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改革開放的藍圖02(1 / 3)

因此,鄧小平對這個問題沒有直接答複,隻是說“可以考慮”。接著又問“自由港,實行哪些政策呢?”

在場的幾位省市領導議論了一下,項南作了回答:“人員自由來往,貨幣自由兌換,貨物自由進出。”

2月9日,鄧小平視察了廈門湖裏工業區,並欣然揮筆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

2月10日上午,鄧小平在廈門萬石岩植物園冒雨種下一棵樟樹,然後登車北返。

回到北京,鄧小平邀集幾位中央領導同誌談話,一個重大的新決策作出了。

鄧小平說:“廈門特區地方劃得太小,要把整個廈門島搞成特區。這樣就能吸收大批華僑資金、港台資金,許多外國人也會來投資,而且可以把周圍地區帶動起來,使整個福建省的經濟活躍起來。廈門特區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在國際上是有先例的。隻要資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就會來投資,我看這不會失敗,肯定益處很大。”

3月5日,國務院特區辦的同誌專程到廈門傳達了這一講話。

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文件: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5年7月29日,國務院批準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廈門全島(包括鼓浪嶼),並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政策。

自由港成為鄧小平送給廈門人民的一大政策。這一政策為廈門經濟的起飛插上了翅膀。

對“榮老板”的支持和關懷

鄧小平目光注視著榮毅仁,直接點將

11997799年1月,古都北京。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尚未退去,北海公園的湖麵上還結著堅冰。但裹著棉衣、騎車從街頭匆匆而過的北京人,似乎已經感覺到了春之萌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結束不久,中央作出的一係列重大決策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催動著祖國新的春天的到來。

177日上午10時,人民大會堂。鄧小平邀請原工商界的榮毅仁等五位代表人士座談。

落座後,鄧小平開宗明義:“聽說你們對如何搞好經濟建設有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很高興。今天就請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榮毅仁、胡厥文、胡子昂、古耕虞、周叔五位代表相視一笑。這正是他們的想法。

鄧小平接著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過去耽誤的時間太久了,不搞快點不行。我們現在搞建設,知識不夠,資金不足,怎麼辦呢?鄧小平向在座的五位“老板”闡述了對外開放的設想:“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吸收外資可以采取補償貿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營,先選擇資金周轉快的行業做起……”

鄧小平的坦誠直言,頓時使座談的氣氛融洽、熱烈起來。五位“老板”敞開心扉,談了各自的看法,並提出:“要發揮原工商者的作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應該使用起來,能幹的人就當幹部。”

鄧小平點點頭:“對這方麵的情況,你們比較熟悉,可以多做工作。比如說旅遊業,你們可以推薦有本領的人當公司經理,有的可以先當顧問。還要請你們推薦有技術專長、有管理經驗的人管理企業,特別是新行業的企業。不僅是國內的人,還有在國外的人,都可以用,條件起碼是愛國的,事業心強的,有能力的。”

古耕虞遞上了事先起草好的建議書。前一天,當五位“老板”接到鄧小平邀請座談的通知後,他們聚集在胡厥文的家中,商量了關於如何建設國家的建議,由古耕虞執筆連夜起草了一份書麵材料。

鄧小平接過建議書,認真地看了一遍。當看到有關要求落實對原工商業者的政策時,鄧小平肯定地說:“要落實對原工商業者的政策,這也包括他們的子孫後輩。他們早已不拿定息了,隻要沒有繼續剝削,資本家的帽子為什麼不摘掉?”鄧小平接著說:“落實政策以後,工商界還有錢,有的人可以搞一兩個工廠,也可以投資到旅遊業賺取外彙,手裏的錢閑起來不好。你們可以有選擇地搞。總之,錢要用起來,人要用起來。”

說到這兒,鄧小平期待的目光注視著榮毅仁,直接點將:希望榮毅仁同誌擺脫一些其他工作,集中力量從事祖國經濟建設,圍繞開放、創彙,或主持某一方麵的工作,或搞點什麼別的,創出一條新路來。鄧小平還明確指出:國際上資本主義有用的東西,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六十三歲的榮毅仁被深深感動了。當時,榮毅仁的“小集團”冤案還未平反。鄧小平這種求賢若渴、放膽用人的真誠,包含著怎樣大的信任啊!

鄧小平似乎考慮到了榮毅仁實際工作上的困難,當場指定: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穀牧和榮毅仁直接聯係。

兩個小時的座談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已是中午時分,鄧小平以熱氣騰騰的涮羊肉火鍋款待榮毅仁等五位“老板”。

“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負全責”

夜,已經很深了。榮毅仁仍在書房中徘徊,一盞柔和的台燈陪伴著他。榮毅仁在仔細品味、琢磨著鄧小平的話,籌劃著怎樣將鄧小平的指示落在實處,為國家建設盡一份力。

於是,他從上海請來了原工商界的故交舊知,一起謀劃。

榮氏家族有著辦實業的傳統,當年曾是我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之一。榮毅仁現有四百多親屬散居世界各地,不少人已是國外工商界、科技界的知名人士。利用自身的經驗和有利條件,進行國際間的引資融資等工作, 顯然有著得天獨厚的便利。

經過反複權衡,榮毅仁決定:創辦國際信托投資公司。

一個月後,榮毅仁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呈交了《建議設立國際投資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見》。

報告送上去不久,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誌很快作了批示,同意榮毅仁的建議。

44月,榮毅仁以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身份率全國政協代表團出訪聯邦德國,順訪瑞士、法國,經過對二十多個城市和五十多個工礦企業、銀行等的考察,榮毅仁更堅定了創辦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信心。

6月277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榮毅仁當選為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鄧小平一直關注著信托投資公司籌辦工作的進展。是年,在紀念“七一”大會開會前,鄧小平在休息室見到榮毅仁,關切地問道:“公司籌辦得如何?”榮毅仁作了詳細的彙報。鄧小平說:“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負全責。”“要排除幹擾,不用擔心其他部門來管你,你們自己也不要搞官僚主義。”

在鄧小平的支持下,信托投資公司的籌辦工作加快了步伐。77月88日,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簡稱中信公司)籌備組成立。10月44日,中信公司正式成立。我國打開了一麵對外開放的窗口!

任何一項新事業的開創,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坎坷、挫折和困難。國際信托投資本身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而當時我國對舊有的計劃經濟體製的改革剛剛開始。中信公司要按市場法則辦事,就必然地與舊有的經濟體製發生矛盾和撞擊。每當遇到較大困難時,榮毅仁都想到了鄧小平,而鄧小平則總是盡力地給予幫助和支持。

11998844年10月,在中信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際,鄧小平親筆題詞:“勇於創新,多作貢獻。”10月6日,鄧小平會見了由中信公司組織的中外經濟合作問題討論會代表。在談話中,鄧小平暢談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及對外開放、對內改革的根本政策,希望國際工商界人士加強與我國的合作,他特地向國際工商界人士推薦中信公司,提出:“為了便於廣泛接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可以作為中國在對外開放中的一個窗口。”

11998877年,中信公司收購香港國泰航空公司部分股權,有人藉口反對。經中央討論,鄧小平最後拍了板,同意收購。

11998899年,中信公司成立十周年,鄧小平再次題寫了“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成立十周年”一行字,以示祝賀和鼓勵。

為爭取“亞洲一號”衛星在中國發射,榮毅仁遇到了國內外的很大阻力。這是中信公司與香港三方合資購買的美國衛星,也是第一次由我國發射的外國衛星。當“亞洲一號”衝破各種障礙,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有人卻反對使用。鄧小平站了出來,明確表了態:中信和別人一起買了衛星,衛星已經放上天,很成功,是“六·四”後很振奮人心的事,發上去了就應該用嘛!

1199990年,中信以一百億港元收購香港電訊公司部分股權。此舉被英國《世界金融》雜誌譽為當年最佳融資項目,有人卻向中央提出反對意見。鄧小平再次為中信公司撐腰,說:中信在香港籌資,隻要國家不提供擔保,由他們搞去好了。

……

總設計師的巨大支持和充分信任,是中信公司能夠迅速發展的重要依托。創業十五年來,中信公司已形成擁有三萬多人、八百多億元總資產的大集團公司,開拓了我國國際信托投資事業這一新領域。“榮老板”及其中信公司沒有辜負鄧小平的期望!

提起榮毅仁,鄧小平總是以讚賞的口吻稱“榮老板”

實際上,鄧小平與榮毅仁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建國初。那時,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對帶頭參加公私合營、自願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工商界代表榮毅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積極推薦榮毅仁作為黨外人士擔任部長職務。1199599年,榮毅仁出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粉碎“四人幫”後的11997788年,鄧小平和其他中央領導同誌商量,請榮毅仁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199993年,榮毅仁辭去中信公司董事長職務,擔任國家副主席。雖已居於高位,榮毅仁仍一如既往地把鄧小平當成良師敬重。11998888年,榮毅仁請鄧小平為自己客廳題寫了“戒欺室”的匾額。至今,走進榮府客廳,鄧小平親書的匾額居中高懸,格外醒目。而提起榮毅仁,鄧小平也總是以讚賞和親切的口吻稱“榮老板”。兩人近半個世紀的友情,真可謂濃如陳釀。

鄧小平還非常關心榮氏家族和榮氏後代。

1199886年6月,居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德國、巴西以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榮氏親屬組成回國觀光團,來到北京。幾天後的6月188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他們。鄧小平拉著榮毅仁的哥哥榮爾仁的手,親切地攀談起來。鄧小平說:“你今年七十九歲,比我小三歲。”榮爾仁說:“可你的精神好得很。”鄧小平笑著答:“你的精神也不錯嘛。”

?搖在會見中,鄧小平對榮氏家族的貢獻給予了肯綮的評價。他說:“從曆史上講,你們榮家在發展我國民族工業上是有功的,對中華民族做出了貢獻。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推動曆史前進的,至於資本主義的消極因素那是另外一回事。這次你們親屬團聚是一件喜事,是我們民族大團結的一個體現,一個演習。我們要爭取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鄧小平向榮氏家族的代表闡釋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戰略步驟,希望國外的華僑、華人熱心支持和參與我國的建設事業,並說:“你們有本領、有知識,是能夠為我們國家做出重要貢獻的。你們聯係的人多,朋友多,希望你們跟他們講講我們國家的事情。讓他們回來看看,看一次不夠,看幾次就比較了解了,就可以看到我們國家是怎樣前進的。現在我們有些條件還不怎麼好,這不要緊,以後會逐步改善。”

鄧家和榮家的小字輩也彼此來往甚密。有趣的是,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叫毛毛,榮毅仁的女兒智婉也叫毛毛,而且兩人同歲。每當鄧榕去榮家,鄧小平總要囑咐一句:“代我望望他們。”

踏遍青山繪藍圖

1980年7月,鄧小平步履匆匆、風塵仆仆,連續視察了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就農村改革和發展、興建三峽工程、大中型企業建設、選拔年輕幹部、治理黃河等問題進行指導和調查,勾畫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藍圖。在成都、三峽、“八七”會址、武鋼、“二汽”、鄭州等地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

“楊超同誌,算你把這筆生意做成了”

7月10日,鄧小平在四川省負責同誌的陪同下,乘車來到成都市金牛區簇橋公社。此行的目的,是考察農村沼氣建設的情況。

在公社的沼氣陳列室,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的楊超向鄧小平介紹:四川計劃以後每年新建沼氣池一百萬口,到1990年沼氣池總數達到一千四百萬口。

鄧小平問:“能不能搞快一點,三年實現全省沼氣化行不行?”成都平原農村的燃料問題,一直困擾著世世代代在此生息的農民,也束縛了這片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土地上的農業發展步伐,作為四川人,鄧小平時刻惦記著家鄉的建設,因而,他的心情是急迫的。

“三年恐怕不行。”楊超答。

“三年不行,五年怎麼樣?”鄧小平又緊接著問。他希望家鄉能起個帶頭作用,對楊超說:“四川要搞快一點,先化起來,這對於指導全國農村能源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