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學者金兵霖先生,花了近10年心血,寫出了洋洋60萬言的一部《知識論》。抗戰期間在西南聯大時,他一直將書稿帶在身邊,甚至在躲避敵人的空襲而躲進防空洞時都帶在身邊。但有一次,他跑入防空洞躲避空襲,由於緊張,在敵機飛走之後,他抖落身上的灰土和大夥兒一起回到了住所,忽然想起自己那部沉甸甸的手稿意忘在了防空洞內。他急急忙忙趕回去,手稿卻已不知去向。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使他痛苦萬分。然而,他並沒有被這巨大的內心痛苦和艱難的學術環境所擊倒,而是靜下心來重新開始了艱難的撰寫過程。又經過了漫長的10年,他終於寫出了一部全新的《知識論》手稿。當讀者在他的出版前言中讀完這段心路曆程時,不由得讚歎不已!
對“難得糊塗”的真諦理解深邃,從而表現出勝固可喜、敗亦欣然的胸襟,堅持生命之韌性,實現心中理想的典型的代表人物當為宋代士人蘇東坡。
蘇東坡有著經世濟時、仁政愛民的執著追求,但他仕途坎坷在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積貧積弱逐漸衰微的時期,也是朋黨之爭此伏彼起的年份。年輕時的蘇東坡可以說是春風得意,有過坦途順境。他二十二歲進士及弟,當過太宗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官至三品(宋朝沒有一品官,宰相才是二品),不可謂不榮耀、顯赫,可他一生又三次遭貶:
第一次是發落在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州市。
第二次貶到了嶺南廣東惠州。
最後一次是他62歲時,由惠州貶所再遠貶到海南島的儋州。海南那時遠不是今天的黃金寶地,當時被看做是蠻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東坡說這裏的生活是“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在仕途順利之時,他對君主忠心耿耿,對國家的貧弱憂心如焚,對老百姓的疾苦深切關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至不以一身禍福,改變其憂國之心,突現出儒士、忠臣的鮮明形象。
他入閣不久,正逢王安石創行新法,蘇東坡秉書上疏,直言新法的不利。書中說:“我想說的話,隻三句罷了:希望皇上能結人心,厚風俗,存法度。人君所依靠的就是人心,這就像樹木有根,燈盞有油,農夫有田,做生意的人有錢財。失掉了人心,國家就滅之,這是必然的道理。自古以來,沒有人君平和、簡易、隨俗、同眾而國家不安定,也沒有人君剛愎自用而國家不危亡的。皇上一定也知道人心為什麼會不高興的道理了……”剛剛入閣權勢不重,位子不穩,但他為國家,為民眾著眼,秉書直言,不但行得正,而且“行”得大膽。
他不但敢於向皇帝進言,而且在自己的任內抱定“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積極為百姓謀利造福。任徐州太守時,當時正值黃河在曹村決口,泛濫到梁山泊,溢滿了南清河,彙聚到了徐州城下,水勢還在暴漲,如果不及時排泄,徐州城就將倒坍。城裏的富戶紛紛爭著出城避水,有人也勸他避一避險情。蘇東坡都說:“富戶一旦出城,城裏的百姓就都會動搖,我和誰來共同守城?隻要我在徐州,就一定不讓洪水衝到徐州城。”於是蘇東坡一方麵勒令那些富戶進城,另一方麵,親自膛水到武衛營中,喚來了卒長說:“黃河水將要敗壞徐州城,事太急了,雖然你們是禁軍,職責是守衛城池,但如今災害當頭,我也隻好請你們幫助我。”卒長早被蘇東坡知難而進的行為感動,一口應允他的請求,卒長說:“太守尚且不躲避大水,我輩是小人,當然要該效命。”於是迅急帶領他的士兵奔出去,搶險救災。官兵奮戰許多晝夜,修建了東南的長堤。搶險期間,暴雨日夜不停,蘇東坡就一直住在城牆上臨時搭起的小屋裏,即使經過自己家門邊也不進去,一麵查看險情,一麵派官吏們分段堵塞洪水,最後終於保全了徐州城。
官場鬥爭是複雜的,仕途是艱險的,盡管蘇東坡忠於職守,勤政愛民,但由於官場的相互傾軋還是遭到貶斥。
受貶之後,他一不怨天,二不尤人,而是始終保持曠達樂觀的精神,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追求。他在遭貶的日子裏,堅持勤耕苦讀,四處遊覽,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篇佳句:
他被貶黃州途中,寫了《梅花二首》,其中有詩雲:“幸有清溪之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他被貶惠州時,寫了名篇《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後來再貶至瓊州,又寫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從京城貶至地方和邊遠地區,在一般人看來自然是人生中的重大打擊,蘇軾卻能泰然處之,並從山水風物中獲得生活的信心和樂趣,其曠達豪邁的胸懷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