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愛潑斯坦說:“您在中國工作了五十二年,真不容易啊!”他停了一下又問:“您是出生在波蘭吧?”
愛潑斯坦說:“是的,但很小就離開了。1916年去日本,1917年來到中國。”
鄧小平說:“我也去過華沙,那是1925年從法國回來時經過華沙的。”
愛潑斯坦深情地環視一下高朋滿座的大廳,不禁動情地對鄧小平說:“今天大家都來祝賀我,我非常感謝中國的同誌們。”
鄧小平接過話說:“祝賀是應該的,您五十二年來一直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工作,確實不容易。”
愛潑斯坦說:“我工作得很不夠。”
鄧小平說:“說不夠,就難講了。”
這時,鄧穎超大姐接過話題,回憶了過去在愛潑斯坦幫助下逃出天津到西安辦事處的一段經曆。鄧穎超還關切地詢問了愛潑斯坦的家庭情況,她問愛潑斯坦:“你們有孩子嗎?”
愛潑斯坦指著後排說:“有,今天他們也來了。”
鄧大姐說:“快叫他們過來認識認識。”
這時,愛潑斯坦的女兒、兒子走了過來。這是愛潑斯坦夫婦多年撫育的兩個中國孩子,現在都長大成人,建立了小家庭,所以今天來的有女兒、女婿、兒子、兒媳,還有愛潑斯坦最疼愛的外孫小寧寧。
愛潑斯坦向小寧寧招手說:“寧寧,快過來向鄧爺爺、鄧奶奶問好!”
這時,天真活潑的小寧寧跑到鄧小平跟前,甜甜地叫了聲:“鄧爺爺好!”他摟著鄧爺爺的脖子,讓鄧爺爺親他的臉蛋。孩子的純真舉止,引來了大家的開懷歡笑。
這時,孩子成了中心話題。
鄧小平聽說小寧寧六歲了,便扳著指頭說:“六歲了,啊,到本世紀末才二十多歲,正是時候。到那時,情況會比現在好多了。”
愛潑斯坦說:“孩子們可以進入二十一世紀,他們可以生活七十多年。”
鄧小平說:“孩子們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第二個奮鬥目標。”
愛潑斯坦說:“他們還可以為第三個目標服務。”
鄧小平點了點頭,爽朗地笑了,笑聲中充滿了對孩子們和對未來的無限希望。
愛潑斯坦以十分崇敬的心情對鄧小平說:“我非常敬佩您這樣高齡了,還從事大量的工作。”
鄧小平說:“我現在工作很少了。”
愛潑斯坦笑著說:“但是,您做的是卓有成效的工作。”
會見結束時,鄧小平、鄧穎超等中央領導同誌與愛潑斯坦一家合影留念。
十年植樹添春色
全民義務植樹工程的首倡者
綠色,是春的象征。
每年的三四月,春回大地,人們揮鍁掄鍬,種下一片片綠苗,種下蔭庇子孫的希望。
1981年夏,四川、陝西等地遭受了曆史上罕見的水災。長江、黃河上遊發生特大洪峰,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時刻將人民的安危係於心間的鄧小平,焦慮如焚。在安排救災的同時,他考慮了很多、很遠,他分析災害發生的各種原因,尋找消除水災的長遠措施,首倡全國義務植樹工程。
9月,鄧小平對萬裏說:“最近的洪災問題涉及到林業,涉及到木材的過量采伐。”同時,他向中央書記處提出了一個建議:“中國的林業要上去,是否可以規定每年每人都要種幾棵樹,比如種三棵或五棵樹,要包栽包活,多者受獎,無故不履行此項義務者受罰。國家在苗木方麵予以支持。”
10月19日、11月9日,中央書記處連續兩次召開會議,討論並采納了鄧小平關於植樹造林的建議,決定由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提交《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草案)》進行審議。
12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國務院的這一決議草案,以法律的形式將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確立下來。隨之,國務院製定了實施辦法,規定:“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男十一歲至六十歲,女十一歲至五十五歲,除喪失勞動能力者外,均應承擔義務植樹任務。”
一場規律宏大、影響深遠的綠色革命,由此在神州大地上拉開了序幕。
“一人栽三棵到五棵,我們要完成任務”
1982年,是全民義務植樹的第一年。盡管鄧小平此時已是七十八歲高齡,已遠遠超過規定的年限,但他仍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植樹節到來的前幾天,鄧小平就向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植樹節快到了,我們家今年每人至少要栽三棵樹,要包種包活。”
3月12日,北京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迷人的西山腳下,擁來了一批批扛著鍬鍁、提著水桶的人們。上午10時,鄧小平攜家人乘車來到這裏。在和眾人打過招呼後,他急步走到植樹點,舉起了鐵鍁。隨著一鍁鍁泥土的傾入,一棵翠柏傲然挺直了身軀,隨風舒展著它那綠濃欲滴的枝葉。鄧小平端詳著,滿意地笑了。而後,他又走向另一個樹坑。身旁的同誌勸他休息一下,鄧小平說:“不累。一人栽三棵到五棵,我們要完成任務。”
植樹活動結束時,鄧小平圍著新植的樹,觀賞著各種不同的品種。他囑咐首都綠化委員會的負責同誌:“植樹要選好的品種,要選那些長得快、能成材的。栽下後要有人管理,保證成活。”
鄧小平的行動為人們樹立了榜樣。這一年,全國近二億人參加了義務植樹,種樹十億棵。
一年中兩次植樹
1984年初,鄧小平視察了深圳、珠海、廈門幾個經濟特區。2月10日上午,他結束對特區的視察,即將離開廈門。臨行前的計劃是在廈門的山上植樹。可是天公不作美。昨天還是陽光燦爛,碧空萬裏,想不到過了一夜,一大早雨就沙沙地下個不停。遙望海麵,煙雨迷蒙,似一首飄忽不定的朦朧詩。
省市領導建議取消植樹活動。鄧小平卻笑著搖搖頭:“下這點小雨怕什麼,上山吧。”約10點鍾,他來到萬石岩植物公園的後山上,冒著綿綿細雨,走過濕漉漉的泥地,步入植樹區,拿起鐵鍁幹了起來。
鄧小平種的是樟樹。省負責同誌告訴他:“這是一種千年樹、南國佳樹。”不多久,鄧小平及陪同人員就種下了12棵樟樹和南洋杉。
臨午,雨還在細若遊絲地下著。鄧小平拄著鍁,直起身來,望著灰蒙蒙的天空,詼諧地說“這幾棵樹,這一下保活了。”
植完樹,鄧小平的鞋子上還沾著南國的泥巴,就登上了北去的專列。
時隔1個月後的植樹節,鄧小平又出現在北京十三陵水庫大壩東側蟒山腳下的義務植樹人群中。這裏是中央直屬機關的義務植樹基地,中直機關的青年人已擺開了“戰場”。
鄧小平一下車,時任黨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迎上前來笑著說:“您前不久在福州植了樹,今天又來這裏帶頭啊!”鄧小平高興地說:“植樹是件大好事嘛!”
乘勞動間歇,鄧小平向北京市的領導段君毅、陳希同了解這幾年植樹的成效。聽說這裏栽的樹成活率達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鄧小平滿意地笑了。陳希同擔心地說:“北京連年幹旱,對樹苗的成活率會影響很大。”鄧小平一揮手,響亮地說:“老天不幫忙,靠我們自己!”說罷,他環視著遠山近水,飽含感情地說:“十三陵風景區建成了,非常漂亮,又有水利,你們一定要把這裏搞好!”
在亞運工地抹上一筆重重的綠色
1989年4月2日,位於北京北四環的亞運工程正緊張地進行著,第十一屆亞運會將於1990年在這裏召開。這時正是植樹季節,年近八十五歲的鄧小平來到熱火朝天的亞運村工地,給這裏抹上了一筆生機勃勃的綠色。
鄧小平關心亞運工程,他問進展得怎樣。陳希同答道:“今年年底一定要完工。”鄧小平點點頭,笑著問:“聽說資金困難嘍?”陳希同說:“我們在想辦法籌集資金,現在已集資四億元啦。”鄧小平風趣地說:“市長化緣,名聲不好吧?!”陳希同爽快地說:“這可是國際慣例呀!”說罷,在場的人聽了這番問答都深感興味。
植完樹,鄧小平放下鐵鍁,走到一旁的亞運工程地圖前,現在在哪個位置。亞運工程總指揮張百發介紹:“在亞運村中心花園綠地。以後這裏有亭子,有溪水,是中國式的自然山水園林區。您今天種的那棵樹旁邊,今後是個大草坪,要建個升旗廣場,亞洲參賽各隊的旗子要在這裏升起。”鄧小平接著問:“建設情況比漢城怎麼樣?”張百發答:“在綠化上,會比他們好。”
張百發介紹工程建設情況後,鄧小平說:“我該走嘍!”陳希同手指前方告訴他:“現在,大家都在幫助建設,前麵那個遊泳館就是霍英東先生捐資興建的,全國個體戶也包下來1個館。”鄧小平饒有興趣地眺望遊泳館工地,又環視亞運村工地,滿麵喜色。
“植樹綠化要世世代代傳下去”
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是鄧小平對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要求。1983年3月12日,鄧小平在參加植樹活動時說:“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幹下去。”1982年11月,鄧小平為全軍植樹造林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大會題詞:“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後代。”同年12月26日,鄧小平在林業部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情況報告上批示:“這件事,要堅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紮實。為了保證實效,應有切實可靠的檢查和獎懲製度。”
堅持不懈,鄧小平自己首先做到了這一條,盡管他年事已高,盡管他工作繁忙。自1982年以後,1983、1984年,他在北京十三陵植樹;1985、1986、1987年,在北京天壇公園植樹;1988年,又在北京景山公園植樹;1989年,是來到北京亞運工地植樹……鄧小平十多年來的植樹活動,已載入我國林業發展的史冊,銘記在全國人民的心中。
一代一代幹下去。鄧小平也從自身做起——
1987年4月5日上午,鄧小平來到天壇公園萬壽雙環亭東側,和家人一起揮鍁栽下了這天義務植樹的第一棵檜柏。勞動中,他手指著身旁的外孫女羊羊,笑著對在場的同誌說:“今天我帶的這個人,已經跟我種了六年樹了。今天我又增加了一個部隊,羊羊的小弟弟。”說到這兒,他又鄭重地強調:“植樹綠化要世世代代傳下去。”
1992年1月,鄧小平再次視察深圳經濟特區,並發表了重要談話。1月22日,他利用視察工作的餘暇,來到深圳仙湖植物園。在觀賞植物園內的奇花異草後,鄧小平和三代家人來到湖畔的草地上,揮鍁培土,種下了一棵高山榕樹。身有殘疾的鄧樸方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也培了幾鍁土。然後,鄧小平和小孫子一齊端起個紅色的小水桶,給樹澆上了水。
古人雲:十年樹木。如今,十多年前鄧小平親手種下的幼苗,已是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實施了十多年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已使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令老人家感到欣慰的是,而今的神州大地上,春色更濃、更豔、更迷人……
黃山三日
1979年7月12日,黃山腳下來了一位年近八十的長者,準備步行登山,他就是複出不久的鄧小平。
遊泳是鄧小平的愛好,登山卻非他所擅長。1959年,由於腿部曾骨折過,傷愈後腳力很差,醫生便建議他進行體育療法,從那時起,他開始每天散步,他還強迫自己與別的同誌一起登景山、爬香山,鍛煉腳力。但與黃山相比,那些山實稱不上山。這次,他橫下一條心,要爬一爬這真正的山。
黃山矗立在東海之濱,山石奇特,青鬆蒼勁,煙波浩渺。古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留下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走遍名山大川的陳毅元帥也在此寫下了“天下第一山”的匾額。但黃山地勢險峻,山路崎嶇陡峭,攀登十分艱苦,而這也許正是鄧小平所力圖嚐試的。
7月12日早晨,鄧小平自山腳下的觀瀑樓出發,迎著朝陽,開始了六十裏山路的登程。他一路走在前頭,一口氣登上了三十來個陡峭的台階,大家開始都為他的腳力擔心,誰知他竟將隨行的親屬等甩在了後麵。到慈光閣時,身著短袖衫的鄧小平,紅光滿麵、汗珠涔涔,興致很高。他稍息片刻,彎腰挽起褲管,接過手杖,精神抖擻地說:“走!”洪亮的聲音,頓時增添了大家的力量。每登到比較險峻的地方,他就回頭囑咐大家要當心些。
中午時分,鄧小平一行來到了古色古香的半山寺。午飯小憩之後,他們又踏上了行程。半天的路程,老人家不但不覺得累乏,勁頭反而越來越足,隻見他步履穩健,氣息平緩,沿路環顧,興味盎然。他們穿“一線天”,過“蓬萊三島”,向玉屏峰進發。玉屏峰稱作“黃山第一處”,用音樂家的語言來說,它是黃山的“主旋律”。忽見一棵壽逾千年的古鬆破石而出,恰似在向客人們招手致意。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迎客鬆”。伴著嘩嘩的鬆濤聲,用它熱情的話語,歡迎遠來的客人。
當天晚上,鄧小平住宿玉屏樓。這裏的建築頗有氣勢,不少革命前輩遊黃山後的詩作都留在此處。小平同誌的老戰友劉伯承將軍有詩雲:“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雲霓望如何。黃山自古雲成海,從此雲天雨也多。”詩句慷慨激昂,不禁使人想起當年劉鄧大軍縱橫中原,烽煙滾滾的情景。
經過一夜的休息,鄧小平恢複了精力。第二天早上,他和大家一起踏上百步雲梯,登上光明頂。
盛夏之際,黃山遊客眾多。許多來自海內外的賓客,得知鄧小平登黃山的消息後,都盼望能見一見他。在登山的過程中,遇到身後有挑擔子的老百姓或體健急走的年輕人,鄧小平就連忙停到路邊,招呼隨行的同誌說:“讓一讓,請他們先走。”但是,很多遊客往往一趕到鄧小平身邊,就不走了,總要向他問候,攀談幾句。
當鄧小平一行快到鼇魚洞時,一位年輕姑娘氣喘籲籲地從後麵跑了上來。鄧小平一行以為她要趕著上山,連忙讓路。但她突然停了下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鄧伯伯,您好!”又自我介紹說:“我是上海複旦大學的學生,本來已經下山了,聽到您老人家在這裏,我們又趕了上來。”
“複旦大學什麼係的呀?”鄧小平高興地問,“是考進去的嗎?”
“是考進去的,念的新聞係。”女學生回答。
“噢,難怪消息這樣靈通。”老人家風趣地說。
正說著,又趕上來兩位姑娘,三人拿出學生證請小平同誌給簽個字。
“你們三個人,怎麼四個學生證?”鄧小平笑著問。
“我們有一位男同學,發揚風格,留在下麵看守東西,讓我們三個趕上來。這個學生證是他讓我們代請您老人家簽字的。”姑娘們解釋著。大家聽了都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