了它的分量,低頭匆匆地記錄著。

鄧小平點燃一支煙,深深地吸了一口,徐徐地舒了口氣,接著說:“現在看來,這兩個變化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益的,我們要堅持下去。隻要堅持這樣的判斷和這樣的政策,我們就能放膽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建設。”

“最後我再講一點。”在講話即將結束時,鄧小平重提1984年軍委座談會上的話題,即正確處理軍隊建設與國家建設的關係問題:“大家很關心軍隊的建設,關心軍隊裝備的現代化,這個問題也涉及大局。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隻有三個現代化了?但是,四化總得有先有後。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隻有國民經濟建立了比較好的基礎才有可能。所以,我們要忍耐幾年。……現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麼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