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由葉問將詠春拳從佛山帶到香港並通過其“封門弟子”梁挺將至帶出香港、發展到世界每個角落,將Wing Tsun發展成為國際間享負盛名的中國武術,亦是現今最多外國人研習的中國武術。詠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讚,傳於葉問,盛於梁挺!”梁挺的Wing Tsun“梁挺詠春拳係”對詠春拳的傳揚與發展,得到包括葉問所傳的詠春其他眾門人、派係的極致追捧,引以為傲。
於1965年遷到二子葉正位於通菜街的居所(有傳是鄧生的物業,葉準結婚遷入,稱要付出租金),這時隻教相熟好友,郭強(梁相第二弟子-四虎中的長腳虎,梁挺二師兄)於1968年介紹梁挺與師公,見證梁挺行過拜師禮。吳華森亦在亞皆老街設館,這幾個徒孫(亦是梁相的徒弟)時常與師公飲茶。於1969年葉問首次及唯一一次出席浸會學院由梁挺主辦的詠春拳表演大會,列席嘉賓包括同門鄧生、吳華森、布建華(曆任詠春體育會拳術班教練)和古生等人。
此外,在其個人興趣方麵,每日隨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樓飲茶,偶爾也來幾圈衛生麻將,除此之外,仲夏之時,葉問更是喜歡參觀鬥蟋蟀,其原因是廣東的蟋蟀非常勇猛善戰,不象台灣蟋蟀,相鬥即定輸贏。因此兩蟋蟀鬥下來,可以大戰數十回合,更有蟋蟀的腿都打斷了,仍然勇猛搏殺,比起擂台大戰,更為過癮。除了鬥蟋蟀,鬥狗也是所好也,至於葉問觀看鬥狗,多是與另一武林高手共往參觀,他就是蛇形刁手梁家芳師傅,他與葉問同是武林中好朋友,也是同鄉,可說是深交。
葉問眾弟子當中就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其中就有將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功夫之王李小龍宗師。
回首當年,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在香港度過的。小時候的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父親為了強壯兒子的體魄,便教其打太極拳。而李小龍本身就喜歡嚐試新奇的事物,喜歡冒險,特別是戶外運動。於是他徹底迷上了武術,除了太極拳,他還學過詠春拳、洪拳、少林拳等拳種,為今後自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小龍則是在街戰失利及受好友張卓慶(WILLIAM-CHEUNG)的影響而決定投入到詠春門下的。因為李小龍突然間感覺到張卓慶的技擊犀利了許多,原因是他學習了詠春拳,所以在張卓慶的介紹下他亦正式拜入了葉問宗師的門下,而開始係統學習詠春拳。當然開明的葉問亦不反對李小龍繼續練習太極拳,也不反對自己的弟子與別的拳派過招,相反他還特別注重實戰訓練,因為他知道一個拳派要想生存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實力,習武者隻有在“講手”或“實戰”中,才能不斷地完善與強大自己。這一切,均對李小龍影響至深。
在很多時候雖然是由師兄黃淳梁(Wong-Shun-Leung)代師授藝,但黃淳梁亦為一位詠春闖將,號稱香港“講手王”,他的性格又與小龍投緣,加上葉問十分喜愛聰敏好學的小龍,而傳給了他很多詠春訣要,這一切均使小龍迅速成長為一位詠春高手。後來李小龍獨創一門拳學而成為一代創派宗師,但他的截拳道仍有著詠春的影子,截拳道中一些核心技術仍與詠春基本類似,李小龍在詠春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升華與革新。所以說,李小龍宗師後來功高蓋世,而詠春拳對他的影響亦不可小覷,黃淳梁作為李小龍的授業師兄,李小龍的大多數詠春技術均由他所教。
美國報刊甚至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甚至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也讚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李小龍約在1954年間,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而他確是相當投入,從不缺課,但因移民美國,可惜未能連續學完所有拳法。發達後的李小龍,曾再親訪葉師,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師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攜帶回美國自行學習,卻被葉問婉言所拒,若幹弟子則認為李小龍之優厚條件,師父未能接納,以為可惜,但葉師其本人意願是隻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此種大家長作風,甚為其門下弟子所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