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淡化利欲之心
利欲之心人皆有之,關鍵要進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得準,跳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一切。
居官要自惕,越是處於權勢之中,享富貴之極,越是不顯赫赫奕奕的氣派,收斂鋒芒,以保退路。
自古仕途多變劫,所以古人以為身在官場的繁華中,要時刻淡化利欲之心。利欲之心固然人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要能進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得準,跳得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了一切。
怎麼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趨淡呢?“仕途雖紛華,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則利欲之心自淡”。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說則可貫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際的彩雲絢麗萬狀,可是一旦陽光淡去,滿天的緋紅嫣紫,瞬時成了幾抹淡雲,古人就會得出結論道“常疑好事皆虛事”;看到深山中參天的古木不遭斧鋸,蔥蔥蓬勃,究其原因是它們不為世人所知所賞,自是悠閑歲月,福澤年長,“方信人是福人”。中國的古代,自漢魏以來,高官名宦,無不以通禪味解禪心為風雅,可以在失勢時自我平衡,自我解脫。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足常樂”。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話叫“養心莫善於寡欲”,是說希望心能夠正,欲望愈少愈好。他還說:“其人為也寡欲,雖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則仁心存,欲多則仁心亡,說明了欲與仁之間的關係。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自我實現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太強烈,就會造成痛苦和不幸,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因此,人應該盡力克製自己過高的欲望,培養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
《菜根譚》中說:“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華,盡華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意即官爵不必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否則就容易陷人危險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過度,否則就會轉為衰頹;言行不要過於高潔,否則就會招來誹謗或攻擊。
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美德和智慧。孔子曾說過:“過猶不及”。這樣既不過亦無不及,采取均衡狀態的智慧,即是儒家的“中庸”。《菜根譚》中有許多關於“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太閑,則別念窮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
同理,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樂極生悲”這句話。適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樂。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藥一樣,隻要吃一半就夠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過就成為敗身喪德的媒介,能夠控製一半才是恰到好處。
又如:“賓朋雲集,劇飲淋漓樂矣,俄而漏盡燭殘,香銷茗冷,不覺反而嘔咽,令人索然無味。天下事率類此,奈何不早回頭也。”痛飲狂歡固然快樂,但是等到曲終人散、夜深燭殘的時候,麵對杯盤狼籍,必然會興盡悲來,感到人生索然無味。天下事大多如此,為什麼不及早醒悟呢?
賞花的最佳時刻是含苞待放之時,喝酒則是在半醉時的感覺最佳。凡事隻達七八分處才有佳趣產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開,則瞻前大有希望,顧後也沒斷絕生機。如此自能悠久長存於天地之中。
因此,注重中庸並保持淡泊人生、樂趣知足的心態,才能使自己體會出無盡的樂趣,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常常看到有些人為了謀到一官半職,請客送禮,煞費苦心地找關係、托門路,機關用盡,而結果還往往與願相違;還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騷滿腹,借酒澆愁,甚至做些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事情。凡此種種,真是太不值得了!他們這樣做都是因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壓在了上麵。其實生命的樂趣很多,何必那麼關注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呢?少點欲望,多點情趣,人生會更有意義。何況該是你的跑不掉,不該是你的爭也白搭。
二、欲望越少越好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居官要時時自惕。這種自惕,主要是指一種留有餘地的態度。越是處權勢之中,享富貴之極,越是不顯赫赫奕奕的氣派,收斂鋒芒,以保退路。
有一則曆史故事是人們常用來作為這方麵的警鑒的。說的是春秋戰國之際,衛國有一個大臣叫彌子瑕,很得衛靈公的寵愛,所以他從不把清規戒律放在眼裏。一天夜裏,他突然得到稟報,說他母親得了急病,一著急,也不顧私自偷乘國君專車的人要刖足的法律,駕上衛靈公的座車就奔駛回家了。又有一次,他與衛靈公遊禦花園,走過一片桃林的時候,見到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就摘了一個嚐新,咬了幾口後,說桃子好吃,就把剩下的桃子給衛靈公吃。朝廷中有人認為他置君臣體統於不顧,但衛靈公卻說,彌子瑕是個孝子,為了母親,不顧自己觸犯法律的後果;又說彌子瑕是個忠臣,連一個桃子好吃這樣的小事也首先想到君王。不久,彌子瑕終於在眾人側目的情況下失勢。由於彌於瑕恃寵犯上的事甚多,給眾臣在旁的挑唆,衛靈公竟大罵彌子瑕是一個叛臣,說他犯上作亂,擅自以自己的名義乘君王之車;說他對君王不誠不敬,有侮慢之心,連吃剩的東西也敢獻上來,還美言欺君,偽作忠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