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有大智慧才能巧裝傻
現今市場經濟中,茫茫人海,滾滾紅塵,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十天;官場、商場、情場、考場諸多競技場,你爭我奪,各操勝券一兩回。人作為競技場中的主體因素,在這激烈競爭,乃至明爭暗鬥的競技場上,在那為人處世、運勢謀事的實踐中,如何變得更成熟、更圓通就顯的特別重要了。
懂得並掌握了糊塗學,則可上觀碧落之兆,下觀黃泉之機;前觀禍福來臨之先,後觀進退安身之路;縱觀曆史千年之演進,橫觀江山萬裏之錯綜;外觀物是人非之百態,內觀正心定性之良知。這樣,則可以使你左右逢源,趨利避害,上治家國,下拯黎民,雖貧介能守。
該裝傻時就裝傻就是眾妙之門!
裝傻的學問既然如此神奇。那什麼才是真正的裝傻?如何修得真正的裝傻學問?人生是裝傻一世,還是裝傻一時?人生奮鬥的主旋律、主格調又都是什麼?都是進入裝傻這眾妙之門應該了解的內容。
裝傻與人對人生價值取向和人生意義的經驗相關,與人的精神境界相連的。真正的裝傻是高層精神境界對世界、對宇宙的反觀,對人生對社會的體悟。
人,隻有了解人生,人生才有意義。如果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意義決定了每個人對於生命的領悟程度。人在了解自身,了解宇宙與社會的過程中,構成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所謂精神境界,是標誌人的精神完美性的範疇,是包含人的道德水平在內的對宇宙人生全部都理解水平的範疇。境界有高低層麵的差異。境界的不同,對人生、宇宙和社會的觀察、意義判斷也就不同。比如我們看一座山,地質學家很可能關注這座山的實用價值,即山下埋藏的礦藏的容量貧富,在這裏,他是以一種自然的或者說是功利的境界去看待這個世界。如果是一位哲學家或者詩人去看這座山,就會認為山是可遊可臥,可以陶冶性情的地方,他們是以審美的眼光看待並通過移情進入了對宇宙生命意義的認識的高層境界,從而得到了一種人格升華。
既然人的精神境界有著高低層麵的差,究竟有幾個層麵呢?哲學家、藝術家們都有著許多論述,概括起來,可以說是有三個層麵四種形態。
第一層麵是“自然境界”,處於這一層麵中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是按照社會的習慣,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往往表現出這樣的特點:顯得格外的天真爛漫,他不懂得為何要這樣做,或不刻意追求這樣做,他並不明白某件事物有什麼微言大義,所以他並不是自覺地去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每當夕陽西上,農夫抱鋤回家,自家釀的酒一碗,自斟自酌,酒後或秦腔或梆子或豫劇喊他兩嗓子,然後抱枕而臥,世外的事與他無幹無係,第二天日出而作……這種生活雖然平淡但也算是自得其樂,可以說就是這種“自然境界”的寫照。這種人生境界,往好的方麵講,有一種自然隨意的快樂,一種平淡而富於樂趣的生活。但要是往不好的方麵說,隻是一種稀裏糊塗,是一種混沌不清的狀態,是一種並未參悟生死的界麵。這種境界下的人,不能了解自我的極重,也沒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因而是一種處於自發狀態的生存。這精神境界下的糊塗有點可憐。
第二層麵是“功利境界”。處於功利境界中的人對人生的了解比自然境界進了一層,自我的觀念變得非常突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某一確定的目的,為了自己的某一利益去打算,因此他們總是追求以最小的代價挽取最大的利益為快樂。這種境界層麵的人功利心重,有的時候他們也會為社會服務,為社會做些事,然而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想藉此獲取更高的回報,說得白一點,就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表麵看來,他們是在服務,但其最後的目的還是為了小我。所以,處在功利境界的人,盡管有可能比自然境界中的人更清醒,更了解自我,更參悟生死,但他們並沒有大公無私的高境界。因此,在功利境界驅使下的人,其生活、事業的追求中,名和利占了很大的比重,有名無利或者有利無名,都不能使他們心安,名利雙收才是他們生命的意義。
當然,在社會發展史上,這種對名和利的追求有其現實的合法性的實用性。由於名利的無休止的要求而對現實狀態的不滿足,從而驅使他們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正是這部分人強調獲得某方麵的功利,獲得某方麵的超越性,使得人類不至於原地踏步。同時,處在功利境界的人由於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從而始終保持不斷向前邁進的狀態,從而保持了人類對於其他物種的優越地位,使人類終於成為萬物之靈。可是處在功利境界中人,痛苦最多,煩惱最多,牢騷最盛。世事滄桑,人海茫茫,在追名逐利的旅途中,在功利場中,哪一個人總會一帆風順,幸運之光哪能永遠惠顧他一個人身上?於是,他必會受挫折、遭失敗,他也就少不了受到怨天尤人、痛苦不堪、自暴自棄等心情的環繞。處在這種精神境界下的人拘泥於物欲、功利而自以為聰明,但他們缺乏對人生意義的高層領悟,不能正確把握人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出一種可悲的糊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