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裝傻充愣,隨機應變
遇到複雜難解的問題,若一味思想僵化守舊,而不根據事情的變化有所改變的話,必然要追悔莫及。所以遇事應不驚不慌,審時度勢,善於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應變,不拘泥於成規,不怕裝傻充愣,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靈活變通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動靜自如,不為突發的事變所震懾。
漢代丞相陳平的故事頗多。劉邦在平定英布的叛亂中身受箭傷,又加上年老生病,回到長安就一病不起。這時,北方的燕王盧綰又反叛,劉邦聞訊,便讓樊噲掛相印領兵出征。樊噲離開長安後,與樊噲素有嫌隙的人就乘機說他的壞話,劉邦此時疑心正重,就聽信了這些話,大罵樊噲說:“樊噲匹夫見我有病,竟然希望我死掉!”於是命令陳平用驛車把周勃送到樊噲軍中,前去接替樊噲的主將職務,陳平則取回樊噲的首級。兩人接受了命令,便飛馳而去。在路上,兩個人商議:樊噲是皇上的老部下,戰功赫赫,關係眾多,又是呂後的妹妹呂須的丈夫,皇上對他素來倚重。這次皇上生病,容易動怒,聽信了別人的讒言,這才要殺他,恐怕將來會後悔的。皇上一後悔,就要拿我們出氣,即使皇上不怪我們,呂後也會怪我們。再者,萬一皇上近日駕崩,那可就更麻煩了。我們不能親手殺他,寧願把他裝在囚車裏,送回長安,讓皇上親自處置他。二人計議一定,在樊噲軍的外圍,設了一個祭壇,用皇上的符節把樊噲召來,讀完了詔書,就把樊噲的雙手捆了起來,裝進了囚車,由陳平負責押回。
在回長安的途中,陳平就聽說劉邦已駕崩,陳平擔心呂後惱怒這件事,就先乘車趕回,向呂後彙報這件事。在劉邦的靈前,陳平邊哭邊把擒押樊噲的事說了。呂後知道樊噲未死,也就放下了心,沒有責怪陳平。但陳平還是怕呂須進讒言,就向呂後要求進宮宿衛,呂後就讓他做了皇帝的老師,這樣,陳平成天侍候在皇帝的身邊,呂須就很難有空去讒毀陳平。等樊噲解到以後,呂後馬上釋放了他,並恢複了他的官職和封邑。
即使奉行皇命,陳平也能隨機應變,看具體情況行事,結果聰明的陳平和周勃討了呂後的歡心,又做了樊噲的人情,性命更是絲毫無損。
因此,我們在處理複雜事物時,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開拓思維的廣闊空間,要上下左右前後立體地看問題,把握到事物的方方麵麵,在常人看不到處,建立起事物的聯係,尋求不同尋常的解決方案。
二、裝模作樣惑眾人
兵不厭詐。做人做事有時也要善於藏其真,示以假。這無非是為了取悅別人,或為了麻痹對手,或為了蒙蔽輿論,但最終還是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法,做人亦如此。
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病逝,仁宗趙禎即位。丁謂繼續把持朝政,上欺仁宗,下壓群臣,一手遮天,威勢赫赫,誰都懼他三分。
丁謂把仁宗孤立起來,不讓他和其他的臣僚接近,文武百官隻能在正式朝會時見到仁宗。朝會一散,各自回家,誰也不準留下,單獨和皇上交談。
參知政事王曾雖身居副宰相之位,卻整天裝作迷迷糊糊的憨厚樣子。在宰相丁謂麵前唯唯諾諾,從不發表與丁謂不同的意見,凡朝中政事,隻要丁謂所說,一切順從,從來不予頂撞反對。朝會散後,他也從不打算撇開丁謂去單獨謁見皇上。日子久了,丁謂對他越來越放心,以致毫無戒備。
一天,王曾以一向低眉順眼的奴才相哭哭啼啼地對丁謂說:“我有一件家事不好辦,很傷心。”丁謂關心地問他為何事為難。他撒謊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全靠姐姐撫養,得以長大成人,恩情有如父母。老姐姐年已八十,隻有一個獨生子,在軍隊裏當兵。身體弱,受不了當兵的苦,被軍校打過好幾次屁股。姐姐多次向我哭泣,求我設法免除外甥的兵役……”
丁謂說:“這事很容易辦吧!你朝會後單獨向皇上奏明,隻要皇上一點頭,不就成了。”
王曾說:“我身居執政大臣之位,怎敢為私事去麻煩皇上呢?”
丁謂笑著說:“你別書生氣了,這有什麼不可以的。”王曾還是裝作猶豫不決的樣子走了。過了幾天,丁謂見到王曾,問他為什麼不向皇上求情。王曾囁嚅地說:“我不便為外甥的小事而擅自留下……”丁謂爽快地回答他:“沒關係,我讓你單獨留下。”王曾聽了,非常感激,而且還滴了幾點眼淚。可是幾次朝會散後,仍不曾看到王曾留下求情。丁謂又問王曾:“你外甥的問題解決了嗎?”王曾搖搖頭,裝作很難過的樣子:“姐姐總向我嘮叨沒完沒了的。我心裏也不好受。”說著說著,又要哭了。丁謂一下子起了同情心,一再動員王曾明天朝會後單獨留下來,向皇上奏明外甥之事。王曾遲疑了一陣,總算打起精神,答應明天麵聖。