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第五大隊第二生產隊,沼氣動力房的社員為鄧小平作了沼氣發電示範。看到沼氣發電的電燈很亮,鄧小平笑了。有人介紹說,這兒建沼氣池是就地取材,建一口隻花四十多元錢。鄧小平頻頻點頭:“很好,這是個方向,可以因地製宜解決農村能源問題。”他轉身對楊超說:“發展沼氣要有一個規劃,要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和方向,要抓科研。沼氣池也要搞三化:標準化、係列化、通用化。不這樣不好管理,也保證不了質量。”
走進社員吳紹清家的廚房,昔日的土灶、柴禾蕩然無存,沼氣灶上藍藍的火苗歡快地燃燒著,鄧小平環視著這寬敞整潔的廚房,感慨地說:“火也變了,鍋也變了,幹淨了,衛生了,沼氣把過去的土鍋土灶都改掉了。”
他問房子的主人:“燒一鍋開水要多少時間?”
“半個鍾頭左右”。吳沼清答道。
“能不能炒菜?”
“能。”
“能炒腰花嗎?”鄧小平饒有興趣地問,炒腰花是要有足夠大的火力的。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後,鄧小平臉上布滿了笑意。
返回賓館的途中,鄧小平在車上再次和楊超談起沼氣開發建設的問題。鄧小平對楊超說:“你們要把沼氣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各種經濟收益的帳算清楚,能養活多少人?給中央好好寫個報告。”
楊超彙報,全省推廣沼氣,需要一筆很大的費用,希望國家能幫助解決部分建設資金,減輕社員一點負擔。幾經問答,鄧小平表示接受楊超提出的中央資助的請求。他風趣地說:“楊超同誌,算你把這筆生意做成了。”
經過深思熟慮,鄧小平在會上開了口:“輕易否定搞三峽工程不好”
7月11日,東方紅32號客輪一聲長鳴離開了重慶,沿長江東下。
兩岸峰回路轉,腳下江水湍急。鄧小平穩穩地立於甲板上,思考著一個爭論了幾十年的重大課題——三峽工程。
建國後,曾有過修建三峽水利工程的動議,毛澤東、周恩來都對此事予以關注和重視。後由於種種原因,此事被擱置下來。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和經濟的發展,興建三峽工程一事又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是一項舉世矚目的世紀性工程,不僅要考慮到國家經濟的承受能力,還涉及到整個長江流域的航運、環境、生態、地質以及未來戰爭的破壞可能等諸方麵的複雜因素。因而,圍繞三峽工程是否上馬,國內、國際的有關專家學者紛紛發表意見,陳述利弊,爭論日趨尖銳。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多次聽取關於三峽工程證論和意見的彙報,並明確表示:事關重大,作出決策要審慎,利弊得失要悉心權衡,要對中華民族及子孫後代負責。他決定,親自到三峽一趟,了解掌握三峽的第一手材料。
回到船艙,陪同鄧小平的四川省、湖北省負責同誌和長江流域水利方麵的領導各抒己見,發表對三峽工程的意見。鄧小平點燃一支煙,靜靜地坐著,認真傾聽各人的陳述。大家希望鄧小平能講幾句,表個態,但鄧小平擺擺手,笑笑說:“你們說的意見我都聽明白了。”
船到西陵峽三鬥坪附近,鄧小平要求減速緩行。他走到船舷邊,舉起望遠鏡。鏡頭中的中堡島,即是擬議中的三峽大壩壩址。
鄧小平又將望遠鏡轉向南岸的三鬥坪和距中堡島僅千米之遙的樂天溪。他一邊仔細地觀察著,一邊向身旁的陪同人員詢問了有關情況,將所看到、聽到的一切儲入了自己的腦海中。
12日下午,客輪停靠在葛洲壩。此時,葛洲壩水利工程正在緊張地施工,工地上喧騰著工人們的歡笑和機器的轟鳴。
鄧小平走進葛洲壩工程電動模型室,聽取了關於工程進度和水利樞紐布置情況的彙報。而後,鄧小平視察了葛洲壩一期工程的二號船閘、二江電站廠房安裝現場、三江防淤堤。
在二號船閘下遊閘首,鄧小平問:“是今年年底截流吧?”當有關負責人表示力爭完成時,鄧小平滿意地點點頭。看到如此龐大的船閘,鄧小平說:“這船閘大啊!1920年,我在法國時人家就修了船閘,那時巴黎的地下鐵路也修了。”
在二江電廠,鄧小平詢問了電廠的耗煤情況;在大江截流基地,鄧小平又了解截流的辦法,並關切地對有關負責同誌說:“這麼個大江,要把它截住可不容易呀!”
臨行前,鄧小平與葛洲壩工程局負責人握別時,滿懷期望地叮囑:“你這裏是今年年底截流,明年‘七一’發電啊!”
鄧小平乘車離開葛洲壩,進入宜昌市區,察看了宜昌市的市容和城市建設情況。
天色朦朧,白日的暑熱尚未被江風驅散。鄧小平登上客輪,駛向這次三峽考察的最後一站——武漢。
江城武漢。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誌已群聚此地,他們是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專程趕來研究三峽工程的。素有“火爐”之稱的武漢,此時正開始進入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召開的此次討論會,一如這兒的天氣一樣,熱氣騰騰。會上,鄧小平再次聽取了各方麵的情況介紹和意見,並結合這次的實地考察作了慎重而細致的分析判斷。經過深思熟慮,鄧小平在會上開了口:修建三峽工程,航運上問題不大,生態變化問題也不大,而防洪作用大,發電效益很大。他說:“輕易否定搞三峽工程不好。”
這一至關重要的表態,為十餘年後上馬的三峽工程開了綠燈。
鄧小平凝神仰望著麵前這座闊別已久的小洋樓,思緒仿佛飛到了五十三年前?搖?搖
7月15日上午,一輛旅行車停在漢口鄱陽街139號,鄧小平健步走出車來。他凝神仰望著麵前這座闊別已久的小洋樓——八七會議會址,思緒仿佛飛到了五十三年前……
1927年的今天,汪精衛在武漢悍然撕去了國共合作的麵具,與蔣介石聯手反共。霎時間,白色恐怖籠罩著中華大地,難以數計的革命者倒在反革命的屠刀下。當時,從蘇聯回國不久的鄧小平(當時叫鄧希賢)隨中央機關輾轉於漢口、武昌之間,與敵人周旋。8月初,時任中央政治秘書的鄧小平進入漢口俄租界的一座兩層小洋房,為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作準備。
五十三年,在曆史的長河裏隻是彈指一揮間。但當年還相當年輕的鄧小平,已成為我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世界政壇上的風雲人物;當年並不那麼引人注目的小洋房,已像飽經滄桑的老人,刻上了曆史豐碑的遺跡。
鄧小平進門後徑直走向樓梯,登上了二樓——這兒是當年的會場。
八七會議,是在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把秋收起義提上了對敵鬥爭的日程。會上,毛澤東在發言中提出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八七會議,以它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載入了我黨戰鬥曆程的光輝史冊。
麵前的會場,仍按當年開會時的原樣陳設著:一排排做工粗糙的板凳,主席台為一張條桌。
“鄧副主席,您看當年是不是這樣布置的?”紀念館的同誌詢問。
“我記不清楚了,基本上是的。”鄧小平緩緩地回答。少頃,他指指擺放整齊的桌椅:“不過當年沒有這麼規矩。”
鄧小平一直很重視八七會議材料收集及其會址恢複的有關工作。1972年9月,他寫了關於八七會議的回憶材料,寄給中央辦公廳;後來恢複工作後,曾托人向武漢市的同誌捎去他對恢複會址的意見;這次來訪的一個多月前,為紀念館親筆寫了“八七會議會址”的題詞。
鄧小平慢慢地踱入會場,不斷地撫摸著身旁的桌椅,飽含深情地介紹當年的情景:會前我們是陸續地進來的。當時我在這裏呆了六天,最後走的……
回到一樓圖片陳列廳,鄧小平邊觀看展覽,邊解答紀念館同誌提出的問題。在介紹與會代表的陳列照片前,鄧小平停下了腳步,認真地端詳著,笑著說:“都是年輕人。”他指著陸定一的照片:“陸定一那時二十一歲,他比我小兩歲。”
紀念館的同誌請鄧小平談談他領導的百色起義的意義,鄧小平鄭重地說:首先是八一南昌起義。那時,政局變化很大。一部分人搞南昌起義,一部人開這個會。會後全國各地相繼組織了起義。雖然八一起義在八七會議之前,但八一起義也是體現八七會議方針的……
“我們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但光跟在別人後邊不行”
7月16日上午,鄧小平身穿白色短袖襯衫,出現在武鋼第二煉鋼廠連鑄車間的南大門前。得知鄧小平前來視察武鋼已投產的一米七軋機生產情況,武鋼工人早已自發地組成了歡迎隊伍。鄧小平曾於1958年、1973年兩次視察武鋼,並向武鋼提出了打一場鋼鐵生產的“淮海戰役”的要求。現在,武鋼職工正以辛勤汗水鑄就的優異成果,期待著這位深切關心和支持武鋼的領袖的檢閱。
鄧小平首先走進擁有從聯邦德國引進的1600毫米板坯連續鑄錠機的第二煉鋼廠連鑄車間。這裏是一米七三個軋鋼廠的前期工序,鋼水在這裏鑄成鋼坯再送去冷軋或熱軋。鄧小平聽了介紹,說:“這裏是一米七軋機的咽喉,這裏的工作很重要,要抓好。”
在與武鋼負責人的交談中,鄧小平關切地詢問了矽鋼廠的生產情況及武鋼生產的含銅鋼對生產矽鋼的影響。談到引進外國專利和技術時,鄧小平強調:“我們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但光跟在別人後邊不行,要有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誌氣。”
在連鑄機出鋼口附近的操作室,鄧小平觀看了出鋼情況。接著,他又走到連鑄機尾轉盤上,觀察了連鑄鋼坯的輸送流程。
烈焰熊熊,鋼花四濺。那壯觀撼人的火紅,照亮了鄧小平喜悅的麵龐。
走出第二煉鋼廠,鄧小平先後視察了冷軋薄板廠、矽鋼片廠和熱軋鋼廠。有人介紹,一米七軋機產品質良好,熱軋鋼板平整後誤差不到半根頭發絲,冷軋鋼板平整後誤差僅有一根頭發絲的十六分之一。鄧小平聽後滿意地笑了,說:“你們要利用先進設備和技術,搞好產品質量,多出鋼材,出好鋼材。”
鄧小平觀看了一米七軋機產品,並饒有興趣地來到操縱台前,詳細地觀察,鋼坯經過粗軋、精軋、冷卻直至最後成卷的流水生產程序。他向武鋼負責人詢問:“原先建設一米七這幾個廠時,鋼和鋼坯打算從哪裏來,是怎麼設計的?武鋼達到400萬噸鋼,還差多少礦石?配起套來,需要多少投資?”他還囑咐:“配套建設很重要,隻有配起套來,一米七軋機才能發揮出效益。”
當越野車“飛”上陡坡時,鄧小平鼓起掌來
7月22日早晨,在湖北省委領導人陪同下,鄧小平的專列抵達十堰車站。當前來迎接的河南省委、第二汽車製造廠的負責人登上車時,鄧小平正準備進早餐。鄧小平笑著對眾人說:“請進來嘛,可以邊吃邊談。”鄧小平的早餐很簡單:油條、稀飯,外加兩碟小菜。進餐時,鄧小平說:“早就想來‘二汽’看看。這次來成嘍。”
飯後,鄧小平不顧旅途勞累,乘旅行車視察了“二汽”所在的十堰市,而後進入“二汽”。
“二汽”擁有諸多全國機械行業的先進設備。在車間,廠負責同誌向鄧小平介紹了我國自製的缸體大拉床的先進性能,鄧小平聽後很高興,指著大拉床上的製造廠廠標說:“大拉床是濟南第二機床廠造的,我們的機械工業能造出這個,不錯嘛。”
進入總裝廠,鄧小平對擺放的“二汽”近年來生產的各種汽車及今後計劃生產的各種汽車型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一邊觀察,一邊聽取有關情況的彙報。當廠方負責人彙報到生產中注意軍品、民品結合時,鄧小平說,“二汽”應注意多品種、係列化生產。一個汽車廠也可以生產非汽車產品。“二汽”注意滿足軍用,這是好的。但從長遠看、從根本看,主要搞民用。軍隊要車,可能第一批要得多,以後就會逐漸減少。你們又搞軍用,又搞民用5噸車,又搞8噸民用車,這很好。
為歡迎鄧小平的到來,“二汽”特地安排了一場精彩的表演:“二汽”生產的供部隊拖炮用的2.5噸和3.5噸兩種軍用越野車爬32度陡坡。伴著巨大的馬達轟鳴聲,越野車“飛”上陡坡。鄧小平鼓著掌,說:“2噸半越野車,我知道,聽說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立了功,部隊很歡迎。”
看到“二汽”的發展,鄧小平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抱著外孫女坐上了剛被總裝成的5噸卡車。外孫女天真地問開車的師傅:“叔叔,你們這裏造的都是大卡車嗎?”鄧小平慈祥地說:“你長大了學叔叔開大卡車。”
廠方人員介紹,“二汽”率先在全國進行跨省、區聯營,把一些兄弟汽車廠組織起來,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鄧小平表示讚同:“這是保護競爭,促進聯合口羅!應該這樣搞。不這樣搞,不能打破‘小而全’。‘二汽’這樣的大廠應當作為中心,帶動幾個省搞專業廠協作,把專業公司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