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1893-1972年),本名葉繼問,是廣東佛山的大族富家子弟。從小受到家庭嚴謹的儒家教育。7歲起便拜“詠春拳王”梁讚的高足陳華順(人稱華公)為師學習詠春拳並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
世界詠春拳第一人。祖籍為南海羅村聯星潭頭村人,其父親因避“紅頭軍”之亂,才搬往佛山桑園居住。在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陳華順,為南海拳王梁讚的得意弟子,入門前以錢銀找換業為生,人稱之為找錢華)。當時陳華順年事已高,與葉問年齡相差四十歲之多,故葉問也以華公相稱,而陳華順對此年幼弟子極為疼愛,自收葉問為徒後,則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門學技,葉問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各年長師兄如吳仲素、陳汝棉、雷汝齊等,對此年幼師弟,更是照顧有加。華公逝世後,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鑽研拳技。到葉問十六歲那年,遠離佛山,赴港求學,就讀於聖士提反書院。後隨梁壁(梁讚之子)學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成為真正的功夫良才、偉大的武術家。其徒弟除總會及分會的會員、港九各地的中國工人外,還有在港的外國留學生。以一人之力,能把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故被門人推舉為一代宗師。葉問其本名為葉繼問,是廣東佛山人氏,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祖居於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為佛山一大家,桑園內占地甚廣,大屋連綿達數條街位,大門在左側,為佛山著名的茶樓“桃園居”,隔鄰為全佛山最著名的餅食店“公興隆”,該店以芝麻餅見稱。“桑園葉姓”在佛山,可說是無人不知。
中國人在此年代,就被外國人看做東亞病夫,有一次葉問看見七八個外國海員當街欺辱婦女,一向喜歡打抱不平葉問上前製止,與七八個外國大漢戰在一處,但雙拳難敵四手,不到幾個回合就漸落下風,就在此時一個青年人大喊一聲,擠入圍觀的人群,同葉問一同合戰外國大漢,最終打得七八個外國人人仰馬翻,落荒而逃,此青年人正是梁讚之子梁壁。
得知眼前的正是詠春大師梁讚之子,葉問當即拜其為師,因而有緣再隨梁壁深造詠春拳技,轉眼過了兩三年時光,葉問因不斷得到梁壁指點,使詠春拳技能臻入化境。
還有一種說法,葉問當初遇見梁壁,是因為梁壁找到葉問,要求與他比武,但無論葉問如何進攻都被他一一化解。葉問一問,方知原來這是師叔梁壁。民國初年,被譽為中國四大鎮的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遊行盛會,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每年遊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來自外鄉遊客。在一次的“秋色”遊行中,葉問與其表妹數人共觀“秋色”遊行,突有一當時的軍閥排長對其表妹做出不禮貌行為,當時葉問身穿長衫,薄底禮絨鞋,甚似王孫公子打扮,而且體形並不高大,斯文一表,望似可欺負,對方便是色膽包天,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卻被葉問突然標身進步,以慣用的詠春拳手法,來個攤打齊發,即見對方當場應身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突然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咽下這口氣,更是惡向膽邊生,起身拔槍,當時的葉問,一個轉馬瀉身來了個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以其大拇指的力量,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左輪手槍輕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在日軍攻占佛山後,葉問的過人功夫,早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欲邀請擔任憲兵隊的中國武術指導被拒之後,指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言明若葉問被打敗則聽命差使,葉問在無法拒絕的情況下,隻好接受比武,來者卻是身材高壯,拳重馬健,葉問擺出詠春樁手,二字鉗羊馬,目視對方,卻一言不發,誘待兵來將擋,對方搶先出手,以箭標馬進迫,葉問即變前鋒的樁手為耕手,耕去對方箭,並同時轉身跪馬,拿正對方前腿之後膝位,迫使對方突然失去重心,對方雖未中招,卻是敗相畢露,葉問也及時收馬,一聲承讓,跳出比武畫地,真是高手過招,點到為止。事後,葉問在眾人的掩護下逃走,而這場比武由於時間極短,被人戲稱為“不到一分鍾”。比武後的葉問,擔心激怒日本軍閥,暫離佛山,但卻暗助我敵後工作行動開展,曾參與軍統培訓,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雖有一身武功,卻放棄設館授徒,在縣府刑事單位任職,曆任佛山任警察局刑警隊隊長,升督察長、代理局長,擔負除暴安良工作,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升平路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更得上級賞識,最後於1949年出任廣州市衛戌司令部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 由於此段時間經曆涉及鎮壓地下黨,49年留下妻子及四名年幼兒女,隻身避禍香港,這段曆史在76年大陸改革開放後由好友李民在報章說及其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