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李小龍上課相當投入,從不缺課。那時候,葉問曾戲言李小龍是個“短命種”,沒想到一語成讖。
原來,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上下“顛”。普通人不一定能看出這個缺陷,心明眼亮的葉問卻早已看出他這個特征,笑言李小龍“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正是短命相”。李小龍天生平足,不但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早期更不能以整個腳掌觸地的姿勢蹲下來,這是葉問及其他與李小龍要好的師兄都知道的。所謂“走路腳跟不到地便短命”的傳言,其實並非葉問首創,他以此作為笑談而已。
幾年後李小龍再回香港探望葉問及師兄弟。一次與幾位同門吃夜宵時,小龍故意問葉問“信不信我現在可以蹲下來”,葉問微笑不語,知道他已憑苦練克服此缺陷。
葉問與黃淳梁對李小龍6年的深刻教詢,使他由一個巷戰少年而過渡為真正的武術高手,當然這亦是李小龍後來成為武學大家的一個必然的前提。李小龍是世界一流的功夫大師,但他首先是一位名貫香江的詠春闖將。李小龍後來在世界武壇上的輝煌成功,也為詠春拳的世界性傳播作出了雖為間接但卻最實際的極大的貢獻。李小龍後來移民美國,但他一直鑽研功夫,有疑惑就打越洋電話向葉問請教。
1968年初,葉問得知梁挺對詠春拳的推廣已產生廣泛影響力,由師兄郭強的推薦,葉問收授梁挺為“封門弟子”;及至葉問72年底病逝,期間一老一少談笑融諧、師徒親密無間。 葉問不但悉心全數教授梁挺詠春拳的最高法度、下盤功夫精髓,及詠春乃至武術哲學概念等,更在唯一出席的一次公開詠春拳活動(梁挺舉辦的浸會大學黐手大賽)後,委任梁挺為原“詠春體育會”總教練,將原班全部交給梁挺任教。
1971年底,年輕(24歲)的梁挺沒有太多興趣與經驗處理“詠春體育會”裏麵複雜的人事糾纏,主動放棄體育會總教練職位,成立“詠春梁挺拳術總會”(即至今的“國際詠春總會”)來繼續傳揚詠春拳。葉問不但不反對,更親書“樹大根深,枝葉茂盛,哪怕強風搖動”給梁挺以作鼓勵,並讓當時體育會負責人鄧生對同門放言“不欽定繼承人;讓功夫了得、子弟眾多、聲名顯赫的人,承傳‘宗師’名號”,自是繼承人。
葉問的特別厚愛與青睞,賦予了梁挺無比強大力量,推動著梁挺傾力畢生對詠春拳赤誠地承、炙熱地傳,不遺餘力、完全奉獻。這股力量,承載著WingTsun“梁挺詠春”成功穿越不同國界、不同民族、不同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將原本秘而不傳的詠春拳,從個人授藝,發展遍及65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個支部,子弟門人近200萬人,國際詠春總會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武術組織。讓葉問與詠春拳蜚聲國際、載譽全球。梁挺作為詠春拳一代宗師,被國外眾多媒體美譽為“詠春王”、“武術界的成吉思汗”。WingTsun“梁挺詠春”得到包括葉問所傳的詠春其他各派係、門人們的一致追捧,引以為傲,詠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讚,傳於葉問,盛於梁挺!
葉問在詠春拳術方麵有著極深的造詣,對詠春拳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於二十二年間,把詠春拳散播到世界各地,使詠春拳成為世界知名拳術之一。而且葉問的武德人品已堪稱楷模,所以葉問終老後詠春拳派同人一致推崇他為一代宗師。
70年代出版《佛山華僑誌》有專文介紹他的事跡,2000年落成的佛山武術博物館有專設的葉問展室,美國俄亥俄州設有“葉問博物館”,英國伯明翰的“葉問(海外)國術總會”設有紀念他的專欄,香港“葉問國術總會”掛有他的畫像和練功等照片。
葉問以崇高的武德,推崇詠春拳的發展,堪為一代宗師,最終將中華武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