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寬容之心,利己利人
孔子指出,做人應力求做到“恭、寬、信、敏、惠”五字。因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因此為人處世要行寬容之道,路留一步,味留三分,這樣無疑會帶來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己也能生活得輕鬆、愉快。
齊國相國田嬰門下,有個食客叫齊貌辨,他生活不拘小節,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搞得大家很不愉快,所以不討人喜歡。門客中有個士尉勸田嬰不要與齊貌辨這樣的人打交道,田嬰不聽,那士尉便辭別田嬰另投他處了。為這事門客們都憤憤不平,田嬰卻不以為然。田嬰的兒子孟嚐君勸父親說:“齊貌辨實在討厭,你不趕他走,倒讓士尉走了,大家對此都議論紛紛。”
田嬰一聽,大發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們。我看我們家裏沒有誰比得上齊貌辨。”這一吼,嚇得孟嚐君和門客們再也不敢吱聲了。可齊貌辨到底有什麼才能呢?大家不知道。而田嬰對他卻更客氣了,住處吃用都是上等的,並派長子侍奉他,給他以特別的款待。
不久,齊威王去世了,齊宣王繼位。宣王喜歡每事必躬親,覺得田嬰管得太多,權勢太重,怕他對自己的王位有威脅,所以漸漸疏遠他。田嬰被迫離開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其他的門客見田嬰沒有了權勢,都離開他,各自尋找自己的新主人去了,隻有被田嬰以寬相待的齊貌辨跟他一起回到了薛地。回來後沒有過多久,齊貌辨便要到國都去拜見宣王。田嬰勸阻他說:“現在宣王很不喜歡我,你這一去,不是去找死嗎?”
齊貌辨說:“我本來就沒想要活著回來,您就讓我去吧!”
田嬰無可奈何,隻好讓他去了。
宣王聽說齊貌辨要見他,憋了一肚子怒氣準備向他發泄。一見齊貌辨就說:“你不就是田嬰很相信、很喜歡的齊貌辨嗎!
“我是齊貌辨。”齊貌辨回答說,“靖郭君(田嬰)喜歡我倒是真的,說他信從我的話,可沒這回事。當大王您還是太子的時候,我曾勸過靖郭君,說:‘太子的長相不好,臉頰那麼長,眼睛又沒有神采,不是尊貴高雅的麵目。像這種臉相的人是不講情義,不講道理的,不如廢掉太子,另外立衛姬的兒子效師為太子。’可靖郭君聽了,嚴肅地說:‘這怎麼能行,我不忍心這麼做。’如果他當時聽了我的話,就不會像今天這樣被趕出國都了。”
“還有,”齊貌辨接著說,“靖郭君回到薛地以後,楚國的相國昭陽要求用大幾倍的地盤來換薛這塊地方。我勸靖郭君答應,而他卻說:‘我接受了先王的封地,雖然現在大王對我不好,可我這樣做對不起先王呀!更何況,先王的宗廟就在薛地,我怎能為了多得些地方而把先王的宗廟給楚國呢?’他始終不肯聽從我的勸告而拒絕了昭相,至今守著那一小塊地方。就憑這些,大王您看靖郭君是不是信從我呢?”
宣王聽了這番話,很受感動,歎了口氣說:“靖郭君待我如此忠誠,我年輕,絲毫不了解這些情況。你願意替我去把他請來嗎?”
齊貌辨當然高興地答應了。他回到薛地,要田嬰穿上齊威王賜給他的衣服,戴上威王賜給他的帽子,佩上威王賜給他的寶劍,來到國都。宣王得信,親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嬰,見田嬰這身裝束,竟忍不住哭了起來,於是任命田嬰為相國。
正是由於田嬰對下屬的寬容和信任,獲得了下屬的忠誠,結果下屬也在其困難之際發揮了關鍵作用,助他一臂之力,升居高位。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如果你睜大雙眼看對方,總可以發現對方有許多弱點,如以這種尺度去結交朋友,你就會對生活充滿了失望。因為你過分睜大雙眼,別人就對你敬而遠之,遠而避之,直至退避三舍。其實我們完全不必把對方洞察得完全透明化,隻要認為對方是一個有用的人,即使他有某些與你格格不入的嗜好,你也不必大加追究。
睜一隻眼,就是多看到對方的長處;閉一隻眼,就是少看到對方的弱點。隻有這樣,才是智者應持的態度,也隻有這樣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