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最被歐洲人認識的亞洲人(1)(1 / 2)

李小龍,(Bruce Lee,1940.11.27—1973.7.20)原名李振藩,乳名細鳳,美籍華人,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順德均安鎮。他是一位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著名的華人武打電影演員和功夫巨星、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UFC開創者,MMA之父,截拳道之父,亦是“功夫片”電影始祖,李小龍的出現,打破了之前功夫動作片的虛假以及香港明星氣質的萎靡。在全球各地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他對中國電影業的貢獻永不磨滅,在香港的4部半電影,3次打破空前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記錄,他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達2.3億美元。******,本拉登是李小龍的影迷,他們都喜歡看李小龍的電影。1964年擊敗黑市拳高手弗蘭克陳,1967年提出其創立的“截拳道”中文名稱。並將截拳道傳授給拳王阿裏,1971年擊敗了泰拳王察爾鋪。

李小龍(1940.11.27 - 1973.07.20),一代武術宗師、UFC開創者、MMA之父、功夫影帝、功夫電影的開創者、截拳道創始人、中國功夫首位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演員。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世界武術和功夫電影的發展。李小龍創造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多影迷的武術家的世界紀錄。全球共擁有2億以上的影迷。李小龍去世之後,其聲威依然不減,他的銀幕形象對全球華人以至世界各地都依然有著巨大影響力。

他將Kung Fu(功夫)一詞寫入了英文詞典。

美國人稱他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聖者。

泰國人稱他為武打至尊,電影界稱他為功夫影帝。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是他卻創造和打破了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卻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劃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搏擊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內外,功夫聞名於世。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他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的象征。他開辦“振藩國術館”,自創截拳道,用33歲和四部半電影締造了不朽的東方傳奇。

李小龍僅3個月大就在舊金山當地拍攝的粵語片《金門女》中亮相。李小龍跟隨父母返回香港後,1949年在香港入讀德信學校,再轉讀喇沙書院及聖芳濟書院。1948年,李小龍以李鑫的藝名,客串參演了俞亮導演的《富貴浮雲》,而該片廣告亦標明“新李海泉”客串演出。李小龍酷愛跳恰恰舞,少年時期曾獲全港恰恰舞邀請賽冠軍,在港期間曾以教授名拳師邵漢生恰恰舞,來換取對方教他中國拳法。

李小龍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電影是1950年公映的《細路祥》,片中飾演一個從好變壞,從壞變好的孤兒,獲得一致好評。1959年5月,由於喜常與人爭鬥以致學習成績不佳,家人將他送往出生地美國。1960年上映的《人海孤鴻》是其赴美求學前的最後一部粵語片。

1960年,李小龍進入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他主修戲劇,也學習哲學及心理學等課程。

李小龍生前曾自信地在一張便箋上寫道:“我的明確目標是,成為全美國最高薪酬的超級東方巨星。從1970年開始,我將會贏得世界性聲譽。到1980年,我將會擁有1500萬美元的財富,那時候我和我的家人將過上幸福的生活。”

1970年,李小龍確實轟動了整個西方。然而,1973年7月20日的猝然去世,使他沒能實現自己對家庭的諾言。

李小龍的名字在西方國家也家喻戶曉。美國、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加拿大等等,都有專門介紹李小龍的網站,李小龍主演的電影至今仍是不少DVD發行公司的“鎮家之寶”。在市場上還能看到不少電子遊戲、T恤衫等以李小龍形象為賣點的產品。

“影星如此之多,為何還要對已經死去37年的李小龍如此紀念呢?”當記者問起一個日本人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在你看來,李小龍在37年前就被埋葬了,而在我們看來,龍是不死的。他在我們心中永遠存在,是我們的偶像、是我們的英雄!”

李小龍生於美國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過的。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他父親為了使兒子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係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腳、節拳、白鶴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