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中外朋友02(3 / 3)

“怪不得三個人四個學生證。”鄧小平一邊簽字,一邊幽默地說:“女娃登山賽過男娃嘍。”簽名過後,三個姑娘又要求合影。一一得到滿足後,最後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鄧小平每到一處小憩時,總有許多人前來要求簽字、合影。在黃山拍攝武俠片《白發魔女》外景的香港電影工作者,黃山賓館的服務員和許多遊客,都同鄧小平合了影。這次登山前,鄧小平特意對安徽省委負責同誌說:第一,不要妨礙群眾遊覽;第二,省委同誌不要陪同;第三,不準特殊化。起初,為了安全起見,保衛人員還想控製一下上山遊客的人數。鄧小平發覺後,便說:“要讓群眾上山,不要搞得戒備森嚴。”

第三天,鄧小平一行開始攀登霧海蒼茫、險峻壯觀的西海。山路陡峭,隨行人員想攙扶老人家,他卻笑著拒絕了。他和年輕人一樣,手扶台階邊的鐵鏈,攀援而上,一氣到達了仙境般的山巔。

至此,鄧小平憑著頑強的毅力,用了三天的時間,縱橫踏過山路崎嶇的黃山群峰。飽覽了天都峰、蓮花峰等勝景後,他深有感觸地說:“爬了黃山,天下的名山都不在話下了。”

擊浪黃海

“我能遊泳,特別喜歡在大海中遊泳,證明我身體還行。”近八十歲高齡的鄧小平如是說。

的確,遊泳是鄧小平的一大業餘愛好。特別是晚年,鄧小平更是酷愛大海。俗話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也許與大自然的風浪搏擊是許多偉人的共同愛好。毛澤東喜歡遊泳,人所共知,一首《水調歌頭》,“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名句膾炙人口。也許這與他們的生活經曆有著某種內在的聯係。

1983年夏,鄧小平的棒槌島之遊,留下的珍貴攝影記錄,可以使我們領略到這位政治風浪中的中流砥柱似的巨人,是如何與大自然的風浪搏擊的。

是年7月,大連市延伸到黃海之濱的棒槌島,綠樹成蔭,景色宜人。島外白浪滔天,氣勢壯闊。

鄧小平是在東北和華北一些地區視察之後來到這黃海之濱的,長途跋涉的勞累,絲毫也沒有降低他的遊興。

在棒槌島的七天,除了一天因海上漂浮的油汙太多而沒有下海外,鄧小平每天上午都投入大海,與風浪為伍。

每天早上,鄧小平照例外出散步。他穿著拖鞋,常常手牽著自己的外孫女,漫步在林蔭大道上。他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頗為自信。

9時許,鄧小平和夫人卓琳,以及兩個女兒和外孫、外孫女一起,登上麵包車,向海濱駛去。

一下海,鄧小平便從容地向海中遊去。他頭部露出水麵,側遊著。墨綠色的海洋,浩瀚深沉,有時,一個浪頭接著一個浪頭,借助風勢,向他撲來。在他身旁護衛的遊泳好手們勸他上岸歇一歇,他很少聽從這好意的勸告,而是繼續與海浪搏擊。已經入海遊泳九十多分鍾了,他沒有感到疲倦。人們讚美他的體魄,欽佩他的毅力,他已是年近八十的人了。

鄧小平終於上岸了,他換好衣服,穿上常穿的白色短袖衫,穩坐在藤椅上曬太陽。有時,他和外孫、外孫女嬉戲,有時招呼一下坐著輪椅的兒子鄧樸方,有還和女兒聊上幾句。他話語不多,從來不喜歡囉嗦。他的女兒這樣描述:“我的父親為人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養成了臨危不懼、遇喜不亢的作風,特別是在對待個人命運上,相當達觀。”

在棒槌島的休假生活,鄧小平總是那樣安詳、平穩,話語不多。他總是在思索。不成熟時從不輕易出口,但一旦經過深思熟慮作出決斷,那就斷然推行,在實踐中檢驗、發展。

鄧小平不喜歡搞形式主義。在棒槌島,有關領導機關來請他接見、講話,都被婉言謝絕。他的理由很簡單:“我來休假,就是休假嘛!”

但他又是作風樸素、容易接近的。在離開棒槌島之前,欣然同意和這些天同他一起的工作人員分別照相留念。一位攝影記者在同他合影時身上掛了多架照相機,不願取下來,鄧小平幽默地說:“噢,這是為了向大家標明你的身份嘛!”

棒槌島的休假生活結束了,鄧小平回到北京,繼續思考和處理黨和國家的大事。

同家鄉人民一起過春節

四川是鄧小平的家鄉。“文化大革命”以後,這裏農村承包責任製改革和城市經濟體製改革試點開始得早,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鄧小平對家鄉的建設十分關心,對四川經濟體製改革從一開始就給予了堅定的支持。1986年初春2月,鄧小平回到四川,同故鄉人民一起歡度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舊曆除夕那天,一大早,成都西郊金牛賓館彩燈高掛,春意滿園,六百多名四川省的幹部和群眾代表喜氣洋洋,來這裏參加省委、省政府舉辦的春節團拜會,和鄧小平一起過年。王震也參加了這個團拜會。

在團拜會的群眾代表中,有一位是成都市的掏糞工、省勞動模範羅有彬,他握著鄧小平的手,一股股熱浪湧上心頭。十年浩劫中,掏糞工人的優秀代表、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時傳祥被迫害致死,是鄧小平恢複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時傳祥恢複了名譽,也使掏糞工人恢複了四化建設的主人公地位。想到這些,羅有彬不禁激動萬分,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他隻是反反複複地說著一句話:小平長壽,小平長壽!

四川工業體製改革取得了很多好的經驗,給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也使廣大工人受益不少。建築工人、省勞動模範鍾俊芳,對此有直接的感受。他所在的省建十二公司一處,由於堅持改革,去年人均產值由1978年的六千多元上升到萬元,他所在的班組去年人均產值達到兩萬元,工人的收入也增加了。在和鄧小平握手中,他暗暗下定了繼續搞好改革的決心。

三十八歲的農民張文康,代表著作為農業大省的四川的千千萬萬農民兄弟,滿懷激情地參加團拜會。是鄧小平倡導的改革,給農村帶來一派安居樂業、百業興旺的景象。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引下,他走上了科學種田致富的道路,獲得了“番茄大王”和省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他對記者說,今天的好日子,靠黨的政策好,靠小平同誌的“幾刷子”,他“刷”得農村大變樣,“刷”得農民喜洋洋,“刷”得人心亮堂堂。

文教界代表,小學教師、省勞動模範匡靜惠興奮地對記者說,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學教師,深深感謝小平同誌對教育事業的關懷和支持,早就夢想見到他,這個願望今天終於實現了。他來和我們一起過年,真是人民心中有小平,小平心中有人民。

從老山前線勝利歸來的戰鬥英雄齊迎新、龐啟明,是人民軍隊的代表。他對鄧小平主持軍委工作以來,軍隊加強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政治素質和戰鬥力,很有體會。他說能參加今天的團拜會,是自己的幸福,也是在老山前線參戰的全體指戰員的幸福。

兩個小時的春節團拜會在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正月初五,中共四川廣安縣委書記羅國興、副縣長王洪峻帶著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來看望鄧小平和夫人卓琳。鄧小平十分高興,他風趣地說:“好啊!今天終於見到我的‘父母官’了!”在和大家一一握手時,他看了看羅國興和王洪峻,連聲說:好啊,你們年輕,有文化,有希望。他還親切地囑咐他們:“你們要把廣安建設好。”

當從老家來的親人談到鄧小平的舊居時,卓琳向大家講了鄧小平的意見。她說,小平同誌講過,共產黨人活著就是要為人民服務,錢要用在人民的事業上。她對縣委準備在鄧小平舊居周圍多植樹表示滿意,並鼓勵把全縣的綠化搞好。羅國興代表全縣人民請鄧小平和卓琳回廣安看看,卓琳麵帶笑容回答:回到四川,就算回到了家鄉,請你們代向家鄉人民問好。

為“希望工程”捐款

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旨在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是啊,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少年是祖國的希望。過去,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的不就是使國家獨立富強,消滅貧困,後代能過上幸福生活嗎?由於曆史的原因,至今中國還是一個文盲人數很多的國家,光靠政府的力量,完全消滅文盲是不可能的,必須喚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眾人拾柴火焰高,隻要大家共同努力,祖國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就大有希望。這也就是“希望工程”的宗旨所在。

“希望工程”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大力支持。小平同誌曆來關心教育,對“希望工程”更是極為關注。

1992年6月和10月,鄧小平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兩次派人到後圓恩寺胡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同誌經多方了解,弄清了這位未透露姓名的“老共產黨員”就是鄧小平,於是決定將這筆捐款全部用於鄧小平曾生活戰鬥過的廣西百色革命老區,資助這片紅土地上的失學孩子重返校園。

1992年末,在鄧小平當年曾浴血奮戰的廣西百色地區,二千五百名小學生寫信給鄧小平,表達他們對鄧小平支持“希望工程”的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給鄧小平的信中說:“當我們得知您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贈了五千元錢,又知道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把這筆錢用於救助我們百色革命老區的失學孩子時,我們激動得哭了。”

“我們感到,雖然您在北京,離我們好遠好遠,但您的心與我們貼得好近好近。”

孩子們表示,一定不辜負鄧爺爺的親切關懷和期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把家鄉建設得更新更美。

接見十四大代表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92年10月12日在北京隆重開幕。大會開幕前,人們普遍獲悉,鄧小平已被列為十四大的特邀代表。因此,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鄧小平會不會出席十四大。

開幕前一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數百名記者帶著全世界的關注,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即是“鄧小平是否出席本次大會?”這可以說是十四大的頭號新聞,出席是新聞,不出席也是新聞。當記者沒有得到是與否的答案時,他們毫不放鬆地反複提出這個問題,逼得新聞發言人不得不五次重複記者不願意聽到的“不夠明確”回答:鄧小平作為十四大特邀代表,接受了邀請。

由於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複,人們隻好拭目以待。

10月12日上午9時,全世界數以億計的觀眾收看十四大開幕式的電視轉播,人們不約而同地搜索鄧小平的身影。

然而,人們失望了,開幕式上沒有見到鄧小平。會議期間,也沒有見到鄧小平;閉幕式上,鄧小平仍沒有出現。

大會代表和全國人民都有一種若有所失又還在期盼的心情:十四大還沒結束。

大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鄧小平雖然已經退出了領導崗位,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所以能有今天這樣的局麵,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指導是分不開的。十四大與鄧小平近期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更是息息相關。

江澤民在十四大開幕式上所做的報告,首先肯定了鄧小平對這次代表大會的曆史功績,他說:“今年初鄧小平同誌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精辟地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地回答了這些年來經常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談話不僅對當前的改革和建設,對開好黨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從十四大報告的基本精神、報告的字裏行間和十四大的整個進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鄧小平視察南方和視察首鋼的重要談話,為這次大會所強調的加快改革開放,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定下了基調。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十四大的指針和靈魂。

人們盼望鄧小平出席十四大,是希望能夠表達對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的崇高敬意。

其實,鄧小平和全國人民一樣,十分關注十四大。十四大報告第四稿出來時,他花了兩個半天時間仔細閱讀,又用兩個半天時間對報告提出修改意見。他從總體上對報告稿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個報告有分量,是一大革命。同時,他特地指出,報告中講他的功績,一定要放在集體領導的範圍內,絕不是一個人有腦筋就可以鑽出什麼新東西,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

十四大開幕那天,鄧小平坐在家中電視機前,認真聽了江澤民宣讀的報告。結束時,鄧小平滿意地說:“講得不錯,我要為這個報告鼓掌。”說著就在電視機前鼓起掌來。

十四大召開這七天時間裏,鄧小平每天翻閱十幾份報紙,仔細了解大會進程。19日上午,當他看到大會勝利閉幕,選出新的領導機構時,無限欣慰地說:“真是群情振奮。”

鄧小平在用自己的方式關注著十四大,他當然也非常了解大會代表和全國人民的心情,以他的年齡、身分,不出席大會,人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鄧小平不願讓大會代表過分失望,不願給全國人民留下太多的遺憾。

19日下午,十四大代表接到通知,全體代表去人民大會堂。會議已經結束,又通知去人民大會堂,代表們心中燃起了希望。他們的情緒醞釀著,激蕩著。

下午3時許,等候在北京廳的七名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常委和楊尚昆、萬裏等老同誌走出北京廳,站在電梯口前。

電梯上方的數碼亮了。

當數碼亮到2時,電梯門開了。

滿麵紅光的鄧小平出現在大家麵前。他微笑著同江澤民等握手問候,爾後在北京廳門口合影。

鄧小平來到宴會廳。

耀眼的水銀燈把大廳照得通明,二千名代表的掌聲像海潮一樣,在大廳中回響。

鄧小平身著銀灰色中山裝,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到代表們麵前。他邊走邊向代表們招手致意,時而停下腳步,同代表親切握手。代表們的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久久不息。

鄧小平走到代表們中間的位置坐下,同大家合影留念,大廳刹時異常安靜。攝影師留下了二千名代表和鄧小平的曆史性合影。

合影後,在江澤民等陪同下,鄧小平沿著宴會大廳繞場一周,時間長達二十分鍾。當他快要離開大廳時,又回過頭來朝代表們頻頻招手。二千雙眼睛飽含深情地目送老人家緩緩地離去。

至此,十四大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