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大臣不知道出了什麼事,隻聽得楚莊王緩緩地說:“今天晚上我們要來個痛快,大家都不要那麼衣冠整齊,搞得那麼拘束。請大家都把帽纓子摘下來,不摘下帽纓子就不痛快。”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最重禮節。大臣們與國君在一起時,無論怎麼樣也要穿戴整齊。今天,楚王竟然下命令把帽纓子摘下來,這就是一個大家可以放縱一下的標誌。大臣們都非常高興,痛痛快快地把帽纓子摘下來了。
蠟燭點亮一看,遍地的帽纓子,每個人的帽子上都是光禿禿的,大家相互嘲笑了一陣,就又開始開懷痛飲了。
這樣一來,莊王和許姬都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誰。許姬不明莊王的意思,散席回宮以後,許姬埋怨莊王,說:“你身為一國之君,居然連自己的女人被人欺負都不為她出氣。”楚莊王笑著告訴她:“今天的事的罪魁禍首是誰你知道麼?”
許姬生氣地說:“當然不知道,你叫他們把帽纓子摘下來,不就是不想知道麼。”
楚莊笑著說:“不對,這事的罪魁禍首就是寡人我啊!你想,喝酒從白天一直喝到深夜,是誰的主意?在大臣們都醉得糊塗的時候,又讓你這個美女出去敬酒,又是誰的主意?”
許姬還是不高興,說:“那你也應該為我出氣才對啊!”
楚莊王正色說:“大家都為楚國平定了叛亂而高興,喝酒喝多了,很多人有點醉意,看到你這個美貌女子,誰不動心?要是查出來辦罪,不是弄得大家都沒興趣了嗎?本來是慶功宴,最後殺了一個人,而且還可能是有大功的人,這不是失去人心了麼?”
許姬聽了,這才消氣,同時非常佩服莊王的江海肚量。
後來楚國出兵討伐鄭國,有一員健將名叫唐狡,自告奮勇當開路先鋒,他進兵神速得出乎所有人的想像。每次衝逢,他都親自衝在最前麵,無論有多少敵人,也絕不回頭,敵人沒有不被他的神威嚇住的。每次戰爭,他流的血、受的傷都不少,可他殺的敵人,比任何人都多。
楚莊王大喜,上哪裏去找這樣能賣命的部屬啊!於是召見唐狡,要獎賞他。
唐狡一聽此話,搖頭說:“君王您給我的賞賜已經太優厚了,我在戰場上這麼拚命,完全是為了報效您啊!我可不敢再受賞了。”
楚莊王感到很奇怪,說:“我不過給你副將的官職,而且我還不認識你,什麼時候賞賜過你?”
唐狡回答說:“在太平宴上,拉美人袖子的就是我啊!當美女把我的帽纓子摘下來的時候,我的酒立刻就嚇醒了。我想,這次是死定了,而且是身敗名裂!沒想到,承蒙君王不殺之恩,而且為我遮蓋了過去,所以,現在特地舍命相報。”
楚莊王一聽此話,感慨地說:“當時我若查明治罪,今日能得到你的死力效勞嗎?”說罷便給唐狡記了頭功,並準備打下鄭國後,重用他。
這個消息一傳出,大臣和將士們就更加佩服楚莊王了。
我們不難想到,那位因酒後失態而差點丟掉性命的下屬,在以後的日子裏定會全力報效莊王。允許人犯錯誤,也允許人改正錯誤,由此推之,為人處世對待別人的小錯誤不要抓住不放,而要在裝傻充楞中饒恕他人。
三、行仁義裝傻贏人心
孟子說“仁者無敵”,“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以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由此可見,仁愛之心存在與否,直接關係到社稷的安危。
從個人為人處世來講,如果沒有一顆“仁”心,那麼他就很難與人和諧相處。而若懷有一顆“仁”心,則會贏得朋友,獲得讚許。
三國時代的劉備個人能力不及曹操,在那個群雄並起的亂世,曹操參戰的獲勝機會遠遠高於劉備獲勝的機會,劉備可以說是敗多勝少。結果是曹操順利地擴充勢力,而劉備卻時沉時浮。
既然如此,曹操為什麼會將能力遠不如自己的劉備視為天下梟雄呢?根本原因在於劉備擁有的仁義大大彌補了他個人能力的不足。
劉備為了聘請諸葛亮為軍師,不惜三次親自到諸葛亮的茅屋去請他。當時兩個人地位相差非常懸殊:劉備雖然在爭霸的過程中不太順利,但是也頗有名望。而且劉備當時已年近五十,而孔明卻是二十歲出頭的無名小卒。劉備竟然會特地三次造訪孔明,以最崇敬的態度請求孔明做他的軍師。等到孔明應允之後,又馬上將全部作戰計劃等國家大事都委任於他,這實在是一種深度的謙虛以及深切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